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潮好似传送带,在悬空寺上上下下的享受。

恒山悬空寺,久闻大名。穿过小小的山门,就走进了悬空寺“一院两楼”的迷宫布局。

大约1500年前,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之后,百废待兴。佛家开凿了云冈石窟,道家也不堪落后。恒山上道教兴盛,八仙中的张果老,据说就是在这里修炼成仙。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穿越恒山南北的古栈道边上,修建道观“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到了金代,这里已经变成儒释道三家共用了,名称也改成了“悬空寺”。

如今的悬空寺,是一组明清建筑。远远看去,三层楼阁的寺庙依山势自南向北渐次抬高,殿阁高低错落有致,相互间有栈道飞架相连,犹如一个真实版的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天宫楼阁,让人叹为观止。

悬空寺的布局是“一院两楼”。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长线桥联通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

悬空寺下面立柱密布,而且这些柱子并不粗,甚至还可以晃动,更增加了悬空寺险峻的感觉。然而,早前的悬空寺,连这些柱子都没有。实际上这些柱子并不承重,真正支撑起悬空寺的,是插入石洞的木梁。在崖壁的岩石上开凿出方形的石洞,插入木质横梁为基,其中让横梁坚挺的奥妙是在横梁插入端的顶部钉入一个三角形的木楔,形成如同现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膨胀螺丝的效果,横梁愈向石洞内插入,木楔愈向横梁顶端深入,顶端愈膨胀,横梁与崖壁结合愈紧密,故难以松动,足以保障建筑的悬空部分具有牢固的底座。而且所有的横梁、立柱和楼阁的主要支撑梁是铁杉木,均经过桐油浸泡,做了防腐处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保护部门曾试图更换悬空寺的横梁,但是发现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专家推算埋藏于山体内部的横梁应该比露出来的横梁长两倍。这种“半叉飞梁为基”的建筑原理,在古代栈道修建中很常见,现在悬空寺南部陡峭的石壁上还有古代栈道的遗迹。

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千百年来由于河道的淤积抬升,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千百年来,悬空寺也见到过众多的历史名人。一生游历穿行于名山大川之间的李白,留下了无数诗意盎然的鸿篇巨制,唯独在悬空寺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空中楼阁面前,未能捕捉到一丝跃动的灵感,迷失了歌而咏之的方向,只得叹为观止地写下了“壮观”二字。又似乎心有不甘意难平,在壮字边上多点了一点,以示“比壮观还多一点”之意。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至恒山,望见镶嵌在陡峭山壁间的悬空寺,在《游恒山日记》中写下:“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李白看到的唐代悬空寺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无法考据了。而徐霞客看到的悬空寺,应该差不多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是赶早第一批登楼的,参观刚过一半,悬空寺的阁楼上已经人潮汹涌,过道开始“塞人”了。

去悬空寺拍照必须得一早,因为悬空寺朝东,只有上午不到两个小时有光照。而且只有一早上去才相对人少,可实际上游览到一半已经在狭窄的回廊上开始塞人了,好在游览顺序是单行道,人潮就如同传送带,裹挟着你在狭窄的楼道里上上下下。悬空寺除了李白题写的“壮观”之外,还有明代甘肃巡抚陈棐题写的“奇观”,徐霞客题写的“天下巨观”,来到悬空寺,彻底刷三观啊。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