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我身边也越来越多的妈妈,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毫不夸张的说“不是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与之更疯狂的是,家长们对学区房的追捧,花天价争抢学区房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人父母,谁不想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是父母之爱,也是这个时代的趋势。
01
单纯上兴趣班、买学区房,孩子的未来就会更成功吗
仔细想想,单纯是上兴趣班、买学区房,孩子的未来就会更成功吗?这是一个亟待我们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我们的生活正在以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趋势快速发生着变化。
作为妈妈的我们,已深深的感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的育儿观、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更新迭代。
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在当下更是瞬息万变和暗涛汹涌。很多行业的模式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而昨天那些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工作,明天未必就是兴盛行业。
如果我们还在用过去那种“铁饭碗”思维来教育孩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就连转行作为投资人的张泉灵都说,“我要足够快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跟得上这个足够快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快到不允许你有任何的思维定式,最大的定式就是没有定式。”
她说,在未来,一个不会编程的孩子,也许就失去了和机器世界交互的能力,就失去了创作人工智能的能力。这种情况在10年之后,可能就像现在不会英语的孩子一样让人焦虑。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大部分父母并不很清楚。”
过去,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好好读书,勤勤恳恳。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只是低头努力,已不再是金科玉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在多元分层的社会,能做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具备寻求创新和突破的能力,才更有竞争优势。而在未来,更是如此。
相对于学区房,家庭教育和妈妈的眼界和能量,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
02
父母的眼界左右孩子的格局
村里的放牛娃和王思聪比,起点能一样吗?他在纠结今天该去哪一块野地里放羊的时候,王思聪又拿下了一块几十亿的土地。
你的孩子能和黄多多比吗?黄多多在巴黎走秀,穿着国际知名品牌的时装,你还在地摊上为了一件衣服讨价还价半天。
父母的高度和眼界决定了孩子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结交的朋友,间接决定了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一篇文章《幼时差一棵树的距离,长大可能差整个森林》里面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孩子小时候我们在教育上与别的父母差一棵树的距离,等到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变成森林。
所以虽然沮丧,但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停止,因为如果我们不奋斗,我们的孩子将继续仰望别人。如果我们多努力一点,带孩子看更多的风景,欣赏更多的世事人情,给孩子更多选择的空间,孩子的人生可以有不一样的天地。眼界和格局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而我们做父母的就是他的起点。
当然,就像咪蒙的一段话:至少这个世界是承认努力的。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从这一代开始改善。你不是王思聪,但是可以成为马云啊。
所以,我们也不必内疚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内疚无益。只要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在努力,为了提升自己给孩子更好的成长平台而奋斗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尝试提升自己,还要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带孩子出去见识不一样的生活。不要借口工作忙、没时间、不懂来逃避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你天天在微信公众号上看文章,昨天你读了一篇文章,认识到在公共场合指责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所以在亲戚聚会的时候批评孩子的你忍住了,等回到家才给孩子分析事情对错。
今天你又看了一篇文章,说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忍住玩手机的冲动,拿起一本书在旁边陪伴,你又进步了一点。你把吸烟的钱省下来,周末带孩子去好一点的餐厅用餐,教给他用餐礼仪,或者带孩子去旅游,告诉他好好学习,就可以走得更远。
看,家庭教育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那么复杂,只要你想,就可以让自己和昨天的自己不一样,可是这一点不一样带给孩子很大的变化。
把别人讲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家庭教育的实际,运用到孩子教育上,孩子的起点在你的一点点提升中得到升高,孩子的格局在你眼界开阔的时候也一点点打开。
03
父母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见识
1、无论是对孩子的不足还是对孩子的批评
一篇微信文章《从被排挤到光芒四射,没有孩子可以被“放弃”》中,文中的父母就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当发现自己的女儿反应迟钝、学习吃力时,作为家长,他们首先是接纳了孩子的现状,同时,尽力去帮助孩子找寻她的兴趣点。最终,在磕磕绊绊中,帮孩子找到了一条适合她的路。孩子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成就了学业,而且找回了自信。
父母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独特的人。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自己不放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实现自己,同时也会给世界一个惊喜!
当前的社会,哪个孩子的父母不焦虑?学习不好焦虑,学习好也焦虑。小学生的家长焦虑,中学生的家长更焦虑,大学生的家长不焦虑吗?孩子上大学后不好好学习,找不到工作,能不焦虑吗?
家长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人为什么会攀比?攀比来自不自信,或者说自卑。自己心中没底,就去攀比,或是随大流,用以对抗因心中没底而引发的焦虑。说到底,若家长足够自信,就不会去盲目地攀比,也就不会那么焦虑。
焦虑有时也会来自孩子的老师。老师也会有很多焦虑:学生不好好听课,不认真写作业,学校要成绩,家长要成绩,老师能不焦虑吗?怎么办?找家长配合呀!把自己的焦虑转给家长,家长又把焦虑转给孩子。孩子的焦虑只有自己扛,扛不动了,就出问题了;只要扛得动,就继续抗,扛过初中,再扛过高中,到了大学,就不用抗了。老师不管,家长鞭长莫及,玩吧!把以前欠下的都补回来——打游戏、玩手机、谈恋爱,就是不学习!面对来自老师的焦虑,家长该如何应对?这同样需要智慧和见识!
2、父母对孩子要有一个宏观的掌控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04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生活中,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05
父母最该做的就是“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所以对于妈妈这个角色,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到位的指点。知道了这些,父母们还会坐得住吗?还会两眼盯着孩子,而不从自身发力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