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2023-2024学年名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表演是人类的本能,只要这个本能没有消失,戏剧也就不会消亡。随着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改变,戏剧的演出环境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在戏剧出现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不知在打谷场上,在祭祀庆典活动中表演了多长时间,才逐渐学会了在舞台上表演,而后又学会了在摄影机或摄像机镜头前表演。对着话筒表演。“然而。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剧性故事这一基本特点却始终未变。”“今天虽有了四种媒介。但仍然只有一个剧作家。他所面临的任务是集中注意于情节、人物、对话和主题的基本因素上。”这话是美国戏剧家小巴斯费尔德在1958年说的。当今,戏剧的传播媒介与交流方式已经远不止于舞台、银幕、荧屏、无线电四种。“环境戏剧”把各种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戏剧审美空间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结合数码技术进行表演,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正如马丁·艾思林所说:“尽管各种戏剧形式在技术上和美学上有所不同,它们归根到底都是戏剧。”艾伦·卡斯蒂曾就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名为《电影的戏剧艺术》。详尽论述了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他认为,“电影的主导模式始终是戏剧的:即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直接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在这里,电影要素与戏剧要素是相互起作用的。”当一个导演需要表达其对人生的看法时。“他总会找到一定的戏剧结构、冲突的模式去体现这一观点。他会运用一定模式的镜头、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剪辑方式,将这一观点变成视觉形象”。戏剧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因为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而获得了更大生存空间。
戏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评判人生;电影则以镜头摄取人生,展现人生。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二者的表现对象大致相同。区别主要体现在艺术媒介和创作构思上。近代厢式舞台是一个三维空间。人物和剧情虽属虚拟。但演员和布景道具却是实体。演员是活的,上下场方便.布景道具迁换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如何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表现广阔的人生世相。就成为戏剧构思的关键问题。
电影是由一个个长短不等的镜头剪辑而成的。拍摄的时候,演员在动。镜头也在动。导演可以运用推、拉、摇、移、跟镜头等方式,拍下远近不等的动作画面。远景能容得下千军万马:近景和特写则可以让观众看得清人物动作的细节甚至一个眼神。把这些镜头用切、划、淡、化等方式衔接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影片的蒙太奇结构。“蒙太奇”()一词来自法语,原意是图画的组织,特指电影镜头的连接方式。最先发现电影蒙太奇的奥秘,并做出理论阐释的是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所产生的意义,要大于单个镜头本身的含义。人们经常以爱森斯坦的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来论述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性质。但爱森斯坦本人却认为。这部表现“革命的兄弟情谊”的影片,“按其动作看则是一出戏剧”,“符合最经典的悲剧结构形式——五幕悲剧的形式”。他在构思的时候。“采用经过许多世纪考验的悲剧结构来作为初步分割这出戏的基础”,然后用镜头作进一步的细分,再按一定的情绪节奏重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影片的蒙太奇结构。也就是说,蒙太奇是电影用以表现其戏剧性内容的形式,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从爱森斯坦开始,人们对电影蒙太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总结出了各种蒙太奇语法(组合方式),如连续、平行、交叉、对比、隐喻、抒情等。乌拉圭人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就是系统论述这个问题的。后来,法国电影学家安德烈·巴赞针对蒙太奇理论的形式化倾向。提出了他的“长镜头理论”。又叫“场面调度理论”或“纪实美学”。他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电影叙事应与对象一致,用长镜头和深焦距来代替“非电影化”的蒙太奇,而不应该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只有这种叙事方式才能将事物存在的实际时间、剧情经历的时间结合在一起。而过去典型的分镜头法则有意地用想象的和抽象的时间来代替实际的时间。”巴赞很清楚,即使镜头再长,也不可能容得下全部电影故事与人物。所以,巴赞并没有否定所有的蒙太奇。而是说要“限制使用”。
其实。这两种理论无论有多大差异。回答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如何以电影镜头切分与重组生活时空。戏剧创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过戏剧不是用镜头。而是通过幕、场的分割与转换进行这项工作的。电影结构与戏剧结构,本质上是相通的。普多夫金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在1934年论述电影表演的一篇长文中,普多夫金分析了梅耶荷德执导的《森林》与奥赫洛普科夫导演《四处奔逃》时。在时空处理上所遇到的难题。前者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生活。“把一场戏分成许多小片断”。演员可以在舞台上转来转去。表示走过了许多地方.但布景迁换问题却很难解决。后者“把各个小场面安排到剧院观众厅的四周。场面转换时。观众就得上下左右地转动自己的脑袋。有时还要转到后面”。看得很不舒服。他的结论是:“要求从空间和时间上广泛反映所要认识的现实而把舞台演出细分为许多片断。这种做法到了一定阶段就为戏剧所不能接受。同时它又成了电影发展的起点。”“摄影机仿佛就是观众的机能高度发达的眼睛。为了尽可能扩大视野。这种眼睛能够远离对象而达到任何一种距离:它也可以迫近最微小的细节.把全部注意力仅仅集中于这一细节。这种眼睛能够从任何一个空间点转到另一个空间点。而且所有这些运动往后决不要求观众在看电影时做出任何形体上的努力。”电影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现代戏剧时空处理的难题。它本身也就具有了戏剧的性质。
(节选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戏剧演出环境和表现手段的改变,但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戏剧性故事的基本特点始终未变。
B.电影中的远景和近景作用不同,远景能呈现庞大的场景,近景能呈现动作的细节,它们通过切、划、淡、化等衔接方式组成了电影。
C.包括爱森斯坦在内的艺术家们对蒙太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逐渐总结出了各种蒙太奇组合方式,如连续、交叉、对比、抒情等。
D.摄影机就像是观众的机能高度发达的眼睛,但又不同于人眼,它不仅能远离对象达到任何距离,还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细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伦·卡斯蒂在《电影的戏剧艺术》详细论证了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他认为电影始终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B.虽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常被用来论述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性质,但其作者却认为蒙太奇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电影的全部。
C.《电影语言的语法》系统论述了蒙太奇理论的形式化倾向,其作者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
D.普多夫金通过分析梅耶荷德的《森林》和奥赫洛普科夫的《四处奔逃》两部电影,探讨了电影镜头切分与重组生活时空的方式。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蒙太奇”理论及其特色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夏洛特烦恼》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夏洛意外重返青春后走上人生巅峰,但最终又陷入绝望的故事。
B.电影《封神》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面讲述商纣王的暴虐无道、引发天谴的经过,一面呈现质子姬发觉醒反抗的过程。
C.电影《卧虎藏龙》在呈现玉娇龙心理层次诡谲复杂的特点,将其白天循规蹈矩的片段和晚上偷练武功的镜头交叉在一起。
D.电影《爱乐之城》在保证男女主人公故事连贯性的同时,通过画面的变化与组合来创造意境,从而获得充满诗意的效果。
4.根据本文内容,下列选项中关于戏剧与电影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者都是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剧性故事。
B.电影要素和戏剧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电影的主导模式始终是戏剧的,即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直接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C.两者均表现人生,评判人生,戏剧主要采取舞台艺术的形式,而电影采用银幕画面的形式。
D.戏剧在时空处理上会有局限性,电影将会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本身就具有戏剧的性质。
5.话剧《雷雨》即将翻拍成电影并打算冲击中国电影华表奖。请你结合材料给导演提出合适的建议。(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②,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③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④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啜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喷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〇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②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行大屠杀。③洪杨:指洪秀全(1814-1864)和杨秀清(1820-1856),二人同为太平天国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军留发而不结辫,被蔑称为“长毛”。④西牢:旧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租界上设立的监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没有记载”“他们不记得”等词表现了当时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淡漠,表达了“我”的失望与悲哀。
B.N先生是个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他是因为向往革命,于是剪掉了辫子,结果遭到周围人的疏离、笑骂。
C.N先生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时劝阻学生剪辫子,主要是鉴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学生避免自己的尴尬遭际。
D.小说结尾“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表达N先生对现实的忧虑与愤激,并暗寓自嘲之意。
7.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雄的惨烈和大义,与后人流于形式的淡漠纪念,在鲁迅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纪念日下那让人触目惊心的“形式主义”。
B.小说采用了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距离原理。N先生是一个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与其替代者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读者不会将作者与N先生混淆。
C.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这篇小说融进了其杂文的若干特质,用语犀利,时用反语以讽刺,于叙述中不时议论,行文带有浓郁的杂文味道。
D.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小说通过N先生的无辫之灾这一独特而细小的角度,抒发了作者的多重悲哀,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8.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显著特点?(6分)
9.本文主要讲的是N先生的故事,可否将题目换成“N先生的故事”?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甲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乙
梓庆销木为鐻①,鲸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②,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公朝:见君主。③骨:同“滑”,乱之意。
10.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然后A入山林B观C天性D形躯E至矣F然后G成H见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何、怎么,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
B.善,揩拭,擦拭,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
C.“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如惠王、宣王、太祖。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写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类比,写出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4分)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4分)
14.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长江崄:长江口。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鼓行夏口气如云”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曹操攻下荆州,新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气势浩大,意气风发。
B.颔联写曹军实力强劲,但仍然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与首联的斗志昂扬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后面的议论。
C.诗歌后两联理性评价了曹操的失败,认为攻伐他国需待机而动,充分准备,突然成功的例子是闻所未闻的,也借此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
D.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但风格不同,全诗借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事,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给人以震魂荡魄的力量。
16.本诗中刻画的曹操形象特点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咏而归。”
(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欣逢甲辰龙年,年夜饭时,小刚家玩“龙”字飞花令,小刚率先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运动减肥者应该多久站上一次体重秤是个大学问。来自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得出的结果是每天称一次的人是最容易减肥的;而想要保持体重的人,最好是一周称一次。A 。美国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也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的研究者对314名减肥成功者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有每天称体重习惯的人,在18个月内体重增加最少,平均增加了不到2.3公斤。
B ,这个研究团队还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大多数人在周三最轻。这个结论很大程度是因为,每周的工作日运动量大,而周末可能就进入了“好吃懒做”的模式。因此体重周期,按照“周”发生节律变化,通常在周末,正常人会增重一些,并在周日达到顶峰;在工作日中,再失去一部分体重。
①研究人员跟踪和分析了25岁到62岁的8名成年人。②他们保持连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每天称体重的习惯,③其中做得最久的一名参与者,④甚至连续称重了330天。⑤最终,研究人员发现:“周日晚体重”和“周五清晨体重”如果差距很大,⑥那么很有可能运动减肥者们在以后的减肥过程中会有匪夷所思的惊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先别打听,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C.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长处。
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
21.文中画波浪线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没有了绝望和悲观”,表意效果没有原句好,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什么是善良?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什么是善良?屠格涅夫说:“永远不要歧视那些贫弱者,平等对待所有人。”
什么是善良?弘一法师说:“善良不仅是对人类的关怀,更是对众生的悲悯。”
……
请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市2023—2024学年名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1.【答案】B
解析:B选项“它们通过切、划、淡、化等衔接方式组成了电影”中的“它们”指代范围缩小,原文是“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包括“远景”“近景和特写”。
2.【答案】C
解析:张冠李戴,“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是安德烈·巴赞提出的观点,而非《电影语言的语法》的作者提出的观点。
3.【答案】A
解析:B项,“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可见电影《封神》采用平行蒙太奇;C项,“将其白天循规蹈矩的片段和晚上偷练武功的镜头交叉在一起”,可见电影《卧虎藏龙》采用交叉蒙太奇;D项,“通过画面的变化与组合来创造意境,从而获得充满诗意的效果”,可见电影《爱乐之城》采用抒情蒙太奇;A项,陈述了《夏洛特烦恼》的故事梗概,并没有将画面进行剪辑和拼接。
4.【答案】D
解析:D项,文章最后写到“电影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现代戏剧时空处理的难题。”选项已然变成未然。
5.【答案】①在呈现《雷雨》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的基础上,还要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导演)的人生感悟。②利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采用不同的镜头剪辑和组合画面,使电影《雷雨》既有庞大的场景,也有展现人物细节的近景与特写,更富有艺术感。
(评分细则:答出一点给2分,2点给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材料的第一部分在讲述戏剧和电影的相通性,电影需要保证其戏剧的内核,展现艺术家关于人生的独特思考;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构成,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电影艺术。
6.【答案】B(“他因为向往革命,于是剪掉了辫子”错,原文是“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7.【答案】D(“追求的生活的真实”错,“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也错,应该是“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思考”。)8.【答案】①小说通过N先生独白来叙事抒情,富有感染力。
②小说通篇没有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但这种特殊的结构却形成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使文章对主旨的表达更具表现力。
③以双十节为时间节点,写现实中人们淡忘了双十节,进而回忆第一个双十节不再因剪发被笑骂以及自己的遭遇,最后对人们淡忘双十节表示愤慨,前后呼应。
④紧扣“头发的故事”展开情节,反映主题。
(评分细则:分别从小说叙事特点、情节节奏、情节结构、线索作答,任答对三点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不可以。N先生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而以“头发的故事”为题目,有多重妙用。
①以“头发的故事”为线索串起本文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假辫子、劝阻学生剪辫子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②对剪辫子的态度可以反映人物形象特点和民众思想面貌。N先生对头发的态度和结尾他对头发问题发表的议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N先生因剪掉头发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学生因剪掉头发被开除,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保守。
③“头发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既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保守顽固,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只重形式以及软弱性妥协性,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④以小见大,启人深思。作者用一条辫子的遭遇来抒发愤懑之情,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
(评分细则:每点2分,任答对3点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DF
句意: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
11.【答案】C
解析:C.“太祖”错。“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
12.【答案】A
解析:A.“类比”错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比喻”。
13.(1)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2)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呢?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郤”,同“隙”,空隙;“因”,顺着;“固”,本来的。大意1分
(2)“臣工人”,判断句式;“何术之有”,宾语前置,“有何术”;“虽然”,虽说如此或虽然这样。大意1分。14.①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②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③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参考译文:
甲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自然结构,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乙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15.【答案】D本诗中没有写景。
16.①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荆州后充满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
②《短歌行》中的曹操求贤若渴,有雄心壮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贤才来归,欲借贤才之力,助自己一统天下。
(评分细则:本诗中的形象理解正确4分,《短歌行》中形象理解正确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示例一: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示例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示例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题含“龙”字地名的诗句,不得分。)
18.(4分)示例:A.其他研究者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B.除了每天称重最易减肥外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B处如果答“除此之外”,得1分。)
19.(6分)序号:①修改:“25岁到62岁的8名”改为“8名25岁到62岁的”
序号:⑤修改:“如果”调到“周日晚体重”前面
序号:⑥修改:“匪夷所思”改为“意想不到””
【解析】①语序不当。⑤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⑥用词不当,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评分参考:序号正确给1分;改对一处给1分,可以只指出如何修改,而不抄写修改后的句子。)(二)(10分)
20.【答案】B
解析:都表示理所当然。A.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D.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21.(4分)①破折号解释的内容属于正文,朗读需读出。(1分)它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脱节。(1分)②括号部分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1分)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1分)
22.(3分)①从语义和衔接上看,原文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强调突出“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同时照应前文“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衔接也更为紧密。②从句式上看,“绝望”和“悲观”两句句式一致,前后整散结合,语言形式更加丰富。③从结构上看,作为整段结语,“他成为……人”这一总结性评价更合适。(1点1分)
23.作文评分标准
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第一,审题。
(1)本次作文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估计绝大部分学生是不会离题的。但是对“善良”的认知会有肤浅和深刻之分,这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上升到一个抽象的高度。
(2)必修下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中提到: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谈对“善良”的理解可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但不能只停留在本单元的内容上。
(3)题目中的三处对“善良”的理解只是一个提示,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是希望学生有更多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评判一篇作文思想深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第二,文体。
要明确文体,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简单地讲,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6分。反过来说就是,第一档的作文,按照等级评分标准,文体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思想深度。
高中生的作文,思想深度永远是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对考生的作文,我们不强调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考生要理性地思考和表达,善于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
第四,语言。
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文学类文体的语言可以追求文采。但这文采首先不是指单纯的语言华美,而是真实真切、生动传神。我们鼓励考场作文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真切的体验或深入的思考,关注现实生活,反对套话、假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