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书名或当来自《西厢记》
文/李小龙
《西游记》一书脍炙人口,其书名后面隐藏了大量的形象与情节以及每个人不同的阅读体验与情感记忆,所以这三个字的命名辨识度很高,大多数读者对此名都附着了冲决罗网的渴求与人天神鬼的幻想。不过,当你剔除这些“附加值”,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命名,不过是向西游历的记录罢了(当然,我们也会有人误解为“向西的游记”),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
不过,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命名并不像表面显示的那样简单,它的命名思路其实有着复杂的来源:一方面应当有唐僧玄奘伟大著作《大唐西域记》的影子,最主要的却当来自另一部地位相当名作。在列出这部作品之前,我们可以先试作一道填空题,“西□记”,请在方框处填写一字,使之成为一部文学著作的名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填“游”,但也有理由相信,会有一部分人填“厢”。相对于《西游记》,《西厢记》其实也大名鼎鼎,这两部书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人们并未意识到它们的名字竟如孪生兄弟一样相似罢了。
或许会有人说,《西游记》和《西厢记》确实相似,但恐怕只是偶尔撞衫,未必有承袭关系吧?诸君先别着急,它们是否有关系,正是小文要证明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名字是哪里来的。这个说来话长,我们尽量长话短说。《西游记》故事最早来自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取经,玄奘归国后,向弟子辩机口述了一部著作,即《大唐西域记》,其书名的核心是“西域记”三字,与其“后裔”《西游记》三字极像,也算是《西游记》发生的根苗,二者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此书以地理为主,与后来《西游记》的故事差距较大;接下来,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为乃师写了一部传记,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书以人为主,故事性强了,也多有神异色彩,应该说从故事上更接近《西游记》了;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进一步神异化,并在民间传说与文学上取得新的成果,就是一部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书已经是具体而微的《西游记》:然而以上二书的命名与后来的定名差异很大。正在这时,杂剧作为元代新流行的文学样式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游记》三大领域都产生了不少作品,在艺术的打磨上为这几部作品的完成做最后的冲刺。在与《西游记》相关的杂剧中,有一部篇幅巨大、情节曲折复杂,对《西游记》小说的贡献良多,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西游记》。
这部杂剧《西游记》对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鲁迅先生便曾指出其“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学术界对这一判断是认可的。从逻辑上看,前者与后者之间有影响关系,二书名称又完全相同,则后者袭用前者之名自在情理之中。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变成:杂剧《西游记》的名字究竟从哪里来。所以,我们还需要从“西游记”这几个字来梳理一下唐僧取经故事命名的嬗递。
唐僧取经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与“唐”、“唐僧”、“三藏”、“取经”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包括《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都是如此。这部杂剧第一次用“西游记”三个字组合来指代唐僧取经的伟绩,那么这是作者的自创还是袭用呢?
事实上,元初道号长春子的丘处机受成吉思汗征召远赴西域,弟子李志常一路随行所作之记录便名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不过,此名影响杂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原因就在于此书虽然创作甚早(1228),只是好景不长,刚发行不久便遇到了在佛道二教历史上都影响极大的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道教惨败,《至元辨伪录》记载,“除老子《道德经》外,随路但有《道藏》说谎经文并印板,尽宜焚去”,焚毁的成果有学者统计数量极大,“相当于半部《正统道藏》被烧绝了”。这部《长春真人西游记》也应该受到了波及——任继愈先生《中国道教史》曾指出:“这场斗争表面上仍由以往佛道之争的争端——老子化胡说引起。1232年,丘处机之徒造《老子八十一化图》以颂扬和炫耀丘处机西游宣教的丰功。”可以看出《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述内容正是二教冲突的导火索,可以想象当时对道书的禁毁自然不会放过此书,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此后近六个世纪中,无人知晓它的存在,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钱大昕将其从苏州玄妙观所藏《正统道藏》中抄出,它才重见天日。杂剧《西游记》的作者恰恰生活在《道藏》被禁毁的时期,所以他几乎没有可能看到此书。
那么,这个名字是自创的吗?其实也不是,因为它是仿拟的产物,所仿的对象便是《西厢记》。
今存《西游记》杂剧的孤本前有勾吴蕴空居士所撰《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总论》云:
昌龄尝拟作《西厢记》,已而王实甫先成,昌龄见之,知无以胜也,遂作是编以敌之。幽艳恢奇,该博玄隽,固非坎井之蛙所能揆测也。其于《西厢记》,允称鲁卫。
《柳枝集》的编者孟称舜在所收《二郎收猪八戒》上有自作之评,第一则亦与前引之语相类,孟氏之说或即来源于万历刊本中蕴空居士之论,而蕴空居士此语则未知所出,然此说当非无稽之谈。首先,“西厢记”与“西游记”的名字非常相似,仅一字之差,想对抗《西厢记》,从命名上看,《西游记》自是绝配;其次,现存元杂剧中,篇幅如此曼长者仅此二剧(《西厢记》五本二十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西厢记》的体制在当时已是惊世骇俗的特例,没想到还会有人继之,正如万历本前弥伽弟子《〈西游记〉小引》所云“曲之盛于胡元,固矣。自西厢而外,长套者绝少,是本乃与之颉颃”,蕴空居士之总论也说“北调仅《西厢》二十折,余俱四折而止,且事实有极冷淡者,结撰有极疏漏者。独是编二十四折,富有才情,最堪吟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面对勾吴蕴空居士与孟称舜的记述,若无确切反证,自不可简单否定。据此三点,可以推断,吴昌龄本欲写《西厢记》,结果王实甫先成,且成一代经典,吴只好选“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来,以与前修争衡的心态,在一般元杂剧均为一本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下,不但要与五本二十折的《西厢记》看齐,甚至要扩至六本二十四折凌而驾之;与此同时,在命名上也颇费苦心,既要与《西厢记》如同辈兄弟,又要能把西天取经故事概括完备,于是从《大唐西域记》得到启示,以“西厢记”为样板,拟出了“西游记”的新名。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杂剧《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会影响前引故事的真实性。
以孤本存世的《西游记》杂剧卷首明确署为“元吴昌龄撰”,孙楷第先生则认为当是杨景贤,当下学界普遍接受孙楷第先生的看法。后者从文献角度看有很大漏洞,此处不必详论,只从情理上来考虑一下,前述勾吴蕴空居士及孟称舜所述之来历究竟是否可靠,如果可靠则作者为吴昌龄毫无疑议,如不可靠,则《西游记》与《西厢记》二名之绝似、二剧于元杂剧中“唯二”之曼长,均与前述之来历相合,又如何解释?当然,此二点或可以“偶同”开释(虽然这很不严谨);即便如此,也仍然无法回避前述故事的存在。如果仅承认这个故事,而把主人公吴昌龄换为杨景贤似乎也可曲线救国,但目前并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种臆测,相反,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推翻它。
杨景贤为元末明初人,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云“与余交五十年”,则永乐初仍在世。吴氏生平虽不详,但据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录为“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五十六人”中,可知其为元代前期人,具体来说,其前录有姚守中,此人为姚燧(1238-1313)之侄,则吴氏当出生于佛道大辩论之后。如果此事为元末明初之杨景贤所为,自然不会有“尝拟作《西厢记》,已而王实甫先成”之事(王实甫是元前期人)。而且,小说《西游记》的命名其实出现甚早:如修成于永乐五年(1407)的《永乐大典》、甚至更早的高丽文献《朴通事》(相当于元末)正文中,都明确列出了《西游记》的书名(一般认为其所指为平话体小说),由于《西游记》流传至高丽并进入其语言教材还需时间,可知其书得名自当远早于元末。据此便可知道,此名的产生绝不会晚于杨景贤。如果是这样,杨景贤仿《西厢记》为唐僧取经事创“西游记”之名便不可能。总之,只有承认吴昌龄的著作权,上述矛盾才会迎刃而解。
《西游记》杂剧得名后,未如作者希望的那样与《西厢记》并驾齐驱,但它的命名从某种程度上为作者达成了目的,因为有了那部完全袭用此名的章回小说,它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力都绝不逊色于《西厢记》,出色地为吴昌龄打胜了对抗《西厢记》的反击战,甚至又成为新的典范,影响了后来文本的命名:再看一下前文给出的填空题,如果作答者是一位对古代小说比较熟悉的人,那么他也许会犹豫是不是要填上一个“洋”字,因为《西洋记》是在《西游记》出版不久问世的另一部著名神魔小说,《西洋记》之袭名《西游记》小说正如《西游记》杂剧之袭名《西厢记》,一望即知。
正如蕴空居士所说,“《西厢》乃一段风情佳话,是编合天人神佛妖鬼而并举之”,二书从文体到语言,从人物到情节,从思想到寓意,都完全不同,没想到它们之间竟然有这样一段渊源。也许,从二书命名入手来思考两部作品内部的关系,可能会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角度。
——本文节选自《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版)
书籍目录
“必也正名乎”——《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序(郭英德)
导论
第一节 文言小说正名
第二节 白话小说正名
第三节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概念之融通
第一章 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渊源与分化
第一节 从《汉书·艺文志》看文言小说命名的子史渊源
第二节 《史记》诸体对文言小说命名的垂范
第三节 记传体与说话体:文言小说命名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
第二章 文言小说集命名例考
第一节 《世说新语》命名的渊源、演变及定名困境
第二节 《聊斋志异》异名、异称的嬗递及其意义
第三节 《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
第三章 文言小说单篇作品命名例考
第一节 《燕丹子》的命名策略与叙事建构
第二节 唐单篇传奇命名考——以《异闻集》为中心
第三节 《虬髯客传》异名辨析及其命名的史传渊源
第四节 《祁禹传》的文本流传、作者身份及创作命意考论
第四章 演义体与传、记体命名格局的建立
第一节 《三国演义》命名的演变与定型
第二节 《水浒传》命名的含义及其演化
第三节 《西游记》命名的渊源
第五章 世情小说命名的试探与独立
第一节 艳情小说命名的试探
第二节 《金瓶梅》命名的渊源及意义
第三节 《金瓶梅》式命名的转移与衰落
第四节 《红楼梦》命名的叙事策略及多重内涵
第六章 小说命名的共时性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言小说命名“怪”“奇”考
第二节 白话小说三字名经典地位探究
第三节 文言小说白名例考
第七章 中西小说命名方式比较与互译
第一节 中国章回小说与西方长篇小说书名比较研究
第二节 从汉化到欧化——西方小说书名中译策略演化例考
第三节 中国小说书名英译例考
参考文献
索引
跋
作者简介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异闻集校证》、《书舶录》、《墨子译注》、《武林旧事校注》、《论语全解》、《西湖梦寻注评》、《夜航船》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