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游戏力的父母,孩子多幸福
当孩子要你陪他玩时,你会怎么做?
前段时间,孙俪在微博上发了一条邓超与孩子们一起玩的微博,获赞十万加:
“邓先生在家和孩子们玩“真人版植物大战僵尸。
他头上挂着我的泡脚桶,找出家里所有的毛绒玩具,给了两个孩子让他们扔他,他们是玩的很开心。
可是家里屋顶上的灯在晃,桌上的水杯在晃,狗在不停的叫,还有他们玩高兴了的尖叫游戏结束了。
僵尸趴下了,两个孩子一拥而上,开始狂欢,三个人打成一团”。
和 以往不同,“娘娘”的这段文字,没有配图,或许是“画面太美,不敢看”,不过,也足以让人脑洞大开,不难想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
大概就是孩子更像孩子,纯 真投入的欢笑;父母也仿佛回到孩子的模样,放下工作,忘记烦恼,和孩子一想,投入到游戏中。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深以为然。孩子的确是天生的游戏高手。
可以说,可以说,邓超和孙俪是一对特别有“游戏力”的父母,总能想出各种方法陪孩子一起玩。
大夏天,孩子们说想在家里滑雪,邓超就自制了雪橇;也会给孩子当模特,把自己装扮成“树叶人”;带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惊喜;扮青蛙、扮恐龙更是常有的事儿。
孙俪亦如此。是抓娃娃的高手,带孩子们出去旅行,会一起摆出各种好玩的造型拍照片,比孩子玩得还投入和开心;看完儿童剧,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演剧……
每次看到孙俪和邓超发出和孩子没大没小玩一起的内容,总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有一对拥有游戏力的父母,是孩子一生难忘的幸福。
相比许多父母,总会情不自禁的被家长的权威、父母的高度、生活的经验所左右,把自己摆在比孩子高出许多的高度。
正如鲁讯先生所说,孩子希望的,只是父母蹲下身来,用他们的眼界和思维看待事物。
彼时,父母的“游戏力”,就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
02
缺乏“游戏力”,父母和孩子之间隔着时差
热播剧《小欢喜》中,刘静说,父母和孩子总是隔着时差。
真的是这样。尤其是缺乏游戏力的父母。
有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玩乐高,总是央求我陪他玩。
每次看着他诚恳的小眼神,我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回家还要写文章看书,留给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于是,我总会放下手里的事,想着好好陪他玩会儿。
然而,我的想法是,照着乐高里配的图纸拼完;他却希望我打开脑洞,发挥想像,拼出一些能和他展开“战斗”的房子、车和人,拼了拆,拆了拼,就是他的乐趣。
之后,还要我配合他扮演各种将军、怪兽、俘虏,包括配音,几乎是要声情并茂。这对于我来说,有很大难度。
看着他投入又有趣的“创作”,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很想融入其中,却又力不从心,或许是跟不上他的脚步,他很快便觉察到了。
会明显的不耐烦、不积极,拼插不上零件,或是拆卸不顺利,都会生闷气,或找借口发脾气。
每次看到孩子和一堆玩具自言自语时,很想和他一起玩,但我的“演技”和欠费的“游戏力”常常拖后腿,总是get不到一个点,偶尔耐着性子陪他玩,他也能觉察出我的尴尬,十分不开心的推我走开。
“游戏力”的缺乏,就像时光机一般,将我和儿子错开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里。
曾经自以为心意相通的亲子关系,却随着他的长大,因为无法玩到一起,而产生了鸿沟。
后来,朋友介绍给我看了一本叫《游戏力》的书,里面说:
“游戏力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它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更是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必要条件”。
简单来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想与孩子产生联接,就得学会用如同孩子一般的童心,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智慧的将成年人的知识点,毫无声息的融入到游戏力,对于产生的教育效果,会事半攻倍。
在父母专注、投入、专业的陪孩子玩时,孩子也能获得最富有积极、活力和温和的爱。
只不过,为人父母后,常常忘记了,曾经的自己,也是如此渴望过父母能够陪我们一起玩。
于是,就像我和儿子一样,出现了时差。
我希望通过游戏,可以让孩子直接的学习到知识,有看得见的效果。
而孩子的游戏,只是沉浸在与父母的疯闹滚打中,享受着与父母“斗智斗勇”,在游戏中,与父母拥有平等起点和战斗力时,通过能够战胜父母获得成就感 。
03
游戏力,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儿童的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比起正经八百的学校教育、书本学习,在游戏中,孩子往往能收获更多,而父母也可以从中获得渴望已久的亲子关系。
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题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文章。
文中,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是姑妈口中的“孩子王”,喜欢跟孩子一起玩,也愿意带着孩子玩。
春天的时候,会带着孩子做风筝,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到麦田里放风筝。
父亲还会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
也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还会自己染色,用通草做花瓣,做荷花灯。
可以想像,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惬意的充满着欢笑,在嬉笑追闹中,学会了如何做风筝、如何染色,动手又动脑,更重要的,如汪曾祺老师所说:“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最令人向往的。
兄弟之间,有亲人的血浓于水;有义气的,不放弃,不抛弃;有朋友间的,把握彼此的界限。
游戏为基础,以陪孩子玩为形式,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入情入心,互相支持,互相理解。
平等、尊重、积极、亲子之间,父母给予子女、子女反哺给父母,流动着的爱。
汪曾祺老师还说,因了父亲的缘故,他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
常有人说,水往下流。
父母对子女,就是最典型的水往下流的关系。然而,“水”不仅是物质上的传承,更是生活习惯、态度的传递,父母辈被良好的“游戏力”滋养着,他们的子女,也就有了笑着成长的基础。
在王曾祺老师这篇文章的最后,他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深以为然。
父亲也好,母亲也罢,只要是陪着孩子长大的那个成年人,都应该学着去锻炼自己的“游戏力”。
亲子之间,游戏像一种语言,孩子不会表达的,父母表达不清的,都可以尽在游戏中。
04
如果把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比做“调频收音机”,要想听想听的频道,只有把旋钮对准相应频道,才能收到信号。
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样。但往往是,父母说东西,孩子会理解成西,就像接收不到准确频道的“收音机”。
对于,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说:“游戏,是孩子的频道,语言到不了的地方,游戏可以”。
有些心事,孩子永远不会说给父母听,但一定会玩给父母看,只不过玩的方式有时会令人崩溃,孩子用玩的方式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
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撑握“游戏”这门语言。
游戏时间长短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专注。
很多父母提到陪孩子玩,便会说,不知道怎么玩,或许没时间。其实,真正的陪伴,不是时间长短是次要的,关键是时间段的质量。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曾说过,很忙的时候,即使陪孩子玩搭帐篷,玩了五分钟,也可能成为孩子一生记住的黄金时刻。
实际上,在父母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每个瞬间,孩子都实现学习、玩乐两不误,而且最好的学习,往往就在玩耍中。
所以说,“游戏力”的基础,是很简单的概念,也就是陪伴,哪怕一个“拍手游戏”,5分钟就可以完成。
父母最初锻炼“游戏力”,放下完美、放下借口,和孩子一起放松下来,心里默着,这5分钟只关注孩子、只属于孩子即可。
正如《游戏力》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许多父母与孩子产生隔阂,在于父母跟不上孩子的眼界。
当孩子已经迷上了手机游戏,家长却一直盯着孩子,要看书、背单词、上补习班;
当孩子正在交流某部动画片时,父母只知道,还有多少道计算题没有做。
除了学习之外,与孩子之间,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孩子怎么可能会听从或服从父母的意见。
战术上,有个说法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
如果想和孩子玩在一起,父母就应该知道孩子们正在玩什么、规则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搭建亲子联系基础,从而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需要父母保持持久的“学习力”,积极的去接受新鲜事物。
当父母拥有比孩子更丰富的“游戏经验”时,孩子便会以崇拜的心态,围在父母左右,相信,有了这样的基础,教育孩子也不会太难。
蹲下去,看看孩子的世界。
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莫名不耐烦,妈妈也不开心,蹲下去问孩子到底怎么了,彼此,正是和孩子一样的高度。
无意间,她发现,当自己流连于花花绿绿的衣服、鞋子之间时,孩子看到的全部是成年人的大腿。
也明白了,孩子不耐烦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在陪孩子玩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父母喜欢的,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父母不想玩;
玩着玩着,孩子就不守规则,耍赖;
也会有孩子,一输就闹。
遇到这些问题时,这时候,父母就要学着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当时的心理动态,再加以分析。
《游戏力》一书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也给出了他的建议,父母可以先觉察自己的情绪,不要刻意隐忍或勉强,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但一定不要带情绪,只说事实。
确实不想再继续下去时,也可以彼此约定冷静时间。
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基本规则不能变;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游戏力”,如字面所言,就是“玩”,但比“玩”更有意义的是,以游戏的方式、以游戏的心态,以轻松幽默的互动,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获得共同成长。
那么,从现在开始,陪孩子玩吧。
作者简介:
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