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浙商×东北,何以迎来“繁花”时代?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艳霄

——编者按——

2004年至2024年,《浙商》杂志以“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为宗旨,伴随中国民营经济走过风雨20年。

在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启动全国行,推出年度大型融媒报道《寻路中国经济》系列,选取数个浙商活跃其间、深度改变对应经济与产业生态的地区,以商业地理的视角,解读浙商人文如何浸润地区发展,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与超越。

系列第一站,我们的记者走进东三省广袤的黑土地,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浙商如何成为东三省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故事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今天推出“东北复苏——浙商与这片土地的20年”的第一篇《浙商*东北,何以迎来“繁花”时代?》

哈尔滨一角。潮新闻记者 李艳霄摄

曾几何时,东北是中国经济版图中最璀璨的明珠,工业规模一度达到亚洲第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北更是直接被冠上“共和国长子”之称。

在1952年至1960年间,东北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2.36%一路提升至19.14%,彼时的一汽、鞍钢、大庆油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鼎盛时的BAT(百度、阿里、腾讯)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值得一提的是,东北不仅自己实力强盛,还“以先富带后富”。1964年,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哈尔滨倾其所有,全力支援内地和援助中西部的三线建设。在无偿调拨的政策下,东北于1950年至1980年间,支援全国各地钢材5亿多吨、焦炭368.8万吨、动力机械98.1万台,调迁各类人才近173万人。

当一个个数字并列,那种澎湃像是能穿越时空。然而,曾经如此伟岸的东三省又是何时进入增长无力阶段的呢?林盛中在20世纪90年代曾任黑河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他至今仍记得,1984年8月,曾提出过“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双飞”的战略构想,然而,深圳被港澳台环拥,东北却并无这一优势。同创普润副总经理李丹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在他的印象里,随着大量国有企业破产,下岗潮起,东北的传奇也自此落寞转身。

2024年,哈尔滨以突如其来的方式成为网红目的地,也将东北再次拉回到镁光灯下。从“共和国长子”走至今日,东三省何以重新迎来“繁花”时代?似锦背后,浙商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投资不过山海关”流传甚久,如今已经被打破了吗?

从“闯关东”到振兴东北

在东三省的发展史上,浙商们早已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目前,在黑龙江创业的浙江企业家有约15万人,其中,投资过亿元的浙商企业已有40余家;在吉林的浙商人数超过12万,累计投资4000亿元;在辽宁活跃着30多万浙商,总投资超1000亿元。从创业之初的小打小闹,到参与东北的大项目建设,他们的经营规模持续扩张,同时也成为当地商业地图中重要的风景。

记者此行走入东三省,所遇浙商大多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创业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每一个创业的故事各有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赞峰包装总经理冯世包回忆他1996年初到大庆时还只有19岁,“刚来的时候,总想着能省则省,能干则干,就在库房里隔了一个小房间,白天黑夜连轴倒班。”

一日夜里,暖气管被冻裂了,他们只好改用电暖炉取暖,谁料,一下着起火来,整个库房都烧掉了。“那天是零下30多摄氏度,消防来灭完火后,残留的水踩一脚就变成了冰碴,但我们总想着能救出一点是一点。”冯世包回忆时,表情也跟着皱起来,像是仍能感受到那时候的天寒地冻。

这是一道缩影,那个年代“闯关东”的浙江人在北方过的第一个冬天都像是一场渡劫。少年郎靠着风风火火与满腔热血,就此投身东北的大市场,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过一个又一个冬天后,他们变得愈来愈从容,乡音未改的同时,也融入了些东北味;他们也变得愈来愈热爱这片土地,从为商机而来,到为情、为牵绊而投身“振兴东北”的大事业中。

国菇生物总经理范松玲从蜂蜜无水蛋糕中赚到第一桶金之后,转而投身“南菇北移”,希望将南方的花菇菌种带到东北种植,太多的声音同她说:“冰天雪地的地方,不可能种得出菌子。”但她偏靠着一股执着,把这事儿做成了,还让在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的花菇在东北实现了“一年两熟”。

范松玲的女儿吴雨洁似乎也“遗传”了母亲的创造力,在上个冬天爆火出圈的“冻梨雕花”就是她的创意,“我也没想到这份属于‘尔滨’的冬日限定反响这么好,希望让更多人热爱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的旅游和经济越来越好。”

黑龙江津达线缆董事长徐建康则更像哈尔滨这场爆火中的“幕后之王”,他介绍,如今,包括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火车站,以及大庆油田、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会址等地的电缆均来自他们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们怀抱“四千精神”振兴东北的传奇,不仅写在了祖国至东至北的土地上,甚至还写在国境线上。

记者走到丹东国门湾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走入中俄绥芬河互市贸易区,浙江人陈全统与卢清华虽相隔千余里,但两人却都在边境线上为边民互市添力。中朝边境有鸭绿江天险隔断,互市贸易的开展便不能复制西南边境成熟经验,陈全统却不服输,打通了多方面的阻碍,挖掘丹东互市贸易潜力,为边民们增收;绥芬河互市贸易区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铁路运输物流方式开展边民互市贸易的园区,数据显示,2023年,绥芬河口岸进出口货物达949.5万吨,同比增长5.9%;对俄贸易同比增长29%,占黑龙江全省非油贸易额39%,这样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卢清华与这一富民互市贸易区功不可没。

东北省何以再迎“繁花”时代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最早在2010年前后在民间流传,后因东北特钢债券曝出连环违约等舆论事件流传得愈来愈广。但随着经济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如今的山海关,还如此难以“逾越”吗?浙商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那时候也听到了这种说法,但我认为没有能力的人当然过不了山海关,与之对应的,只要有能力走出山海关,在东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生意也定会有新的飞跃。”徐建康早年间与合伙人在天津创业,黑龙江的公司成立于2013年,他坦言,公司发展至今的确面临瓶颈,“但我想,只要突破,就会是海阔天空。我希望自己会是突破的这个人。”

在绥芬河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林业、木业贸易的瀚宇经贸董事长许良晖也认为:“现在,小的投资确实不好干,但重资本操作在市场上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的。”

不过,卢清华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如今中俄互市贸易中,进口商机优势比较明显,“许多有点小钱的人都可以通过我们平台做些买卖。”

温州乡巴佬食品联合创始人周科坝是2023年开始在东北投资的,从去年5月开始建设到如今“万事俱备”,可以说是浙商在东北投资最新鲜、最热气腾腾的案例之一。他的情绪格外振奋,“我记得是十几年前吧,哈尔滨方正县多次到浙江招商,我也与他们建立了友谊。但我一直不想来,一来是觉得北方太冷,二来是总听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觉得东北很野蛮,有自己的刻板印象。真正来了之后,我发现东北人很直爽,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我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卤制品零添加,这只有东北才能实现。”

“商人,不能只听别人的声音,而要自己感受。我特别希望邀请大家来这边看看,我愿意把我的所见所闻都分享出来。东北整体营商环境改变很快,而且办事方便,只要大胆去干、脚踏实地,把企业经营好了,哪一任政府领导都会关注你。”如今,周科坝在方正县的3条生产线均已就绪,3月初,他也考察了呼兰区,预备建设咸鸭蛋生产线。

早春的东北温度依然在0摄氏度左右,诚然,我们所见之东北,仍有人因多元因素在思忖着南迁或回乡事宜,仍有人认为营商环境不如人意,甚至已经有人用离开的脚步无声投票,但更多留下来的浙商、从浙江奔赴而来的创业者,已奔跑入春。与他们对谈时,我们可以想见这片黑土地正冰雪消融,新芽展蕊,不日便是繁花似锦。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