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北京市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育才学校高二语文

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边城》(第五节)

①两年日子过去了。

②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 )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做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③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④“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喽罗!”

⑤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⑥“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⑦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⑧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⑨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 ),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⑩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tiào) 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⑪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⑫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yàng yàng) 的走去了。

⑬“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⑭“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⑮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祖父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上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二)一目十行还须长双慧眼

阅读过程始于书页反射的光子撞击视网膜的那一刻。视网膜不是一个匀质的感受器,只有名为“中央凹”的中心地带,才是视网膜中唯一的高分辨率视觉细胞区域,视网膜的其他区域分辨率较低。在视野中占到大约15度视角的“中央凹”,是视网膜中唯一真正可以用来阅读的区域。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视网膜损伤或中风破坏了视觉皮层的中心区,“中央凹”得不到视觉输入,阅读就无法完成。

因为要把文字反射到“中央凹”来阅读,眼球在阅读时需不断移动。人的目光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这种移动称之为眼跳。在阅读时,眼睛每秒钟跳动4到5次,不断地将新信息带入视网膜“中央凹”。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字会比大字更难辨识,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字越大,字所占据的视网膜空间就越大。当用大字号印出一个单词时,单词就会被扩展到视网膜的边缘。在这个边缘区域,不论字有多大,人辨认起来都会力不从心。

人的每一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到12个字母,即注视点左侧的3到4个,右侧的7到8个。在这个区域以外,人基本上识别不出单词,只能感知到有无空格。空格可以为人提供关于单词长度的线索,从而帮助人做好眼跳的准备,并确保目光落到下一个单词的中心。至于人从下一个单词中到底能提取出多少信息,研究者还存在着争议,也许人只看到了单词的前几个字母。

学者们目前达成的共识是,眼动的方向使视觉范围产生了不对称性。在西方国家,视觉范围更偏向右侧,而阿拉伯语或希伯来语的阅读者,由于阅读时是从右向左扫视,视觉范围则偏向左边。在其他文字系统中,如字符密度较大的中文,眼跳的距离较短,视觉范围也相应缩小。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根据不同的语言及文本,调整他对文本区域进行视觉探索时采用的策略。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不过,大多数每分钟能读四五百个单词的优秀阅读者,其眼动方式已没有什么改进空间,受视网膜构造的影响,很可能无法再提升阅读速度了。但如果一个单词接一个单词地把一句话呈现出来,让每一个单词都精确地落在注视点上,就意味着不需要眼动,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可以达到平均每分钟阅读1100个单词,最优秀的阅读者甚至可以达到每分钟1600个单词。阅读每一个单词大约只需40毫秒,是正常阅读速度的3到4倍。

无论如何,【A】 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B】 一定会减慢阅读的速度。【C】 当看到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个词的快速阅读法广告时,就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了。但可以肯定,通过某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视觉范围广度,减少阅读每一行文字所需的眼跳次数,即在阅读时不回头看已读过的单词。

(取材于迪昂《一目十行还须长双慧眼》)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锣鼓喧阗( )很热闹 ②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 ) ③翠翠虽装作(tiào) 望河中景致 ④向前(yàng yàng) 的走去了

A. ①tián ②jū ③眺 ④怏怏

B. ①tiān ②jū ③瞭 ④泱泱

C. ①tián ②jù ③瞭 ④怏怏

D. ①tiān ②jù ③眺 ④泱泱

2.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不能和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A. 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浮光掠影)

B. 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好像)

C. 挤在一个角隅里(角落)

D. 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哑口无言)

3. 对于选文第①段“两年日子过去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第四节开头

“还是两年前的事”相呼应

B. 在本文主人公翠翠心中,两年前的事仍忆犹新

C. 说明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得很快

D. 在行文结构起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对第②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详尽地描绘了边城过年的喧闹场面,是为了突出过年比端午还要热闹。

B. 突出了兵士在欢庆过年活动中的出色表演,也使翠翠同她祖父感受到了热闹。

C. 描绘了两年来边城过年的热闹情景,体现了作者桃花源式的理想倾向。

D. 介绍了边城过年的喧闹场面,目的是陪衬翠翠两年前经历的那个端午。

5. 对下列句子所表现的翠翠的心理活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B. (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替大老来做媒,翠翠心里十分喜欢,但碍于少女提起婚嫁之事的羞涩心理,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

C. (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因为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D. 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起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内心对二老的思念。

6. 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不但翠翠、爷爷可爱,就是船总顺顺也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甚至对妓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这种没有阶级矛盾的生活,充分展现了小说着意描述的“人情美”。

B. 《边城》的语言简练活泼,用了许多湘西地方惯用的词语、譬喻、称呼,既富于地方色彩,又比较个性化。

C. 《边城》中重复出现在梦和现实中的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把翠翠隐秘纯真的情爱烘托得淋漓尽致。

D. 《边城》写傩送溺死,天保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7. 在文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使 也 因为 B. 只要 也 因为

C. 只要 就 因此 D. 即使 就 因此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体大小会决定阅读的难易程度,字体越大越容易辨认。

B. 不同地域的人,使用不同的文字系统,其视觉偏向不同。

C. 所有的阅读者,都不可能借改变动眼方式提高阅读速度。

D. 阅读一行行呈现的文字,每分钟阅读量可以突破1000字。

9. 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为自己阅读速度慢而苦恼。请根据文章内容,向这些同学说明,如何具有一双“慧眼”,以提高阅读速度。

【答案】1. A 2. D 3. C 4. D 5. B 6. D 7. C 8. B

9. 答案要点:①阅读要确保目光落在单词的中心;②根据不同的语言及文本,调整对文本区域进行视觉探索采用的策略;③通过训练优化眼动的方式,④扩展视觉范围广度,⑤减少阅读每行文字的眼跳次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阗”,形声,从门,真(diān)声。tián,充满,填塞。

“据”,jū,拮据(形),经济境况不好,缺少钱,境况窘迫。

“眺望”,tiào wàng,一指从高处远望,二指观看、观赏。

“怏怏”,指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可以互换。

B项,俨然:副词,很像。和“好像”可以互换。

C项,角隅:意思是角落

角落,更狭窄,更压抑之感。可以和“角落”互换。

D项,闭口不谈: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不能互换。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于选文第①段‘两年日子过去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结合后面内容“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分析,不是为了突出时间过得快的,为了写主人公翠翠心中,两年前的事仍忆犹新。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结合“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 )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等分析,介绍了边城过年的喧闹场面,目的是陪衬翠翠两年前经历的那个端午。

A项,“为了突出过年比端午还要热闹”不当。

B项,“使翠翠同她祖父感受到了热闹”不合文意。

C项,“体现了作者桃花源式的理想倾向”推理不当。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边城》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想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同时还要结合前后语境进行理解。B项,抓住“假若”“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分析,“祖父替大老来做媒,翠翠心里十分喜欢”错误。翠翠对二老已经有了好感,爷爷却不知道她的心里所想,所有心里既恼又羞。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D项,“傩送溺死,天保远行”错误。应该是天保溺死,傩送远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结合“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一定会减慢阅读的速度”分析,此处需要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结合“当看到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个词的快速阅读法广告时,就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了”分析,这是结论,可以用“因此”。综合分析,C项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字体越大越容易辨认”错误。结合“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字会比大字更难辨识,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字越大,字所占据的视网膜空间就越大。当用大字号印出一个单词时,单词就会被扩展到视网膜的边缘。在这个边缘区域,不论字有多大,人辨认起来都会力不从心”分析,“字体越大越容易辨认”错误。

C项,“都不可能借改变动眼方式提高阅读速度”错误。结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不过,大多数每分钟能读四五百个单词的优秀阅读者,其眼动方式已没有什么改进空间”分析,“都不可能借改变动眼方式提高阅读速度”错误。

D项,“每分钟阅读量可以突破1000字”错误。结合“当看到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个词的快速阅读法广告时,就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了”分析,“每分钟阅读量可以突破1000字”于文无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空格可以为人提供关于单词长度的线索,从而帮助人做好眼跳的准备,并确保目光落到下一个单词的中心”“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根据不同的语言及文本,调整他对文本区域进行视觉探索时采用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视觉范围广度,减少阅读每一行文字所需的眼跳次数,即在阅读时不回头看已读过的单词”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夫知效一官 效:仿效

②而征一国者 征:取信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阻

④泠然善也 泠然:轻快的样子

⑤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用桨划

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⑦或植杖而耘耔 植:插

⑧临清流而赋诗 临:面对

A. ①③ B. ②⑤ C. ④⑦ D. ⑥⑧

1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B.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感吾生之行休

C. ①辩乎荣辱之境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①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②将有事于西畴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国君满意

B.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幕自然万物顺应时序(成长),感叹自己年近垂暮,马上就要闲居休息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随自然走到生命尽头,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

13.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4. 文段一中庄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文段二的陶渊明达到了庄子所说的“逍遥”吗?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

15. 阅读下面几则《论语》中谈“富贵”的文段,分析概括儒家如何看待功名利禄。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5》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12》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16》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2)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14. 庄子的观点是:要想真正地逍遥,就要无己、无功、无名;陶渊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他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有事于西畴”、“寻壑”“经丘”,没有充分没有完全做到“无己”。

15. ①儒家认为,富贵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不用“仁”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君子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仁”;如果富贵可以得到,即使是让我执鞭开路,我也可以去做;不义的富贵如浮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效:胜任。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

③劝:勉励。况且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项,代词,代宋荣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介词,对;语气助词,表停顿。

D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C项,“马上就要闲居休息”错误。“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正”,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御”,驾驭、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

(2)“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段一中庄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文段二的陶渊明达到了庄子所说的‘逍遥’吗?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应该明确观点,理解“逍遥”内涵,结合陶渊明的具体行为等分析。

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结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分析,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等分析,陶渊明没有充分没有完全做到“无己”。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文本内容理解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阅读下面几则《论语》中谈‘富贵’的文段,分析概括儒家如何看待功名利禄”,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儒家认为,富贵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强调用“仁”的方式获得。“不处”,不能接受的意思;“不去”,不去摆脱的意思。“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的“造次”是急促、仓促的意思,“颠沛”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狼狈困顿、漂泊不定的状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一句,换一个角度解释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君子如果是由于坚持仁道,反而贫与贱,不会去抛弃仁德,以摆脱贫穷与低贱。“可求”,在这里是指合于道,可以去求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一)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二)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崔氏东山草堂①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 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 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 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17. “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A.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B.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

C.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 斗转星移天渐晓

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18. 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

【答案】16. C 17. D

18. ①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

②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颈联描写了在玉山草堂的日常生活,野味就吃那打下来的白鸦,就着自家地里种的菜蔬和谷物,意在表现玉山草堂的食物之佳和隐居生活的朴实无华、惬意舒适,而非“简朴粗陋”,也无“难以下咽”之意。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D项错误。“山寺钟声人浩浩”一句说明山寺中人很多,钟声响亮,没有体现宁静的氛围。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该题为比较型诗歌,且为情感比较分析。选取了“柴门关闭”这一现象,重在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考生应结合诗歌原句,整体理解。虽然两句诗都写到了“柴门”“关”或者“闭”的情况,但是不同的是:杜甫的诗句中说柴门是“空闭”,结合注释③理解“空”字,“空”的意思是“空自,白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的诗句中说柴门是“无事日常关”,“无事”就是没有事,没有俗事,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得失来打搅,独享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朱诗写农家院落小景,充满了自然恬淡、宁静闲适的情趣。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鸟倦飞而知还”来表现山野的宁静与恬淡,用“木欣欣以向荣,”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归去来兮辞》)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③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④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泉涓涓而始流 (3). 而后乃今培风 (4). 而莫之夭阏者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雁阵惊寒 (8). 声断衡阳之浦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岫”“涓”“阏”“鹜”“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十八岁的旷野

小师傅叫细刻,只有十八,和我同岁,而我得叫他师傅。在知道他的实际年龄后,我喊师傅就不大情愿了。我跟在他身后,看他将漆熟练地刷在门框上,刷子翻飞,漆薄而匀。刷完后他扭回头,脸上有得意之色。我撇嘴,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刷漆吗,用不了两天我就会刷得比你好!

看我不服,又领我走到另一个房间。一扇未完工的木门架在工作台上。他拿起刨子,闭上一只眼。刨子在木门上轻快地滑翔,刨花像浪花一样翻卷,木头的清香塞满了我的鼻孔。他吹着口哨将刨子交给我。我整个身子俯在木门上方,双手端平刨子,然后向前推进,刚推了不足二十公分,卡住,拿起刨子再推,再卡住。我满头大汗地抬起头他眉梢眼角里满是挑衅,好像在说,怎么样?服不服?

我从背包里拿出素描纸,对着他刷刷几笔,一幅肖像出现在纸上。他瞄了眼,不屑地说,怎么把我画成这样?

后来,他刨木门,我就在旁边看书,看《诗潮》,看《十月》。他偶尔看一眼封皮,嘴撇得能跨过鸭绿江。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诗人,你能为它做首诗吗?我瞧一眼那棵梧桐树,一棵破树有什么妤写的?既没开花,也没落叶。我涨红了脸说,你也知道诗?

这叫实习吗?考进这个学校,而且学习装饰设计专业,刚入校两个月,学校就将我们扔到这个工地,美其名曰:初步感知。

日子就像窗外无精打米的梧桐。

小师傅今天对着块小木料雕刻。我坐在旁边的一块木板上,大声朗读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师傅的刻刀上下翻飞,偶尔他会将那块惨遭蹂躏的木块举到眼前,反复地看。他当我不存在可以,怎么可以漠视海子?小师傅只会背《咏鹅》,他也许根本不知道海子这个人。

百无聊赖,我又拿出素描纸,细细端详他,擦了又改。发现他正盯着我看,我长舒一口气,师傅,没把你画丑吧?他点了点头说,太俊了,这还不是我。到底哪里不像了?他慢声细语地说,你画的人在想什么?我一愣,我怎么知道?他说,你都不知道他想什么,怎么能画得像呢?我把嘴张得老大。这好像应该叫神韵,教画的老师曾说过。

与此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条龙的龙爪正努力张开着伸向我。龙鳞片片都微张着,龙头高昂,龙目奋睁,龙尾遒劲。底座是朵朵祥云。云的线条柔和,龙则恣肆张扬。龙嘴里还含着一颗龙珠。我看呆了,小心地伸出手指,拔转那颗木珠。木珠轻盈地旋转起来,像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我心花怒放,搂过那条龙细细抚弄。他说,大小姐,慢着点,我还得打磨呢。我有些疑惑,这还用打磨?小师傅说,不仅要打磨,还要上漆。我结结巴巴地问,师傅,你能雕小的吗?项链坠那么小。

再后来,我马不停蹄地跟在他后面刷漆,打排钉,弹线,创木板,忙得不亦乐乎。他总是表现得一本正经,说,你得动脑子想想如果是你,这儿你想怎么设计,那儿你又想怎么设计,知道了吧?我说,我学是因为你,我以后断然是不干这个的。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再接到一套图纸,设计师的名字是你,你说会怎么样?说完,他好像还充满了遐想似的咂咂嘴。

工地外面是大片的旷野,绿草新鲜逼人。此后的很多天,他常常在旷野里独坐,或者看天,或者叹气。

春节将至,工地还没放假,小师傅竟提前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有人说,他走前在工地前的旷野里,一个人坐了半夜。

春节过后,我拿出小师傅的肖像,左看不像,右看不像。果真不像小师傅。有股热血直冲脑门,我支起画板开始重画。小师傅紧锁的眉头,抽动的嘴角,偷偷的笑,不屑,羞,窘。小师傅恨铁不成钢的苛责。小师傅轻快的口哨,躲避的眼神,…我拿笔的手颤抖不止,我决定去找小师傅,当面将这幅画交给他,问问他,现在像他了吗。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五个小时的大巴,再转乘一辆当地蹦蹦车。蹦蹦车将我甩在大山的脚下,扬长而去。

“姑娘,你是想进山吗?”我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我们是一个寨子的一细刻他师父的女儿,叫精雕,和她爸闹翻了。她不同意嫁给细刻了,说怕耽误他。她爸一着急,得了场大病,接着瘫痪了。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听说细刻灵光得很,什么都一学就会,城里人都看重他呢。他骨头里可能就是城里人!”

我找到了小师傅家,精雕不在,小师傅正在喂鸡。这个院子和别的院子一样,都是石头屋子木栅栏,还有个木匠的工作台。

小师傅看见我,一脸的惊喜。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我对细刻说,这小院真温馨,要是再有两个孩子,就更温馨了。床上的老人眼神复杂地望着我说,你看看,这个家就这个样儿。

我说,这个家挺好呀,放心吧老师傅,有细刻在,这个家会越来越好!

我要走了。

我说,再见,小师傅。

小师傅的喉节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挥手。

开学后不久,我收到个包裹,打开层层包装,最后是一个小锦盒,红色绒面上静卧着一只精巧的小龙。这只龙晶莹剔透,它的眼睛有些无奈,似乎在看着我。我的眼睛潮湿起来。我的手指无法伸进去拨弄龙珠了,我用针拨弄它,它旋转起来,像快乐的木马。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师傅细刻,记忆中,常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

(取材于冯彩霞《十八岁的旷野》,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肖像:xiāo B. 遒劲:jìng

C. 颤抖:chàn D. 剔透:tī

2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我”与小师傅细刻比拼各自的“手艺”,两个充满好胜心互相看不上的少男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 小师傅虽然不懂诗歌,但能在短时间内将手里的木头雕刻成一条精美无比极具神韵的龙,让“我”非常嫉妒。

C. 春节过后,当“我”支起画板重画小师傅时,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关注与思念,并决定前往其家乡寻找他。

D. 小说以“我”对细刻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去塑造人物,语言质朴有感染力。

22. 根据内容概括小师傅细刻的形象特征。

23. 作品中有两次对细刻所雕之龙的特写,说说这两处描写背后蕴含着细刻怎样的感情?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4. 对小说结尾处,细刻作出回家照顾师父的选择,你怎么看?请依据作品,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 A 21. B

22. (1)年纪轻轻,却手艺高超,技术全面;

(2)没有念过多少书,却很灵光,领悟力强,有自己的独到认识;

(3)善良淳厚,知恩图报,为照顾师父而放弃“自我”,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

23. 第一次将所雕之龙描写得恣肆张扬, 洋溢着动感与美丽,蕴含着细刻对生活对前途甚至对个人感情的热情向往。第二次将所雕之龙描写得沉静安详、小巧精致,蕴含着细刻对生活的些许无奈和接受这种生活的无悔。这两处描写,寓情于物,生动形象,含蓄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微妙细腻。

24. 我支持细作回家照顾师傅的选择。“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师父救过他,在师父生病时,放弃自己城里的生活,回家照顾病床上的师父,是知恩图报的表现。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具有非常好的品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肖像”的“肖”应读“xiào”,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B项,“非常嫉妒”错,原文说“我看呆了,小心地伸出手指,拔转那颗木珠。木珠轻盈地旋转起来,像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我心花怒放,搂过那条龙细细抚弄”,并未体现“嫉妒”,可解释为“羡慕”。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只有十八” “他拿起刨子,闭上一只眼。刨子在木门上轻快地滑翔,刨花像浪花一样翻卷”“所雕之龙”,可概括为年纪轻轻,却手艺高超,技术全面;“小师傅只会背《咏鹅》”“他偶尔看一眼封皮,嘴撇得能跨过鸭绿江。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诗人,你能为它做首诗吗?”没有念过多少书,却很灵光,领悟力强,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根据情节“照顾师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可概括为善良淳厚,知恩图报。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手法及人物的情感。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描写的特点,再结合语句分析它的效果。第一次“一条龙的龙爪正努力张开着伸向我。龙鳞片片都微张着,龙头高昂,龙目奋睁,龙尾遒劲。底座是朵朵祥云。云的线条柔和,龙则恣肆张扬。龙嘴里还含着一颗龙珠”,一些动词“伸向”“微张”“高昂”“奋睁”“含”的运用,形象写出龙的恣肆张扬和动感,也是雕刻着细刻内在思想的外在表现,对生活对前途的热情。第二次将所雕之龙 “红色绒面上静卧着一只精巧的小龙。这只龙晶莹剔透,它的眼睛有些无奈,似乎在看着”,“静卧”“精巧”描写出龙的沉静安详、小巧精致,“眼睛有些无奈”,通过龙的眼睛表达出细刻对生活的些许无奈,“它旋转起来,像快乐的木马”,表明细刻接受这种生活的无悔。含蓄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先引述文本具体内容,从文章情节、情理上来分析,再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来谈谈自己的启示和感悟。比如认为细刻回家照顾师傅的做法是正确的。可从文本中找原因,“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等,分析这些描写塑造了细作知恩图报的形象。写感悟或启发时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恩图报的重视的角度来论证这个观点,可以联系现实谈当今时代需要弘扬这一美德。

【点睛】21.(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

②为了弘扬孝道,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我为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引起广泛议论。请从下列 《论语》两章中择其一,结合该章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项作业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句意,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A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③请从“《呐喊》声” “《边城》情” “《红岩》魂”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符合原著,感情真挚。

【答案】(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两种层次的艺术形象在“吃人”这一核心点上互相扭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艺术叠影,将“病狂”和“清醒”统一起来。

(2)赞同此项作业。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3)《边城》情

优美的田园风光,

和谐

乡村生活,

原始的自然景观等构成了边城的外在美,

而应运而生的人性的美和善则构成了边城的内在美。

唯美湘西景,

悠悠边城情。

我们应当去生活,

不应只是想象生活,

携手并进,

共筑属于我们的“边城”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题干要求”《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需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然后进行评价。如“狂人”,将“病狂”和“清醒”统一起来;“孔乙己”,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形象;“阿Q”,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是其最为典型的性格;“七斤”,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闰土”,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华老栓”,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等。

(2)理解两句名言的意思。然后谈自己对此项作业的认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至今,人们所谈的孝多半是讲能够赡养父母而已。所谓赡养,就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费用的行为。也就是说,做子女的多数认为应当对父母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责任,应在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帮扶。但是,这种行为缺少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恭敬,因此并不能算作是真孝。孔子在提出这个观点后,论证极为简单,用一个类比而已——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是说,就算在家中养条狗或是养匹马都要把它们喂饱,对自己的父母若是只有表面上的养,和养些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句话,有力地驳斥了“能养即孝”的观点。

(3)题干要求“从“《呐喊》声” “《边城》情” “《红岩》魂”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来写。如“《呐喊》声”,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边城》情”,它通过淡淡的画面、浅浅的愁情、唯美的人物给我们展示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如诗如画的景致。这是一个和谐、纯净的世界。那水、那情、那人,那与众不同的情感交织……“《红岩》魂”,红岩魂是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它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红岩魂"精神,一种不朽的传奇,正穿越时空,绵延传递。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6.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美指着自己的脸蛋问妈妈:“我好看吗?”妈妈指着小美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说:“你只看到那张脸了,这也是你的脸啊。”

小美指着挡风玻璃上落了一层灰的车,问妈妈:“咱家的车怎么老不开啊?它都该洗脸了。”妈妈指着灰蒙蒙的天说:“你只看到车的脸了,咱北京的脸呢?”

小美看着电视里一张瘦削的脸,对妈妈说:“这个林爷爷没有旁边十几年前照片上的好看了。”妈妈说:“如果你觉得他这张脸不好看,你可以去看看他领导建造的港珠澳大桥,那是他的另一张脸,更是我们国家的脸啊。”

……

爱美的小美若有所思:原来“脸”有好多好多。

请你以“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爸,您瞧瞧您这脸,全是皱纹和老人斑,您才四十岁啊,可得好好保养保养了,我跟您出去啊,人家都以为您是我爷爷呢!”女儿搂住吴强的肩,笑着说道。

吴强放下图纸,摘了眼镜,笑着说道:“我哪儿有那么老。”“不信您看”,女儿顺手递来一面镜子。吴强看着镜中的自己,的确是老了许多。无奈地笑笑,“老就老吧,人哪儿有不老的”。于是又戴起眼镜来,看那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字。

图纸上画的是市区北京四合院重建规划图,吴强是八年前接到这个项目的。

八年前,局长领着正当壮年的吴强看了几处残败拥挤的四合院,吴强的心就平静不下来了。四合院,这可是老北京人的脸面啊!现在怎么就跟破烂屋子一样呢?局长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小吴啊,你还年轻,这个项目交给你,我有信心你能把它搞好。前些年,有位元首来我们这儿参观,十分想见见传闻中的老北京四合院,当时给我羞的呀,我上哪儿去给他找‘真正’的四合院群落啊。这两年,中央重视京味儿文化的修复与重建了,这个项目是最关键的一炮。咱老北京人的脸能不能找回来,就靠你了呀。”说罢,拍了拍吴强的肩头,转身离开了。

“呀,老吴,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妻子惊叫道,吴强不是很在意,看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古建筑文献,应付了一声:“噢,是吗。”随手又给助手打了个电话,“喂,小刘啊,昨天让你帮我约的黄师傅你约到了吗?就是那个做樟木门扇的黄师傅。好,我明天就去趟他家里。”妻子喃喃道:“整天就知道工作,头发熬白了都不知道。”

“林经理您好,我是北京市文化重建小组的吴强。今天我来啊就是想跟您商量这块儿地”,吴强掏出了规划图,“您这个餐馆啊,原来是北京羊杂胡同的一个四合院,我们现在想恢复这个四合院,您看?”“没门儿,我们这餐馆开得风生水起,你可别想挡我的财路!”说罢,吴强就被请出了门外。

“旧建筑的用地与新兴产业的用地纠纷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吴部长,您也别太自责了,这本来就是块难啃的骨头。”助手小刘给吴强递来一杯茶。吴强摇摇头,“这事儿不解决,四合院复苏从何谈起。”

那一晚,吴强对着一堆文件和资料,挑着一盏孤灯,坐到了凌晨四点。妻轻声走了过来,“老吴,快去睡吧。后天去趟医院,女儿把号都给你挂好了。你可不能不去,你要是病倒了工作也没法干啊。”

“恭贺北京市第一批文化重建项目圆满竣工!现在您看到的是重建的北京四合院群落,此建筑为原清朝遗址的三分之一,与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交相辉映,可谓是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最佳融合……”

吴强的女儿推着轮椅,吴强坐在轮椅上意气风华,看着这灰砖灰瓦,面摊菜场,听着自行车铃,木门吱呀,吴强心满意足,整个人精神饱满,那张瘦削而干枯的脸也有了一丝血色。

蹦蹦跳跳的小外孙女扑进吴强怀里,指着这群灰砖建筑,“姥爷,这是什么?”吴强饱含深情地说:“北京人的脸。”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为话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

以“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脸”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1)材料为一些名人哲理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相信自己;“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听取别人的意见;“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强调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应该有质疑观点,辩证认识世界。“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2)材料主要讲小美和妈妈关于“脸”的对话,最后得出结论“爱美的小美若有所思:原来‘脸’有好多好多”。可以写“脸”的本题,相由心生,写透过面部表情观察的情况,推测事情的发展等。也可以写身边人的“脸”,如老师的“脸”,母亲的“脸”,城市一角的农民工的“脸”等,通过不同的“脸”,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感悟等;还可以写“脸”背后的折射的人物的精神,如工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等。

参考立意:(1)相信自己,成就自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辩证认识自我和他人等。

(2)脸,人生的军功章;真脸,假脸;脸,体面、颜面;珍惜自己的“脸”等。

行文结构:(1)如果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

(2)结合学过的《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的规矩来写。如“长衫主顾来啦……”,掌柜顿的脸上的笑纹忽地绽开等。掌柜常说,我们咸亨酒店办事的规矩就一条:看脸摆脸。引出“脸”话题。然后可以写“我”工作中的体悟,如长衫主顾的皮袍子一尘不染,油光水滑,一看就是名贵面料;皮肤白净,肥头大耳,一看便知不是官,就是商——这不就是“脸”嘛;再看穿短衫的,背向前轻轻的驼着,脸上挤着和掌柜一样极不自然却讨喜的谄笑,皱纹在油滑的脸上堆积着。通过“我”的观察,写感悟,如过不了几年,“我”怕会丢掉自己的“真脸”,眼中也只剩下旁人的“脸”了吧。

【素材】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中国成语。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 魏徵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2)

没过多久,一名消防队员破窗而入,看到了她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原来,事情远没有小李想的那么简单,浓烟已充斥着整个屋子,堵住了她的呼吸,快要夺走她的生命,那消防队员见状,毫不犹豫地把防烟面罩取下,戴在她的头上,并呼唤她保持清醒。小李晕倒前的最后一刻,看到了一张坚毅的脸庞,以及,扑面而来的肆虐火舌。后来她得知,给了她面罩的那位消防员,被热浪灼伤了脸,大面积的烧伤让他的面容变得可怖。好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不再那么严重,但还是留下了一片疤痕,元元看来,像一簇火焰。

小吴和小李终于在今天举行了婚礼,新娘子动容的说道:“人有两张脸,他用一张脸换来我看清他另一张脸的机会,这使我更感谢他,更爱他!”

一张脸为世俗而活,另一张脸为自己而活。是啊,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只能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一张脸,另一张,只有在特定的某些时刻小心翼翼地被展现出来,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珍惜。

邓小平同志和梅德韦杰夫的两个“快”字,在交错的时空下辉映着。望着旷野上疾驰而过的高铁,我的万千思绪化作一缕念想。这是我的脸,是万万工作者的脸,是中国的脸。

我热泪盈眶。又招手抚了抚脸上那道疤痕,便觉得那是我的军勋章,将永不会忘记。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致、深入、透彻。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大。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