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艺术瑰宝,它以自己特有的魅力频频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长盛不衰。世人皆知,经典之作多来源于生活,绝对空想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西游记》到底取材于什么?
有人说《西游记》是作者由于对现实不满,虚构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用来讽刺丑恶的社会现象,体现了作者渴望建立“君明臣贤”的政治理想。这种说法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主观臆断,不足为据。
一部超长篇的东西,或是作者想要表达某种强烈的愿望,因为感情强烈,才会长篇大论;或是出于政治目的,对一些历史事件需要按照政治目标进行一些改写、著述,才会不遗余力。否则,他是不会花大力气去干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不是历史事件,它应该与政治不挂钩,那么它的作者吴承恩到底想要表达一种什么强烈的愿望呢?数百年来,众多的学者一直在探讨、挖掘《西游记》内涵,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
父亲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 所谓岁贡生,就是地方官府保举那些年龄大资格老,考取了秀才却长期考不取举人、进士的人进国子监学习,从国子监毕业以后,虽然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大多数也只是候补,没有背景想要谋个实缺还是不容易的。
一说他后来流寓应天府(今江苏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但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另有一说,说他并没有沦落到以卖文为生的地步,而是以长兴县丞改任荆府纪善之职。两种说法对比,显然后一种说法是可信的。县丞相当于今日的副县长,“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穷了就跑去当“副县长”,这不是有点滑稽吗?
学识深一点的,因为《西游记》之前有《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史话》等作品,便认为吴承恩是在这些作品上进一步丰满而作的《西游记》。
学识浅一点的就说吴承恩晚年在家里种西瓜,村里有一个叫朱八的地痞,好吃懒做,经常跑去偷西瓜,吴承恩对其可怜又可厌,便塑造了一个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来加以讽刺。试问一部超长篇的作品是一个人在晚年所能完成的吗?人到晚年,思维迟钝,那么精湛的文字,不通过精雕细凿,信手写来便能那样,谁会相信?那时使用的是毛笔,洋洋八十万言,让一个人抄写一遍,该要多长时间!一个小地痞,说他是天蓬元帅转世,这是可怜又可厌吗?一个有着强烈愿望要表达的人,把生活中的一个小地痞刻画成一部超长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且还是正面人物,这真的是要成天方夜谭了。
吴承恩一生经历了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三个朝代,又在万历王朝生活了十年。吴承恩比嘉靖皇帝大两岁,嘉靖皇帝死后,他又活了二十年。深入了解吴承恩其人其事,分析《西游记》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对照吴承恩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便不难发现《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鲜活的“嘉靖皇帝传”或“嘉靖王朝大事记”,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嘉靖皇帝。吴承恩满怀热情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他想告诉人们,有些人是不能忘记的,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是不能忘记的。他要用《西游记》来暗示一段历史的事实真相,让后世的有缘人来解开这个密码,从而完成一件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嘉靖王朝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嘉靖元年(1522)至嘉靖七年为第一时期,是嘉靖皇帝用老臣、除旧弊,张太后掌权,嘉靖皇帝习政、争夺皇权的时期。
嘉靖八年至嘉靖二十一年为第二时期,是制定国策、稳定社会、振兴经济、清除障碍的时期,也是大臣们钩心斗角,令嘉靖皇帝最头痛的时期。
嘉靖二十二年至嘉靖四十一年,是嘉靖王朝的最佳时期。这期间严嵩掌权十九年,因为他对国家的功劳和资历,基本上没有人同他争权。他在已经制定的国策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各种机制,使嘉靖王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社会局面(最后三年徐阶掌权,让社会开始倒退,可以忽略不计)。
嘉靖皇帝崩逝后,他推行的新政被废除,社会形势急转直下,刚刚有了一点自由,生活有了一点起色的老百姓们又一下子掉进了水深火热之中。吴承恩将那些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们刻画成妖魔鬼怪,心情可想而知。
或许是当时严嵩被政敌徐阶搬倒,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批倒批臭严嵩”的运动,这让吴老先生预感到一段历史可能会被歪曲,所以才写下一部《西游记》,让后世的有缘人去解密这段历史。
至于《西游记》为什么到万历年间才付梓,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他怕自己的用心被当权者洞悉,从而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二,当时的印刷术还比较落后,要完成一部超长篇的小说,以当时的情况,他的经济能力还达不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