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和Wi-Fi,已经成了“安全感”的同义词。对于职场人来说,不带手机简直可以跟工作不负责挂钩。有数据显示,全球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是5.4小时。
工作、学习之外,应用商店里层出不穷的App,占据着大家的时间。尤其是各种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简直是时间收割机。
不少人感叹,现在5分钟不摸一下手机,刷一下微博,看2分钟抖音,就心神不宁。但是一打开这些App,马上又收不住,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Allen就是这样一位手机重度用户,而且,Allen是微博的10年老用户。看手机,刷微博已经成了他生活和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知不觉,Allen发现,他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正被这些App们改变着。
碎片化思维&“奶嘴战略”
微博就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100多字+多图,让我们更容易阅读。打开微博,四面八方的信息填满了屏幕;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App提供的内容,也多是十几秒的小视频,不断滑动,就有源源不断的内容,很容易让人忘记了时间。
不管是文字还是视频,这些内容都偏短小,即不能提供有效的深度信息,也不能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而且,长期观看,思维反倒容易被训练成只爱看轻松、碎片化的内容。
在《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掉的》一书中,作者就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奶嘴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曾举行过一次会议,参会人员多是政界、经济领域的精英。大家共同探讨了一个话题:全球贫富矛盾加剧情况下,20%的人占有全球80%的财富,那么,如何协调这20%富人与剩下80%的人的矛盾呢?
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这80%的人塞上一个奶嘴。什么意思?就是发展满足性和发泄型产业, 比如娱乐业、赌博等产业,让这些人沉迷于这些产业中,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小故事,再看当下的手机使用,是不是看出了相似的配方呢?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深度思考能力正在消失的。对于那些已经意识到的人,现在开始改变,还不算晚。
打造你的深度思维方式
今天小助手就给大家推荐2个训练深度思考的方法:原因推导法和结论推导法。
这两个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某件事的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原因推导法:
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习惯于接受观点,而非产生观点。比如,微博经常是舆论热点的爆发之地,但在一些热点事件上,人们的观点很容易受一些大V的影响,发生“反转”。
如果我们能够先选择不信,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形成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观点。
比如,最近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报道称,美国感染新冠疫情的人数突破了150万。我们就很容易下结论:
美国的疫情非常严重。
如果我们只是下了一个结论,那对这件事儿的认知就终止了。这时,继续发问:为什么美国的疫情这么严重呢?
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政府应对疫情的政策及美国本身的医疗体系出现了问题。那么,再顺着这两条线往上探索,我们就会对美国的政治和卫生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知道了结论,还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结论推导法:
再从当下的疫情出发,最近有一则新闻刷屏了:一所幼儿园因为疫情不开学,经营不下去,不得不改成烧烤店,挣钱为老师们发工资。结果生意还不错,竟然成了网红店。
不少网友建议:干脆直接开成烧烤店得了。
可能大部分人看到这个结论,也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时候我们进行一个结论式的思考,想一下,如果幼儿园都改成烧烤店,会发生什么事?
先从制度上思考,幼儿园的营业范围是否要发生变化?在土地使用上是否有所限制?此外,疫情只是一时的,等疫情过去,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是不是更加旺盛?
……
这样的问题还能提出很多。当然,最新的消息是这个“网红”幼儿园在政策指导下,已经准备开学,烧烤事业也暂时中止了。
虽然这件事画上了句号,但对于结论式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多多练习,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今天小助手介绍的两个方法,大家理解了吗?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多多练习,养成深度思考的思维习惯,做一个集观点与知识点于一身的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