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真正让中华文明倒退的朝代,不是明朝,不是清朝,它才是罪魁祸首

“大清亡了”这句话,一开始只是用来形容人对某件事的后知后觉,如同与时代脱节;后来逐渐演变成抨击当今社会里残存的封建现象,或者某个人思想封建陈旧。

“大清亡了”的背后逻辑,是相当一部分人对清朝的深恶痛绝,他们认为是晚清的腐败无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与百年耻辱;

也是清朝统治者的闭目塞听才导致中华文明倒退,以至于落后挨打。

可是,让中华文明倒退的真是清朝吗?

其实不是,当然更不可能是明朝。

真正的“罪魁祸首”,反而很少有人注意到……

明清两朝,瑕不掩瑜

很多人认为,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小女真族,之所以能够凭借着不足10万的兵力成功入关,在汉人的广袤土地上跑马圈地,并非因为女真族实力强悍无可匹敌,而是明末的自顾不暇。

明末时期,整个社会不仅矛盾极其尖锐,灾祸频发,小冰河气候更是席卷全国,农民的田地颗粒无收,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沦为流民,严重的民生问题让全国上下焦头烂额。

尽管起义的烽火此起彼伏,却始终未能出现一个能够领导群雄的英才,这才让野蛮外族如女真之流有机可乘入中原,所以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人们讨厌清朝的理由很多也很复杂,总结起来不外乎是外族统治、对汉人的欺压、朝廷腐败、闭关锁国以及文化压迫等……更甚者大叹“满清误我三百年”。

清朝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旨在维护统治,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中华民族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愚民政策和文字狱。

在愚民政策和文字狱阴霾笼罩之下,很多知识分子根本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所谓的“圣贤书”无非是围绕四书五经展开的应试八股文,文章都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并不允许学子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和才华,令整个社会思想逐步僵化,变得愚昧麻木。

但这就“误”了吗?

别忘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总体人口增长很快,人口从明末清初的7000万暴增至4亿多,这意味着什么?

古代农业社会里,人口对一个国家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也关系着国家至关重要的兵源。

而人口增长与国家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恰恰人口暴增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显著特征。

清朝另一个备受诟病的政策就是“闭关锁国”,但闭关锁国的初衷,并非固步自封,而是清政府清楚当时洋人的意图,他们很早就想打通华夏贸易,甚至提出要划走我国领土这种无理要求。

虽然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确实阻碍了我们的科技发展,但在当时也确实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清朝是让中华文明倒退,其实也是不够客观的。

清朝废除上千年的贱民制度、下令八旗内部和地方放奴为民、废止实行了千年的人头税改行摊丁入亩、放松户籍管制允许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种种措施其实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不止清朝,亦有人将错误追溯到明朝。

他们认为明朝皇帝多“奇葩”,好几代都是昏庸暴政,而且明朝竭天下血肉养“猪”。

然而哪个朝代没几个昏君呢?

明朝能被称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绝非虚言。

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明朝坚决“不和亲、不割地、不配款”,历代君王都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奉为座右铭。

哪怕是后世认为“最软弱无能”的崇祯皇帝,也在最后关头选择以身殉国。

不仅仅是有骨气,明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如今我们常见的玉米、番薯都是明朝时期引进的,明朝还利用水力开采水源,并广泛采用犁、铲、镰刀、拔草机等农业机械,很大程度改进了农业技术和提高农业生产力。

事实上不只是农业领域,明朝在天文地理、数学、医药、物理、化学等方面都取得不菲的成就,领先于世界的冶金技术也让中国成为最早使用火炼锌的国家。

更别提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我国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彻底统一了全中国;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将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极大程度提高了当时明朝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

这样一个王朝,怎可能是导致文明倒退的呢?相反,明朝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

蓄意打压,摧残中华文明

只不过,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做到无可诟病。

无论是明朝亦或清朝,说它让中华文明倒退的话,这“锅”未免言过其实。

如果非要找出对中华文明伤害最深的“罪人”,那也该是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蒙元。

清朝入关之初,其实对汉族的确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但清朝统治者很快察觉到,单靠武力驯服汉族人是不可能实现长久统治的。为此,清朝的汉族政策开始转变,康熙更提出“满汉一家”。

相比起清朝尊重汉族文化且主动汉化的怀柔政策,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朝由始至终都桀骜不驯得多。

元朝以管治蒙古部落的方式来统治中国,不仅采取高压、恫吓等残暴手段对待被征服的地区和百姓,还极其排斥汉族文化,为了拒绝汉化能直接发动叛乱。

元仁宗早年曾经跟随李孟修习中原儒家文化,他登基后大胆改革并启用了不少汉族大臣管理朝政,同时推行科举制度,希望借由儒家文化振兴大元,他的儿子元英宗也继承父亲遗志推行汉化。

封建时代的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鲜血,既然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杀身之祸在所难免,哪怕是一国之君也在劫难逃。

公元1323年八月初五,返回大都途中夜宿南坡的元英宗,遭到16名贵族的合谋刺杀,这位年仅20岁的皇帝就在睡梦中遗憾离世。

元朝的汉化运动随元英宗埋入黄土,元朝内部斗争加剧,地位才刚稍微提升的汉人跌落到更黑暗的深渊。

蒙古人向来对汉族人不友好,他们也不喜欢汉族文化,于是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始终处于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冲突之中。

蒙古人素来崇武,他们喜欢也习惯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传统汉族文化于他们而言就是异端,所以一直想方设法打压汉人,只为将汉族文化踩在脚底碾碎,一系列歧视性政策由此出炉了。

唐宋和明朝的等级制度,倾向于社会分层和职业、财富差异,但元朝所实行的严苛种族等级制是真正将百姓分成三六九等。

元朝统治阶级根据地域和民族将人分为四等级,从上至下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是指原本处于南宋统治区域里的百姓,这些人可以说是元朝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

蒙古人总觉得汉人尤其是南人“身在大元心在宋”,所以汉人参加科举想要高中难如登天,哪怕得到举荐入朝为官,也只能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汉人的晋升通道困难重重。

面对蒙古人的欺凌,汉人只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旦失手将蒙古人打死就会被处以极刑,还要赔偿蒙古死者家属并负责一切丧葬费用。反过来是蒙古人打死汉人的话,只需行杖几十下和赔银子了事。

蒙古人不是不知道自己对百姓压迫过甚,所以统治者规定南人不得经商和习武,连打猎都不可以,更不许成群结社,严禁汉人拥有任何兵器哪怕是菜刀。

无法交流要如何进步?家里连一把菜刀都不能有,这不是逼着汉人回到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吗?元朝统治者剥夺了汉人基本的生存权利,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的汉人与牲畜没什么两样,勉强只配当奴隶。

公元1336年八月,元朝颁布庚子诏,正式恢复公元前167年被汉文帝废除的肉刑。

肉刑是一种很残忍的刑罚,包括黥面、割鼻、斩足、割势、死刑等五种,是奴隶社会夏商周三朝常见刑罚。

《元史》记载里显示,元朝的确存在大量奴隶,并在开设的“人市”里可任意买卖,杀一个奴隶所受的刑罚与私宰牛羊无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元朝竟然还鼓励人殉,因为他们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

人殉制度的死灰复燃,始于元朝而并非明朝,一如闭关锁国的“海禁”。

中国第一次实施海禁,其实是在1292年忽必烈执政期间,元朝前后共实行过四次海禁,严禁商民出海贸易,海外商贸只能由官府垄断。

哪怕是在宋朝可以与官府结雇佣关系领取工钱的工匠,在元朝也是被“垄断”的。

元朝将全国工匠编入匠籍,强制要求他们到官营工场劳作,而且是以无偿服役的方式进行,一分工钱都不会有。

打压汉文化、恢复肉刑、开设“人市”、强迫工匠为官府无偿劳动,元朝统治阶级可谓劣迹斑斑,他们似乎除了版图就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而最视人命如草芥的一点就在于——屠城。

元朝历史里“屠城”是最频繁的记录,蒙古人攻城受降后照样会屠城,不愿投降的更不用说了。

他们不愿意留下人手整治这些城池,又怕这些城池背后作乱,往往是一屠了之,省心省力。

蒙古人灭金攻宋期间,金朝和南宋至少有6300万人遭到屠杀,尤其是川蜀地区。

人口大幅锐减必然导致生产力下降,这对中华文明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

元朝统治下的中国不是封建社会,而更像是奴隶社会,汉人没有自由可言,饱受欺压之余连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这足以证明,在蒙古铁骑践踏过的泥泞上力挽狂澜的明清,根本不是导致中华文明倒退的罪魁祸首,跋扈无理的元朝才是。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元朝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金煜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