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篇1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The of and of 86 cases of tumor

LIU Wan-wei,LAI Xiao-rong, HE,Mei-rong,et al. of ,The ’s of , , China

【】 To the , and of tumor。 The of 86 cases of tumor were 。 The 86 cases of GIST were of 10 cases, 16 low- m cases and 60 high- m cases。 53。5% (49/86) of which were from , 27。4% (23/86) from small , 4。7 % (4/86) from colon and 11。

6%(10/86) from 。 tumor group had no and 。 Cells had no and less 。 M tumor group were of and ,,, were 。 The rate of CD117(80 cases) was 93。0%,the rate of CD34(68 cases) was 79。1%,the of SMA(13 cases) was 15。1% and the rate of S100(4 cases) was 4。7%。 are and m tumor, and it is to use for the , CD117 and CD34。 There is the GIST m and its size, index and 。

【Key words】

tumor(GIST); ;

胃肠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消化道的一种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或上腹部痛,诊断需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但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现总结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确诊的8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86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本组患者男43例,女43例,年龄28~88岁,平均56.0岁。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

1.2 临床表现 86例GIST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来院就诊时间为5 h~24月不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贫血、黑便、腹部肿块、腹胀、呕吐等,本组患者临床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包括黑便、头晕和贫血)32例,腹痛34例,腹部包块17例,肠梗阻(包括恶心、腹胀、呕吐)3例。

1.3 普通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所有肿瘤标本均经甲醛固定后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包括CD117、CD34、S-100、SMA等排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等。GIST良恶性判断参考Lewin标准和有关指南[1]。即将GIST恶性程度分为很低、低、中等和高度四级。很低是指肿瘤大小10。本文统计中将恶性程度很低和良性者纳入为良性组,恶性程度低度者纳入为低度恶性组,恶性程度中等和高度者纳入为高度恶性组。

1.4 免疫组化试剂及实验步骤 SP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要求进行。++为阳性表达,+++为强阳性表达,二者之和计为阳性病例。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0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本组86例GIST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1与表2。

表1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良性组104/653.7±13.2

低度恶性组167/959.6±11.9

高度恶性组6032/2855.5±14.0

表2

86例GIST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胃4926/2357.4±13.5

小肠2312/1151.9±12.7

大肠42/252.0±17.8

2.2 胃肠道间质瘤的大体改变 胃肠间质瘤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肿瘤向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86例GIST良性10例,均为胃,肿物最大直径0.5~5.2 cm之间,平均2.0 cm。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晰,切面多为灰白色,质地中等,无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16例低度恶性GIST中,胃15例,小肠1例。肿物最大直径0.5~6.0 cm之间,平均2.9 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灰黄色,质地柔软,编织状,可有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60例高度恶性GIST中,胃24例,小肠22例,大肠4例,肠系膜10例。肿物最大径0.9~33.0 cm之间,平均8.6 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暗红色,质地细嫩,可呈鱼肉样,多有出血或囊性变。分析良恶性GIST与发病部位的关系,P

表3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组别例数胃小肠大肠肠系膜

良性组

低度恶性组

高度恶性组**410**

注:**发病部位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3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学改变 良性肿瘤位于黏膜下,瘤细胞梭形,大部分胞浆透亮,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少见,排列呈栅栏状或漩涡状,部分区域疏密不等,未见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恶性肿瘤组织位于黏膜下层,并向上侵犯黏膜层。大部分瘤细胞呈梭形,核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小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胞浆丰富、红染。核分裂相常见,可见病理性分裂象及瘤巨细胞,另可见黏液变性、出血、坏死。肿瘤可浸润胃壁全层达浆膜外并瘤结节形成,间质纤维增生伴炎细胞浸润,分析良恶性GIST与瘤块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关系,P

表4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

核分裂数的关系

组别例数平均直径(cm)核分裂数(/10HPF)

良性组102.0±1.50.5±0.9

低度恶性组162.9±1.60.9±1.1**

高度恶性组608.6±6.23.7±7.9**

注:**核分裂数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4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 CD117和CD34阳性肿瘤细胞呈弥漫或片状分布,SMA和S-100呈弥漫或灶性分布。本组86例GIST中有6例(1例胃、4例小肠、1例大肠)SMA强阳性表达,CD117仅2例呈阴性表达,4例呈弱阳性,无1例肿瘤S100为强阳性。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其中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P0.05),见表5。

表5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组别例数-

良性组10770%880%

低度恶性组%*1593.8%

高度恶性组%*4575%

注:*CD117表达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及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且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最近,人们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使得对GIST有了新认识[2,3]。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4]。本组患者共86例。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说明GIST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并以胃和小肠为主。本文未发现1例食管GIST,提示食管的间叶源性肿瘤中间质瘤少见,平滑肌肿瘤较常见,这与文献报道相符。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组患者50岁以上占63.9%,男女比例为1:1,但良性与高度恶性比例为1:6,与近来文献报道恶性GIST增多相符,可能与恶性间质瘤临床上腹痛、腹部包块和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较为突出,促使患者就诊检查确诊和手术治疗的几率较高有关。目前,认为应将全部GIST视为恶性潜能的消化道肿瘤,但其恶性程度的分级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大量文献发现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和(或)核分裂数大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具有更高的复发率,而直径小于5 cm和(或)核分裂数小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预后较好。GIST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其浸润到周围临近的器官,或向大网膜、肠系膜、腹膜或肝脏等处转移。肿瘤直径(胃大于5.5 cm,肠大于4.0 cm)和肿瘤内的出血、坏死也是判断恶性的依据[5,6]。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尽管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也证实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和可靠的指标。同时,本文分析肿瘤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时发现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治。

本组86例GIST免疫组化指标测定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相近,提示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表达CD117和CD34。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有文献报道在GIST中的表达率达70%~80%,可用于鉴别GIST和典型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但CD34在内皮细胞、纤维源性肿瘤和卡博肉瘤也有表达,其特异性不强,因此,常与CD117联合检测诊断GIST。有报道GIST常同时表达CD117和CD34,本组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达68例(79.1%),与文献相符,其中CD117阴性2例,均检测到Vim+++,PDGFR++,结合细胞形态最后确诊为GIST。SMA( 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主要在平滑肌方向分化和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的肿瘤表达,在大多数GIST的表达中呈阴性,仅13%~25%阳性。本组病例SMA阳性表达率为15.1%,与文献相近。检测各组的四种抗原表达发现CD117的阳性表达在良、恶性肿瘤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并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CD117的阳性表达率随之增高,而其余三种免疫标记物表达和肿瘤恶性程度无关,有待扩大样本数进一步验证。

总之,本文证实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恶性GIST有增多的趋势。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断和治疗。免疫组化指标CD117、 CD34、 SMA和 S100有助于GIST的鉴别诊断,GIST诊断时应重点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特征,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标记来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 Lewin KJ, RH, WM,et al. and its .Igaku-shoin,1992,103:284-341.

[2] Y, K, S,et al., and and .,2005,40(8):775-780.

[3] M,El-Rifai W,Sobin L,et al. of m and of :a :Hum ,2002,33(5):478.

[4] T, S. and of in the tract. ,2000,15(4):1293-1301.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生活化

生活是探索的、智慧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涉及到生物知识,生物问题。《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越来越强调让“生物教学走进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生物与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知识,充分体现“生物是一门基础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一,生物课堂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问题,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生物,让生物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这样,学生才会在熟悉的环境中,增强生物学习的乐趣,积极的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来。

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涉及生物知识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的神奇魅力。

上课伊始,我就提出来一系列的生活中涉及到生物知识的问题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也许不知道,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生物。

同学们露出了疑惑的神色,生物涉及的面这门广吗?于是,我接着说,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呢?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我们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苍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呢?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蚕吃绿桑叶,为什么吐出来的是又白又细的丝?金鱼是怎样从鲫鱼变来的···。听着我一口气提出来这么多的生活中涉及到生物知识的问题,同学们惊叹道:生物知识真强大呀!几乎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同学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现象几乎“耳熟能详”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原因,大家却“说不清也道不明”。这不禁激起了同学们对生物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生物就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一起去揭晓谜底!

二、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生物的“学以致用”

在人们的生活中,利用生物知识的现象处处都是,但是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观念上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种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生物的应用意识,体现生物的“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的生物知识,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移栽植物时我们为什么要剪去部分枝叶,而且必须带土移栽呢?果园里的果树为什么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呢,这不是在损坏树木吗?例如,在教授《酶的特性》这节课的时候,就指出了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人们常用的洗衣粉,为什么要加酶呢?我们常常吃的奶酪中也要加酶,这是为什么呢?生物课堂教学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课堂教学鲜活了、具体化了,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活力四射了。

三、适当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生活与生物的关系

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往往充斥着很多专业术语与名词,让人听起来枯燥、乏味、陌生,这样自然不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既可以拉近生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科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原来生物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关于生物的遗传性的知识点时,我借用了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象的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在教授关于生物的变异性的知识点时,我借用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形象的说明。在讲到关于营养生殖的知识点时,我借用了“落地生根”以及“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讲到生物的应激性与趋光性的问题时,我借用了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飞蛾扑火”。在讲到种内斗争时,我应用了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山不能容二虎”。在讲到物种间的“捕食”问题时,我运用了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说明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

在课堂的教学中,针对某些知识点适当的运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谚语、典故,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使得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将生活常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增强所学知识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从而提高对生物学的应用意识,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较常规的种类。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明确目标,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新。教材中将微生物分为三大块来分别讲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对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子类别和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区别,是学好微生物这一部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简介及分类[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75―176.

篇4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STS教育 教学内容 课外阅读 第二课堂

何为STS教育?STS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强调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在内容构成上,强调理科各学科的综合化。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它的基本精神旨在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学生的参与,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都突出了STS的相互关系。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从事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强STS教育。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进行STS教育。

拓宽内容是指在教材基础上适当增补知识,说明这些内容与社会的关系。在讲完细菌时,我补充细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利用细菌发电、开采石油、探矿、探雷、净化生活污水及处理海洋石油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细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讲生物的遗传变异时,补充介绍几种常见的遗传病,并让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的遗传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从而让学生科学地理解法律条款“禁止近亲结婚”。在讲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补充一些国家森林覆盖率的对比数据,以及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在最近几十年内的大幅度变化而导致的一些严重不良后果。比如,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特大洪涝灾害”、“沙尘暴”等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STS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辟了“小资料”、“课外读”专栏。这些专栏中的内容很好地反映出生物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我通过介绍科学家对“生物圈II号”实验的失败,让学生体会到,直到目前,地球仍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生存家园,倡导环境保护。“慎用抗生素”让学生了解抗生素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滥用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我结合我国医药界于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规定,购买抗生素必须凭医生开的正式处方,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生活。“空气质量标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目前采用的API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API范围分别是多少,使学生对天气预报中的一些数据有一些科学了解,并向家人朋友介绍环保知识,宣传环保。

3.利用生物第二课堂小组进行STS教育。

生物第二课堂小组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生物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对一些常见生活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如:我们模拟了“血型鉴定”,使学生初步了解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理解输血的原则。“制作生态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念,更深一步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些探究题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指导生活,用技术改善生活。

4.联系实际进行STS教育。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STS教育,以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以外,我还从实际入手对学生加强STS教育。例如在学完“生物圈中的人”后,我们在校园科技周中举办“自救小卫士”节目,由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模拟出生活中常见的突发受伤事件。如煤气中毒自救、崴脚处理、体育活动受伤救护、溺水的救护常识,摔伤骨折的紧急自救,等等,向所有的学生展示出科学的紧急自救方法,让大家牢记安全常识,树立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用科学知识保护生命的意识。另外,我们结合社区举办的“关注青少年”,设立“青春期教育”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安全顺利地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在学完“发酵技术”后,我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大规模生产醋的生产工艺,体会传统发酵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学生也意识到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一定程度上调剂了人们的生活。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出可口的泡菜,酸甜的酸奶,香喷喷的米酒。所有这些活动,都切实将STS教育落到了实处。

5.结合社会热点进行STS教育。

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加深对人们生产、生活实际的影响。在学完“细胞”以后,我向学生介绍有关克隆羊“多莉”的情况,同时告诉大家,其实克隆并不神秘,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这种生物繁殖方法,如花卉植物的扦插,果树的嫁接,等等,实质上都是克隆。同时引出社会热点“克隆”人类,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把握使用,才不致于对人类自己造成伤害,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和科学的价值观。2003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曾使人们对“SARS”异常恐惧。结合“非典”,我帮助学生分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理解政府为防止“SARS”的进一步扩散所采取的种种预防措施,消除大家恐惧情绪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才能健康地生活。我让学生深深地意识到生物科学与STS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勉励他们立志为时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冬红.细菌的用途.中学生物教学.2004,11.

篇5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画面生动形象,学生感知鲜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课,一上课就呈现一张学生熟悉的某教师及其儿子的照片(父子俩很像,用扫描仪“扫”进计算机),接着一个卡通人从一侧出现,提问:“他们怎么长得这么像?”然后是一小段动画,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同时画面的另一侧出现一个戴博士帽的小卡通人,并解释(配音):“那是因为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自己的性状传给了子女!”教师接着问:“父母又是怎样将性状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女的呢?”这就引出了新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该辅以多种教具、媒体,通过疏导点拨、巧设疑问、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课件,先用动画向学生分别展示家蚕生殖和发育的动态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填出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的变化表,从中总结出家蚕发育的特点;接着将各时期的变化连续地、完整地放一遍,同时配有解说词;最后要求学生表述完全变态的概念。

三、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输密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复习时,先对比分析鱼、家兔、鸟等动物在形态结构与生理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要求学生分析造成这些动物结构与生理不同的原因,总结出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都是与环境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并完成选择题等练习。

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优化巩固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巩固复习”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学生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促进学生头脑中生物学知识整体结构的快速形成。 转贴于

如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先展示几张关于生物进化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学说,然后对各学说的进化意义和局限性进行简要的阐述,最后引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学生对该理论进行讲述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概括,在屏幕上展示该理论的知识结构(如下),使学生一目了然。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可以上完一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比较困难,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篇6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特别是制作一些幻灯片来进行直观教学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良策。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图、表,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

1.坐标曲线图:坐标曲线图反映的是某种物质或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解读此类图形,一定要先分清曲线图的纵横坐标所代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有几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分析坐标曲线图中的起点、折点、交点、最大值、最小值、变化趋势等;最后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结合题目中文字信息,作出判断。

2.直方图:实质上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它既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变化趋势。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第二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及变化趋势;最后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

3.结构模式图、结构示意图:这两种图形是生物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展示,是相关生理过程和形态结构的模型。解题思路:(1)认清题干的文字叙述和图象所包含的信息,理解图象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并联想和运用与图中给出的信息和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思考题目;(2)弄清题干与图象的内在联系;(3)找出图象信息与生物学知识的内存联系;(4)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图象所包括的信息。

4.概念图:概念图一般由连线(或箭头)将一些相关概念连接起来,主要考查知识点或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而且可以考查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是考查学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常见解题思路:首先弄清“节点(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顺着连线或箭头将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区别,最后用生物学术语概括其含义。

5.遗传图解:遗传图解包括杂交或自交图解和遗传系谱图,杂交或自交图解中一般包括亲代、子代,以及二者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遗传系谱是用“”、“”分别代表某家系中男女个体,由此绘制而成的图解。总之,遗传图解反映的是亲子代之间遗传和变异的问题,要求学生的推行能力比较强。常见解题思路:首先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判断出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的显隐性,然后用基因根的形式写出基因型,再结合遗传定律以及亲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进行推理。

篇7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及讨论辩论。

八、教学进度:

单元课题

课时

巧妙的用力

8课时

生命的延续

6课时

生物的进化

3课时

地表缓慢变化

5课时

矿产资源

4课时

工具与技术

2课时

九、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

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篇8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

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溶解有色素、糖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20KM)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篇9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导入

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一、利用图片内容直观地导入教学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图片,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今天又要学习什么内容了?”由此,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通过课本相关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这节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艾滋病感染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会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病毒对身体的摧残。学生就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使人的身体受到这样严重的摧残如何预防等等一些疑问。这样,学生一上课就关注患这种疾病的病因,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热点、焦点新闻图片导入

例如,在“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中,要关注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直接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学生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就展示了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买什么样的汽车,并问询学生选择汽车的标准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节能环保的标准购车,同时根据为什么要选择节能环保的车,引出我们关注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引导,发现自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还不全面,激发学生要认真地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利用影音资料导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影像资料。在生物教学中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人与生物圈”时,我就利用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通过为学生展示 “藏羚羊的迁徙”片段,让学生感受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利用人与藏羚羊的关系导入“人与生物圈”的教学。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感受到了藏羚羊迁徙的壮观还感受到人类对藏羚羊的影响。看完后,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人与生物的关系上,这时我顺势开展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利用学生实验观察导入教学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条”:实验惊奇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

例如,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自己提前一天让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是:准备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并在马铃薯上挖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学生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放清水的马铃薯硬,放蔗糖的马铃薯软。)再联系日常生活,给蔬菜喷洒清水能保持新鲜,而腌制咸菜时会出现大量的水渗出的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四、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

教师应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法

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提前一个月让三到四名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养一盆观赏叶类的花,要求他们注意给花及时浇水,不要改变花盆的方向和位置,注意观察茎的生长方向。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观察这盆花的茎生长方向,会看到茎是朝向窗户的方向生长的。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我进一步设问:“什么物质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知识能创造财富――生产技术应用导入

在讲授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时,我利用投影展示在一次农业成果展中展出的“番茄树”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棵“番茄树”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番茄在长势、产量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长得高大,产量高”。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棵‘番茄树’能够在无土的条件下很好生长,下面的培养液为它提供了哪些营养?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元素和水。学生还结合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认识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五、形象、幽默的语言导入

形象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抽象的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与生物教学相关的谚语作为课堂导入。例如,在介绍食物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污泥”导入;在讲解遗传学时可以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谚语导入。又如,讲到保护生物资源,阐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价值时,我推荐了《屎壳郎出国记》和《苍蝇的免疫力》这两篇课外读物。学生极感兴趣,同时明白了不起眼的生物或暂时有害的生物,将来也许就是宝贝。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