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遏制三公经费上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但是,目前来看,促使三公经费下降,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愿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截至1月23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两会”。地方新一年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与往年相比数字上有一定降幅。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降幅为30%。但是,与公众的期望相比,大部分地区三公预算下降幅度并不大(1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按照中央要求,去年各地密集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详细规定。按照这些规定,地方政府三公预算大幅缩减当属应有之义。同时,在公众的心目中,也能想象着今年各地的三公经费预算可能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让公众感到欣慰。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28个省区市召开的“两会”所公布的新一年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情况看,除了浙江降幅高达30%之外,广东、北京、湖北、上海等地的降幅大多维持在10%左右,大部分地区的三公预算下降幅度并不大,其中,还有不少的省区市降幅只有5%,这种动作不大的局面显然难以令人乐观。
难以令人乐观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2013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多道禁令,规范公务人员行为,照理说,受禁令的影响和制约,三公经费应当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起码各地的降幅得超过20%才算大幅下降,为何只有10%或百分之几那一点点的降幅?这个下降的比率,显然与公众的期望值有不小的距离。其二是为何浙江省能够猛砍30%,而其他省区市只是象征性地砍下几个点?比如,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降幅就只有大约5%,与浙江省的降幅差出了6倍。浙江省为何能够做到三公经费预算大幅下降?其他省区市为何降幅不明显?这个问题,恐怕也值得分析探讨。
虽说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三公经费的消费水平不同,在遏制三公经费上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但是,目前来看,促使三公经费下降,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愿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想做,就能达到大幅下降,不想做,就只能是虚晃一枪、充充样子。或许有的地方还在打这样的歪主意,就是到年底算账时,把节约的三公经费当作一种政绩资本来炫耀,节约的三公经费是遵守禁令、勤俭持家的结果。其实,既然年底能够节约出不少的三公经费,又何必年初把预算标准和额度定得那么高?显然,这里面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在给自己留余地,甚至等着政策、禁令的松动,只要禁令的口子松了,或者上面对此抓得不紧、不严了,说不定三公消费就会卷土重来,就会大把大把地去开支三公经费。
因此,笔者以为,在新的一年里,众多省区市的三公经费降幅不大,多少有些令公众失望,也说明在降低三公经费预算问题上,一些省区市不是很积极、很热情。既然一些省区市在降低三公经费预算上持有这样的态度,说明他们打心眼里不太愿意失去其中的利益。对此,那就不妨加大监督力度,跟进审计,时时刻刻严格限制三公经费的开支,等到年底再盘点全年三公经费开支时,让媒体和公众看看到底能够省下多少钱?其中又有多少是年初虚报的? □舒心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