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古人服饰上的“纽扣”,揭露了怎样历史的恩怨与传统的启示?

如果说有什么是某些古风服饰爱好者避如蛇蝎的,扣子一定榜上有名的!

我是“汉服”开始了解古风服饰的,后来转而去学习服饰史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看到的学到的都是中国古代是没有扣子的,扣子是满清才有的。后来有人开始推广仿明代风格的服饰,就变成了汉人是喜欢金属扣的,满清才用布扣,汉人不会将布扣做在显眼的地方……

扣子在当时还年轻的我的心里几乎成了一桩诡异的悬案,如今的我自然可以举出大把扣子从什么时代就早已存在的案例进行反驳。但是“早已出现”和“如今存在”是两个不成因果、更不成理据的关系,否则就容易落入《祭祀让女性走开?别让传统成为男尊女卑的庇护伞》里提到过的古人男尊女卑所以今人歧视女性也有理的谬论里了。

△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上的布扣 / 台州晚报

所以,本文是想从一个更“上帝”的角度去看它们——无论扣子还是系带,它们为什么存在?

以及,我最近比较关心的古代服饰上的元素如何被当代服装设计师所理解并应用,从而发展出有真内核的中国风。

到底什么是扣子?

了解古代服饰越深就会越有一个认知,我们无法用现代服饰的一些名词认知去一一对应古代服饰上的零部件。这个就好比,现代医学的名词与传统医学的名词,即便它们是同一个词也往往不是一个东西。

令许多汉服圈人士反感的扣子是布扣,常称作“纽襻”。这里面往往也涵盖旗袍上常见的花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服装面料制成的细条或绳带盘结而成,所以也常叫做“盘扣”、“盘纽”。

△ 各种盘扣 / 网络

(花扣之前做过介绍,请见《花扣:绽放在旗袍之上的传统符号 | 读懂中国风》)

其实,这种布扣只是近现代民间所常见,清宫常见的其实是素面扣、錾花扣、玉花扣和机制币式扣等。也就是把布扣的纽扣结部分换成了其他材质,富贵等级也在这里头体现出来了。

△ 素铜扣 / dpm

△ 錾花扣 / dpm

△ 机制币扣 / dpm

△ 玉扣 / dpm

在这里,材质的选用并没有民族属性的意味,纯粹出于服装制作与它的使用人的需求而定的。

之前还在《韩服里也有马褂,让“明朝在韩国”崩溃的事实(摊手)》里介绍有一种扣子,一头是一个扣环,一头是类似金属纽扣头。这种纽扣的思路与与系带很相似,但是又和扣子有一定的关系。

△ 韩服马褂子上的扣子 / 网络

可见要从受到汉服圈推崇的系带与不怎么受到待见的布扣划出一条十分明确的分界线,并不容易。

被认为是最早的有纽襻的服饰来自金代齐国王墓(卒于1162年),这件衣服上既有纽襻又有系带。

该袍左衽,盘领上端与左后侧领缘部钉一对纽襻,并由左腋下依次间距为9、8和8厘米,分别钉四对纽襻,各纽襻长约4厘米。系纽为蒜母结,直径约1.3厘米。系纽钉在外襟缘,扣襻钉在腋缝前侧。胸侧内襟右边缘亦钉一蒜母结纽,上距领口约36厘米;扣襻钉在袍内右腋下。内襟腰部边绿钉一条系带,下距底边约67厘米。此爲无对单系带,有明显系结痕迹,原绕系于内层腰带之上。纽襻与单系带等充分体现了衣着设计的合理性。内组襟可以使内襟系束平整,单带绕系于内腰带上,便于提平内襟。——《金代服饰 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

这也说明了,纽襻和系带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排他性。

所以,在沈雁的一篇论文里将系带和纽扣归类在“服饰闭合系统”的其中一部分。

服饰闭合系统的分类和发展

虽然没看到其他学者沿用“服饰闭合系统”这个说法(主要也是纽扣系带都太冷门了,研究的人也不多),但是将其归纳在这个高度来说对现代服装设计师的意义会更能大一些,可以让思维从无聊的系带和布扣之争里跳脱出来,使之成为可以取用的灵感库。

最早的服饰闭合系统可能不是系带,而是另外附加腰带,比如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服饰就没有系带,出土时用另外的带子绑在尸体上的。

△ 来自楚国的包裹

腰带常用的带钩,由于材质缘故,远比服饰容易保存,所以我们从大量带钩实物看出当时服饰由腰带完成的闭合作用。

△ 战国时期的带钩 / 国博

△ 兵马俑上的带钩

腰带在沈雁的文章里也被归类在“系带”中,算作“独立之带”,但腰带另有多种发展,恐怕整个大类无法全部归在这个之下。

△ 根据《中国古代服饰闭合系统研究》重绘

而我们一般认知的系带,也就是“附加之带”,其实也可以由很多变化,这些变化足以让它从“系带”向“纽襻”转变。

比如系带对折成为一个扣环,中间附加别棍,也是成为了一个简单的闭合系统。这个究竟算系带还是算纽扣呢?实物证据就在秦兵马俑上大量存在,并且1990年就有学者写成论文提出来,结论便是“多年来流行的‘我国古代服装无扣’是无根据的说法”。

△ 秦兵马俑

这种加一根棍子就可以让两个绳子连结且不需要打结解结的方法,我小学就接触过,当时我们那一条gai的小朋友风筝线就是这么和风筝连结的,简单又方便。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纽襻,不过是将一头打成了纽扣结,或者将短棍换成了金属、玉石之类的材料,它们的闭合逻辑出奇相似。

△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上的布扣 / 台州晚报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将作为纽脚的编织物和纽头的硬质材料快速分离开来,所以民间采用很多,称作“套扣”。

“套扣”可以方便地更换,从而选择一些比较贵重精美的材料,其实也是节省了材料衣服本身。对于衣服来说也比较方便清洗。

△ 采用套扣的旗袍

模特:暖玉生烟;制衣:卍事屋

△ 套扣/ mrj

△ 客家服饰上的套扣使用方法

△ 牙签别扣(仿香脚别扣)多么的灵活多变又方便了!

但后来的“套扣”与兵马俑上的,应该是没有继承关系的,只能算作一种殊途同归。因为一来年代相隔太远,不可能产生直接的因果,二来这个方法本质上不难想到,所须的发展基础几乎不存在,完全可以独立产生。

其实回头去看,系带和纽扣,它们可能存在出现的先后,部分之间可能还存在发展关系,但是它们应该是不存在替代关系的。也就是说,A可能出现早于B,但是B出现后A依然存在,C可能是B的发展版,但是C出现后B依然存在、A也存在。

服饰闭合系统尽可能多的样貌,是给了人们充分的选择,而不是让选择更狭隘。

传统服饰上“扣子”的意义

这篇文章原本是可以按照哪一年出现了什么样的扣子来梳理的,但是最后还是觉得写成这样更有意义。就像我这个公众号的名字,虽然我取名无能,但把名字取成“传统服饰”而不是“古代服饰”或“我爱服饰史”之类的还是有原因的。

就比如扣子,之前介绍过的《花扣:绽放在旗袍之上的传统符号 | 读懂中国风》和这一篇,都是希望从依然还在延续的传统服饰之上去汲取灵感,尽管它们可能已经处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了。

人们总是本着“远香近臭”的思维,也会认为“古装”应该更仙更美更有底蕴的,认为保留下来的传统服饰是丑陋的浅薄的有原罪的;也觉得古代可能会有更大的设计“能量”,而忽略了最好用最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应该是最接近我们的传统服饰。

别等传统服饰作古成了古代服饰,才想起来值得珍惜。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