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洲
英国女王离世了,这一次,是真的。
9月9日凌晨,据中新网电,英皇室正式宣布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查尔斯王储继位成为英国国王。
优雅,微笑,服装华丽。
是大多数人对这位不列颠女王的第一印象。
调皮,活力,老而不衰。
是大多数人对这位不列颠女王的第二认知。
毕竟,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那绝世骇俗的“惊天一跳”。(当然了现场是由替身完成,但也足够震撼)
简直吓傻了全世界,那一年,她86岁。
不得不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关于君主、国王这样的名词,总是与男性连缀在一起。
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女性在权力顶端的戏份,少得可怜。
然而但是,一旦一个国家有了一位女性君主,那她大概率不会是等闲之辈。
譬如中国的武则天,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包括伊丽莎白女王的两位前辈——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女王。
但是伊丽莎白二世与上面这几位都不同,毕竟在她出生的年代,英国掀起的“光荣革命”早就将君主政体掏空到只剩下表皮。
但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仍将皇室保留了下来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伊丽莎白二世就登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位超过70年。
从丘吉尔到特拉斯,经历过15任英国首相的更迭。
她的故事有很多,风风雨雨,酸甜苦辣。
年轻时候的美貌,儿媳戴安娜的芳年早逝,暮年时爱人的离世。
此番种种,足见长寿虽是一种福气,但也注定了要经历比别人更多的风雨,普通人尚且如此,更可况一国君主?
今天在这里,我们来聊聊这位英国女王与中国的故事。
在36年前的1986,伊丽莎白二世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英君主。
连外媒都评价她是中英友好的推动者。
在她访华的过程中,有着哪些前因后果,旅途趣事呢?
要讲伊丽莎白二世,就不得不先提另一个女人——撒切尔夫人。
英国前首相,赫赫有名的“铁娘子”。
世界政坛上有名的外交家,再仔细看你会发现,她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其实是互为镜像的。
如果女王代表的是优雅、亲和、温暖;
那么撒切尔就是铁腕、强硬、决不妥协的代名词。
1982年,在伊丽莎白女王访华的4年之前,撒切尔夫人正与中国领导人们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交锋的焦点不外乎一处——“东方明珠”香港。
当年9月,撒切尔夫人满怀信心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彼时的她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在这一场谈判中成为胜利者;她手上有两大筹码。
第一个筹码是“3大条约”。
何为3大条约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明白,分别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842年,在《南京条约》里,我们失去了香港岛;
1860年,在《北京条约》里,我们失去了九龙半岛;
1898年,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里,我们又失去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
彼时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对中国不断地割肉吸血,而孱弱的清朝能干什么呢?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老佛爷喊出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打不过,没办法,只能认。
但在鸦片战争过去了142年之后,撒切尔夫人又持着这3大条约,她认为条约里的东西,依然有效,旧条约里的规定,新中国还是要认。
她不仅这么认为,还有理有据有底气。
因为就在她踏上中国大地的3个月之前,英国刚刚在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马岛战争被视为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英国人赢了。
这个胜利不仅让英国人控制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更让他们找回了些许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风发意气。
马岛战争的胜利,就是撒切尔夫人的第二个筹码。
要文件有文件,要大炮有大炮。
这位身经百战的铁娘子固然信心满满——
“中英两国过去签订有关香港问题的3个条约至今仍然有效,中国可通过协商加以修改,但不能单方面予以
她认为她会继续胜利,继续往前,可这一次,她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说这话的,是我们的邓公。
中英双方就领土问题展开谈判,寸步不让。
这场博弈的结局,以下面这张照片结束——
6个小时的谈判后,原本意气风发的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竟一脚踩空,意外地跌了一跤。
无论是继续“续约”租借香港,还是“归还主权继续管辖”,两套策略,中国一概不接受。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香港原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必须回归中国,香港更不是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下才能实现繁荣。
1984年,中英两国签下了《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英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访华,也自此提上了日程。
时任女王新闻秘书的迈克尔·谢伊说,这将是伊丽莎白女王做出的,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
1986年10月12日下午4点55分,英国航空公司的三星专机在首都机场着陆。
第二天正式开始访问时,女王特地选择了一套大红色的衣服,以表示对中国的尊敬。
之后,女王正式开始了她的行程。
先到达北京,然后去西安和上海访问,再去昆明和广州参观,最后去香港。时值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中国“四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各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气。
女王所到之处,民众们夹道欢迎。
现场呈现人山人海的观感,一方面是到场的民众多,另一方面,女王的团队也实在庞大。
当时除了女王本人和丈夫菲利普亲王外,还有外交大臣、王室成员16人,以及私人秘书、侍从、医官、美发师、男仆等20人。
这还没结束,还有乐队、官兵600多人,仪仗队200多人。
整个团队加起来900多人,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一点问题都没有。
见到中国人民如此热情,女王也十分惊讶。
其实在出行之前,英方和中方是有过协商的,譬如在哪些地点停留多久,和女王握手不能太用力等等,相当具体。
但是一到中国,见到民众氛围热情,女王很快就走到了群众中来。
在上海时,下了游艇上汽车,见到成千上万的中国朋友夹道欢迎,伊丽莎白特地让司机把车开慢一点,她说:“让我看看上海人,也让上海人看看我。”
到了昆明,女王陛下直接就走到了少数民族同胞中间。
王夫菲利普亲王则在广州华坑村和一头可爱的水牛留下了一张合照。
除了感受中国朋友的热情,中国的名胜古迹可不能不看,5000年历史文明积淀,不参观一下,着实可惜。
于是乎,便有了女王登长城。
参观兵马俑。
当时参观完兵马俑后,女王说:“过去我听说过兵马俑,也看到照片,这次亲眼一看,真是惊人。”
除了人和景,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中国美食。
但据说在访华之前,女王对中国菜的印象并不太好,觉得“比较油腻”而且“花样太多”,有些不喜欢吃的,也不得不吃。
为这个,随行的英方官员一度头疼。
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担心这个问题完全就是多余的。
中国在宴请宾客方面,绝对是没话说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岂是说着玩儿的?
女王抵达中国后的第一顿饭——
葱炒牛肉、梳子黄瓜、茄汁鱼片、凤尾虾、香橙鸭子、汽锅鸡、花菇汤。 荤素搭配,中西结合,营养均衡,非常好看。这顿饭,女王整整吃了一个半小时,体验非常好。
之后第二天,中方大厨又为女王准备了经典的“佛跳墙”。
这道菜让原本不喜海鲜的英国女王仅尝了一口就欲罢不能。同时在和邓公的会晤中,女王也品尝了茅台酒。
之后到广州,厨师们又拿出了6道浪漫得不行的菜品:
“月映仙兔”——广东点心拼盘; “双龙戏珍珠”——龙虾、明虾制成虾球; “乳燕入竹林”——燕窝加上嫩笋,配上红萝卜雕成的乳燕; “金红化皮猪”——经典粤菜烤乳猪; “凤凰八宝鼎”——冬瓜煲; “锦绣石斑鱼”——好吃又好看。
总之在中国的一周时间,女王看到了很多,也吃过了很多,这片大地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实力,她见过,也尝过了。
离去时,她直言:“中国地大物博,我们看到的只是中国的一鳞半爪,但这已令我们心旷神怡。”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
在香港正式回归前夕,河南一个叫谢婉莹的中国女孩,收到了一封来自女王的信。
信件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谢婉莹,我受女王陛下的重托给你写信,谢谢你的来信。 由于陛下公务繁忙,每天都要收到许多来信, 不能亲笔给你写信,特嘱我回信转告你,你的建议已受到重视。再谢谢你的来信。 向你问好,英王女秘书皮欠娃·艾特。
信里说的“建议”是什么呢?
原来,是小姑娘看到《香港百年》的回归专题片之后,有感而发,想给英国女王写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
尊敬的伊丽莎白二世: 您好!依据《中英联合声明》请如约把香港归还中国,保护世界和平!祝您健康长寿!
信件由小姑娘的母亲翻译成了英文,远寄到不列颠。
没想到,英国女王真的回信了。
这是对一个中国小女孩的关怀,更是对历史潮流的一种顺应。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
再也没有人能够将它从祖国的怀抱里夺走。
最后,讲个题外话,伊丽莎白女王访华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在人民大会堂盛大的国宴上,英女王带来了一封迟到了390年的信:
“大约 390 年前,我的先辈伊丽莎白一世写信给万历皇帝,希望英国与中国之间能够发展贸易。 不幸,那封信没有能送到中国皇帝的手中。还好,如今的邮政服务有所改善……你们邀请我们访问这里的消息安全抵达英国,我很高兴能接受。”
如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这片大地早已不同往昔的孱弱,而是傲立于世界之林。
英国女王逝世后,美国总统拜登评价:“她不仅是一个君主她定义了一个时代。”
其实这句话,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一样成立。
对我们来说,她也定义了一个时代。
一个关于崛起,关于复兴,关于包容的时代。
时光荏苒,岁月倥偬,历史总归会不断往前。
世界没有变,是中国变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