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三公经费“不降反升”的解释需考证

近日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63.16亿元。绝大多数都主动压缩了“三公经费”预算,但交通运输部、人社部、中国红十字总会等部门2015年财政拨款预算“不降反升”。(凤凰网4月28日)

“三公经费”既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如果不严格管理,很容易“公姓私用”。长久以来,由于这三项费用的滥用涉及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等不良行为,故为社会普遍关注和诟病。

值得欣慰的是,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已经连续第五年下降。制度的变革确保了支出数字的下降:公务卡消费的改革,从操作细节上起到了严控违规支出、节约支出的作用;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严控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从源头上降低了费用遏制了公车超标;“反四风”扎实推进,公款吃喝不再大肆盛行,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党政机关倡导“厉行节约”,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要求下,看到“不降反增”的三公经费预算,不免让人产生想去“八一八”内幕,查一查“实情”的冲动。

或是体育总局“出国费用增加”的解释,或是交通运输部门“船舶港务费由政府性基金预算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说法,亦或是红十字会“将外宾接待费纳入公务接待费预算”的说辞。是否存在“瞒天过海”?有无钻“制度的漏洞”?在笔者看来,还需要相关部门在调查的基础上,给出确切的说明。

一方面,基于调查的证实,有助于维护政府公信力。不难猜想,很多人在看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的报道时,第一反应便是“怎能如此任性”,进而在舆论的推动下,产生对制度执行的信任危机。查一查,查出问题及时改进,没有猫腻及时辟谣,也是确保“三公经费”在“只减不增”的大原则下灵活运行。

与此同时,增加详细的情况说明,可以方便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不降反升”的三公经费,如果增加名目而不作细致说明,超出公众的理解范畴,便失去了“公众监督”的初衷。深究一下,让更多的行政成本走在阳光下,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忌惮滥用的后果,进而减少腐败。

预算透明升级正当时,三公经费“不降反升”的解释是否可信?限制是本,监督是纲,不妨查一查,让公众可看到政府行政成本的结构,如此,腐败才无处遁形。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