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DualSense Edge 手柄体验:一款上手就回不去的新产品

从 PS1 到 PS5,索尼一直没停止过对自家的手柄上的探索 —— 双摇杆、六轴、扬声器、触觉反馈、自适应扳机……但除了随机自带的手柄和各种换色版本,索尼却一直没在原配手柄之上做出任何进阶功课,直到这款名叫「 Edge」的高级货出现。

这款 PS5 版的「精英手柄」将会在 2023 年 1 月 26 日正式上市,国行版本同步,定价 1599 元。对一只手柄来说,200 美元的定价显然会让不少用户在第一反应上「望而却步」,毕竟一台无光驱版 PS5 在涨价后也只要 3399 元,这手柄几乎相当于半台机器了。

▲1599 元对一枚手柄来说不算便宜

春节前一天,SIE 上海提供了 Edge 的首批国行版样机,让我们得以在它正式上市前提前入手体验了「精英」的优势。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讲它的亮点所在,以及关键的「是否值得入手」。

细节十足的硬件设计

如果不是有基础的了解,初看外型其实很难区分 与 Edge,两者在正面除了摇杆下面的两枚「Fn」键之外几乎没什么区别,外形轮廓、按键分布完全一致,只有按键与触控板部分改成了黑底透明材质,整体的黑色面积更多了。

Edge 的包装设计语言与 PS5 本身与其他官方配件同样采用白蓝配色,正面是商品大图,背面写了自定义按键、背部按键等特色功能。

打开包装后就能看到被置于无纺布袋中的手柄硬壳包,保护十分到位。说明书位于盒盖的空隙中,设计比较古怪,不太容易取出,估计会有不少用户入手后没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份说明。

手柄硬壳包的材质是塑料,正面点缀有「」Logo 标记。包包内部有手柄本体与配件空槽,特别体贴的是连 USB 线材位置都有预留,并且提供了设计合理的捆线器。

▲中央没有填充物的空位是给替换摇杆模块预留的位置

硬壳包正后方可以打开,这里正好是手柄 USB 接口位置,不用拿出手柄就能直接插线充电。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上一张图中 USB 线连接部分的方形装置,这里是一个线材卡扣,扣在线材与手柄连接部分并调到「LOCK」之后就能锁死线材与手柄,一方面防止线材脱落,另一方面还能避免插头意外折断损坏接口。自带的 USB-C 编织线长度约为 2 米,这个长度一般不会出现「一用力反而拽下主机」的悲剧,但如果有人被线材绊倒还是有概率把 PS5 拖下水的,大家还是要注意使用环境。

Edge 的一些外观与 PS5 原版手柄有细微差异化:触摸板与 L2/R2 扳机都加入了极小的「○×□△」图案,手柄握把部分材质也与原版稍有区别,采用一种介于塑料与类肤材质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防滑防汗作用。只是由于使用时间不够长,还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原版手柄易脏的情况。

手柄的全套替换按键包括两枚背部拨杆、两枚背部半圆按键、高矮各一对的蘑菇头。我们分别演示一下它们的安装状态。

与 Xbox 的精英手柄设计不同,Edge 背面只有两个「拨杆」插槽,也就是最多只能安装两枚背部按键。个人感觉已经够用了。背部按键采用磁吸设计,把零件贴进插槽里就能自动吸附,磁吸力度可靠,不必担心掉落。其中拨杆型零件有小字标识(LB/RB),要注意左右方向;半圆形按键直接安装即可,不区分左右,有防呆设计。

另外安装这些背部按键后并不影响我们使用官方座充充电,空间足够。但第三方那些背靠型的就得拆了。

包含手柄本体的摇杆帽在内, Edge 一共提供 3 对摇杆帽。摇杆帽直接拔起来就可以替换安装,是卡扣装置,并非磁吸。本体默认是与 PS5 同样的火山口型,另外还有两对和 PS3 手柄一样的蘑菇头摇杆帽,一高一矮,高度差异参考下图。

考虑到摇杆是手柄中最易损坏的零件,Edge 的摇杆采用了可更换的模块化设计。拨开摇杆背部的「」拨杆即可轻易取下手柄的正面外壳,然后拨起摇杆侧面的金属拨杆,摇杆模块本体就会被「撬出来」,然后就可以直接更换了,全程大概用不了一分钟,非常方便。注意换摇杆模块时要确认手柄处于关闭状态,也不要连接 USB 线。

行货版替换摇杆模块每枚售价 159 元,是手柄本体 1/10 的价格。虽然也不便宜,但总比因为一个摇杆漂移就得买个新手柄来得实在。

值得深挖的软件体验

Edge 在表面看起来与 PS5 原版手柄几乎没什么差异,但由于 Edge 的重量要比原配手柄重一些,还是能体感到区别的。根据官方参数,原版手柄大概 282g 左右,Edge 的重量在不添加背部按键、不替换摇杆的情况下是 327g。

首次配对 Edge 和 PS5 时,系统就会检测到这是一枚「Edge」并弹出简单的指引界面。

更多的设置可以在 PS5 系统选项→周边设备中更改,此时这里已经多出了一项「 Edge 无线控制器」。

手柄的自定义设置是跟随 PSN 账号的,每个账号最多可以存储 30 套自定义配置,并将其中 3 个指定到快捷键中,包含默认共计 4 组快捷搭配,分别对应 Fn+△/○/×/□。Fn 的位置很舒服,快速切换毫无障碍,这点还请放心。

▲ 简体中文系统的翻译稍微有点容易令人误会,其中「简介」字样多次出现,其实应该是「配置集」「设定组」一类的含义,对应英文为「」,过于直译

这里的「自定义配置」包括摇杆灵敏度曲线与盲区、每一个按键的对应功能、背部按键的映射以及 L2/R2 扳机键的输入范围。我们分别讲讲。

摇杆灵敏度曲线如下图,可以修改摇杆的灵敏程度,官方提供了默认、快速、精确、稳定、数字、动态六种选项,我们也可以在官方设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曲线调整。右边的图示会提供实时的灵敏度对比,直接拨动摇杆就能测试区别,非常直观。

灵敏度可以左右摇杆分别配置,比如在 FPS 游戏中我们可以将左摇杆(移动)设置成灵敏的选项,右摇杆的瞄准弄得稍微「稳」一些。

希望进一步设定的话,甚至可以把右摇杆灵敏度写到两个配置方案中,举例在《命运 2》中用狙击枪时选择稳定方案,短程步枪切到快速瞄准,游戏内随时使用 Fn+对应按键随时切换。

摇杆盲区(死区)顾名思义就是摇杆不触发移动的范围,图示中的黑色部分就是,在此范围内推动摇杆不会产生任何动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触。

Edge 手柄支持调整每一枚按键的对应功能,连 Share、、触摸板都能修改,还能直接禁用「PS 键」—— 相信很多格斗玩家都对这个按键的位置深恶痛绝,那索性禁用就好了,有需要的时候再切到别的配置。

背部的两枚自定义按键(LB、RB)也是在这里设置的,可以映射到任意按键,但目前还不支持组合键,不知道今后会不会通过固件更新提供支持。如果能实现「LB = △+○」,相信很多怪猎玩家会相当开心。

扳机输入范围和摇杆的死区设置类似,可以在软件层面上调整 L2/R2 的有效范围,但不同的是扳机可以双向设置,如图所示。当然,L2 和 R2 都可以分别设置。

其实 Edge 还提供了更干脆的硬件层面「扳机死区调节」:手柄背面的黑色拨杆可以三段式调整扳机键键程,非常方便。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怪物猎人:崛起》中将「R2」的物理键程改短,这样无论是太刀「气刃斩」还是狩猎笛的「吹奏」都只需轻轻按下 R2 即可立刻触发对应招式,而不用将扳机按到底。

此前我在用 PS5 玩《怪物猎人世界:冰原》时因为气刃斩抡得过于狂野忘我,直接干断了 PS5 手柄 R2 里面的弹簧,后来去了淘宝自己买配件更换,折腾够呛 —— 相信这样的情况在「Edge」上就不会出现了。

至于背部按键,各个游戏中的用法还需要玩家们灵活运用。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多习惯将它在 FPS 中改成「L3/R3」方便跑动与开镜,在《仁王 2》中把 LB 改成「方向键上」方便吃药,在《极品飞车:热度》设置为升档降档,在《皇牌空战:未知天际》中 RB 调整为雷达切换……可供开发的功能还是挺多的。

而拨杆与半圆这两种替换件,我这几天用半圆的多一些。这小按键的位置比想象中舒服得多,很轻易就能拨动,用力的角度与拨杆有细微差别,文字不好描述,实际上手一下就能懂。

相信等手柄正式上市后,Edge 的各种细节自定义设置还会被玩家们进一步深度开发,并分享各自的经验,届时它的「精英」价值所在也会进一步体现。

▲摇杆灵敏度「数字」配置很适合这种复古射击游戏

最后是电量与续航,根据官方的回复是「略短一些」,或许是因为默认情况下 Edge 的振动、触觉反馈等力反馈更「重」的关系。不过实际使用体感上感受区别不大,玩了一下午的怪猎加上《命运 2》打了两个简单的 3 人副本,电池还剩一格,和原版差不多 —— 没能提供更久续航,稍有遗憾。

对 PC 与 PS4 的支持

在玩了几天的 PS5 游戏之后,我也顺手测试了一下 Edge 对 PC 与 PS4 的支持。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与标准版 PS5 手柄用起来基本一致。

原因是目前 PC 与 PS4 都没有提供自定义设置软件,因此除了 L2/R2 的键程调节、摇杆模块更换这些「硬件升级」之外,其他的软件都没跟上,连给背部新增按键设置对应功能的玩意都没有。

不过 PC 上倒是已经能认出这东西叫「 Edge」了,连 都能成功识别。

▲Steam Deck 能识别出这是一枚「 Edge」

希望索尼能尽快提供一套 PC 端专用的软件,让 Edge 也能有更多的应用场合、更加物有所值吧。

总结

Edge 可以称得上是 的「究极进化版」,是一个让我「上手了就回不去」的产品。PS5 玩家可以毫无障碍地直接适应它的手感,原版出色的设计它都有,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快速切换、自定义键程、可更换摇杆、背部按键等「锦上添花」的设计,大量系统级设置也是第三方手柄无法实现的。

其实最早看到这枚定价 199 美元的手柄公布时,我第一反应是「索尼是不是有点膨胀了」;但随着这几天的深入体验,以及这稿子的字数越敲越多,就愈发对它产生好感 —— 甚至跟老婆说了「要不生日礼物就给我买它吧」(样机得交公),毕竟对于从业者来说这也算是个生产力工具。

当然,如果它的最初以 149 美元、国行 1199 元这样的定价范畴,相信一定会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与入手,我自己也会对它极力推荐。以目前的定价来说,还是更推荐给高强度 FPS 与竞技类用户,以及对价格不那么敏感、希望进一步提升游戏体验的玩家 —— 它的确能提供极致的细节体验。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