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我的内心世界一直渴望爱与被爱
”
求救纸条
小伟至今无法原谅,将他骗到豫章书院的父母。小伟说,在豫章书院的三个月,他经常受到体罚,度日如年。即使已经过了四年,仍然无法走出那段阴影。
2017年11月中旬,在江西南昌,小伟带着记者来到自己家。但没想到,得知记者来,他的父母不肯开门。
在小伟的沟通下,他的外婆却坚持要跟记者见一面。外婆告诉记者,小伟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她觉得需要帮助孩子,把心结打开。
小伟告诉记者,自己的噩梦,开始于2013年9月3日。那天晚上,几个穿着“警服”的人来到他家,说有人被高空抛物砸到了,目击者看到物品来自小伟所在的楼层,要求他前去协助调查。
小伟信以为真。但其实穿着“警服”的,是豫章书院的人。小伟的父母当时还要求其他人配合演好这场戏,目的就是把小伟顺利地带去学校。
当时小伟已经是20岁的小伙子了,他觉得这样骗他来简直不可思议。
小伟随后得知,父母已经给书院交了学费,而且只有父母才能带他出去,那一刻,他内心对父母的怨恨,无以复加。
在豫章书院里,小伟说,自己时不时会被骂,会被打戒尺。为了能出去,小伟悄悄写了一张求救纸条,折成了指甲盖大小,准备找机会把这张纸条传递出去。
纸条藏在小伟的裤子口袋里,像一团火,让他寝食难安。
有一次书院突然检查内务,将所有学生紧急集合起来。小伟当时特别害怕纸条会被发现,将纸条藏到了舌头底下,甚至准备随时吞下去。
书院有固定探访日,小伟的外婆几次想要看小伟,没有被允许,最后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老人发现,小伟明显憔悴了。
进入书院两个月后,小伟的父母来看他,和父母告别的时候,小伟把写好的求救纸条,塞到了母亲的手心里。
不知道是不是这张纸条起到了效果。2013年12月,在豫章书院待了三个月的小伟,被接回了家。
加重的裂痕
可这次回来后,小伟变得反常起来。小伟的外婆说,小伟晚上睡觉常做噩梦,有时候翻身起来坐着,凶狠地望着他们。
因为小伟状态一直不好,家人给他请了心理咨询师,还做了心理测试,测试结果为,小伟是严重抑郁,心情压抑,悲观绝望。
在小伟看来,被送去豫章书院的这段经历,加重了他和父母之间的裂痕。原本就存在的问题,不是送去书院就能解决的。
小伟小时候跟着外婆长大,跟父母有些疏远。他说,零星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也是非打即骂。
小伟的外婆承认,小伟的父亲确实经常“用拳头说话”。小时候小伟不听话,他爸爸会用皮带打他,甚至把皮带都打断了。
后来,小伟回到了父母身边上学。他还记得,要跟外婆分别时,自己很不情愿,就又挨了一次打。父亲用一只脚,踩他的手和背,他一直不断地咒骂。
小伟内心里,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极不认同。他说,在家里从来没有沟通,父母习惯替他做一切决定。自己只要没按照父亲的意愿做事,就会被批评。
小伟的父母给他在当地的一所大专学校报了名,希望他学习电脑编程,小伟对此意见很大,他觉得父母根本没问问他对什么感兴趣,就直接做了决定。
因为上学的事,小伟和父母争吵更频繁了。小伟的脾气也很暴躁,每次争吵,他就会砸东西摔门。小伟称,父亲说送他去豫章书院,就是准备让他挨打,打了才会乖。
我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在书院里,小伟也和父母有过书信的沟通。小伟的信里写着,“我并不是一个坏孩子,我的内心世界一直渴望爱与被爱”。
有写给父亲的话“您不作声,不给予我一个拥抱”,也有写给母亲的话,“成绩差,我心情不好,您却总是骂,成绩好,您也不说鼓励的话”。
信里,小伟写了“我要挣钱养你们”,而这句触动了他的父亲,父亲的回信里写着,这句话足以感动得我们泪流满面。
父亲还认真地算了一笔家庭的账,告诉小伟,负担一个大家庭的花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父亲还希望儿子能在豫章书院里,多学一些国学文化中的精要,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深刻内涵。
父亲对书院有着很大的期许,但小伟说,书院根本不像父亲期望的那样。
从书院回去后,小伟又很快让父母再次失望了。父母给他报名的大专学校,他还是一天都没有去。
父母曾好几次说,再不听话就还要把他送去豫章书院。小伟说豫章书院这四个字如同魔咒,他听到就会发抖。
从特殊学校回来后
有这样经历的,不止小伟一个。2016年9月16日,黑龙江肇东41岁的李梅被发现死在家中,嫌疑人是她16岁的女儿陈欣然。
死亡前,李梅被女儿控制了八天之久,前四天,李梅还可以自由活动,通过纸条和外界联系。后四天,李梅被女儿捆绑在凳子上,再没动过一步,也没有进食或者饮水,最终死于电解质紊乱。
而陈欣然的犯案动机,据她自己说,是因为一所强制学校,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
2016年2月,因为和家长存在矛盾,上高一的陈欣然离家出走了。万般无奈下,家长搜索到了一个叫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地方,学院派教官带走了陈欣然,带走她的过程中,双方起了冲突。陈欣然说,到校后,她更加不适应了,不仅挨打,精神上更受折磨。
在记者采访时,陈欣然说,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家长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应该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去教育,而不是去依照外力。
陈欣然最终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
小德同样也被送到了这样的特殊学校,出来后却面临着如何继续上学的问题。
14岁的小德,沉迷网络,父母将他送到了一个专门机构戒断。四个月后,小德养成了规律的作息习惯,想回原来的学校上学。
却接到班主任的回复说,不想从自己学校出来的学生,却上了个戒网瘾学校。后来小德去了一所乡镇中学借读,又因为和同学交头接耳,被老师批评,不想去学校了。
小德的母亲说,其实刚回家时,小德上学的热情很高,也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因为遭到拒绝,借读也没那么顺利,孩子的内心就松懈了。
但小德的母亲说,她还是想让孩子上学,会继续想办法。
来看看网友怎么说~
普法时间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嘉宾分别是,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和来自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的副主任李涵,你们好。很多孩子在离开这类所谓的特殊教育的学校之后,回到家里,跟父母的关系比以前还要紧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玫瑾: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家长都是不告诉孩子的。这是第一点,没有沟通和商量,就是把孩子骗去的,所以这个行为本身,就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愤怒。第二点, 父母在之前跟孩子,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有很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在很多事情上,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原本感情基础就不好,又采取了这种欺骗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糟糕。所以这种处理问题方式,是非常错误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因为中间被打断了,小德现在没有完成他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他现在表示,也不想继续读书了。这可怎么办呢?
李涵:我们接触这样的孩子挺多的,他们都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愿,再回到学校了。我们机构会带他们去做一些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当中,有一些孩子的兴趣就展现了。比如说他体验了体育运动方面的,现在有很多体育运动方面的培训学校,他可以稳定地去做一些学习。包括职业发展的体验,丰富了他的体验之后,他就开始萌生兴趣了,那个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够回归校园,这个是更重要的。但是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我们理解他、等待他,让家长陪着他,我们不能一下都不等他。
李玫瑾:还可以寻找孩子的老师,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可能见的孩子非常多,他们对于一些行为有问题的孩子,很清楚孩子的问题在哪儿。很多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真正地去跟孩子,聊聊他的未来。孩子要是没有什么想法,父母可以告诉他,我觉得你表达特别好,我觉得你记忆力特别好,我认为跟表达、记忆力有关的职业有哪些,我可不可以给你找这样的特殊的教育地方,找一师傅来教你。我认为孩子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养活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缺少这一部分内容。他只想到,我不知道怎么教育,我把他送到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上网,那等于问题没有解决。
送走孩子,只会加深不解
陪伴孩子,才能解开心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