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图解 » 正文

原来黄瓜流胶的原因这么多!

流胶是黄瓜叶片的光合产物,是黄瓜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植株发病后,韧皮部的输导组织被切断,导致光合产物溢出而产生流胶。

一:导致黄瓜流胶病的几种原因

1、黄瓜黑星病

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

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干枯后会穿孔,边缘呈星纹状。

茎蔓受害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

瓜条受害开始流胶,以后发现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棚顶、植株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疮痂状病斑,流出白色流胶;严重的时候,打开瓜条会看到很多溃烂。

2、黄瓜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及瓜条。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水浸状圆形大斑,潮湿时软腐,干燥时青白色易破裂。

茎受害呈水浸状软腐,缢缩,产生流胶,引起患部以上萎蔫。如植株有几处节部发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

瓜条受害出现水渍状暗绿凹陷病斑,分泌乳白色流胶,渐变琥珀色,进而软化、软腐,表面长出白色霉,散发恶臭味。

该病最适温度在25℃--30℃,露地夏秋高温多雨季节和保护地土壤水分高的地块发病重。

3、黄瓜蔓枯病

危害茎、叶、瓜条。该病以接近根茎处的茎节为中心发病,浅褐色水浸状,组织软化后流胶,产生龟裂,后期病茎干枯,病斑纵裂成乱麻状,严重时,整株凋零枯萎。

叶片受害自叶缘向内发展成“V”字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干燥时易破碎。

瓜条感病产生黄色褪绿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凹陷,瓜条畸形弯曲,有时溢出琥珀色流胶。

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匀生有黑色小粒点。病菌最适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发病重。

4、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植株萎蔫是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成株期,多在根瓜采收后发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蔫,叶色黄绿,起初植株白天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病株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重茬年份越多病害越重。

随着病情发展,茎基部表皮纵裂,常有褐色流胶,茎基部呈水浸状缢缩,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植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切断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土壤中病原菌量的多少是当年发病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土壤高湿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积水,促使病害发生蔓延。高温是病害发生的有利条件,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土温24~30℃。

氮肥过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于黄瓜生长而利于病菌活动,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发生严重,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

5、黄瓜炭疽病

黄瓜全生长期都可发生。幼苗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稍凹陷。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成株期叶部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浸状,很快干枯呈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常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生出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时病斑常穿孔。

茎上病斑灰白色至深褐色,长圆形,稍凹陷。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褐色、圆形,稍凹陷,后期开裂,叶柄和瓜条上常出现琥珀色流胶,从病部弯曲或畸形,潮湿时病斑上生出粉红色的粘稠物。

黄瓜嫩瓜条不易感病,多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此外田间架材以及保护地棚室防寒设备表面都可以带菌,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雨水、灌溉、气流以及某些昆虫都可以传播病害。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病,潜育期也越短。相对湿度87%以上适于发病,小于54%不发病。温度10~30℃范围内都可以发病,以24℃左右发病最重。田间通风差、氮肥过多、灌水过量、连作重茬,发病重。

6、人为因素

1)嫁接时伤口没有处理好,愈合不良,导致病菌侵入,导致流胶。

2)阴天打叉、掐须、摘瓜导致。在低温、高湿、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病菌全部从伤口侵入到作物体内,出现很多流胶,甚至导致烂蔓。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可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菌适宜温度24℃~28℃,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2、苗期、开花结果期,如果棚温早晚温度过低,中午温度特高,植株热胀冷缩造成伤口多,发病重。

4、定植时大棚内多年连作,没有进行土壤消毒,发病重。

5、田间管理粗放,定植密度过大,行间郁闭;浇水量过大,地膜上积水,空气湿度超过80%,持续时间过长。

6、放风不及时,当棚室内温度过高了(30℃以上)才开通风口,而且一次性开风口过大,造成植株萎蔫;在连续阴天,光照不足,温度在22℃~27℃的环境下,空气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三药物防治

1、黑星病

黑星病发现病株后及时深埋或烧毁,同时用3/1腐霉多菌灵+3/1异菌脲+2/1过氧乙酸(苗期减半),兑15公斤水来进行防治。

2、疫病

3/1百霜脲+3/1过氧乙酸+4/1波菌登(苗期减半)兑15公斤水进行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处理病叶、病株。

3、蔓枯病

用3/1腐霉多菌灵+3/1异菌脲+生根剂灌根(苗期减半)兑15公斤水进行杀菌防治。

4、枯萎病

发病初期用3/1腐霉多菌灵+3/1异菌脲+2/1过氧乙酸(苗期减半)兑15公斤水,及时处理病叶和病株。

5、炭疽病

使用3/1腐霉多菌灵+3/1异菌脲+2/1过氧乙酸(苗期减半)兑15公斤水。

四预防措施:

一,对育苗介质或土壤进行消毒,特别是对种植多年的老棚,在夏天高温季节用安可拉辣根素进行土壤消毒。

棚室及露天瓜菜在换茬时,清理所有作物秸秆,施入有机肥后,高温闷棚6-10天,整地后浇水,随水冲施辣根素,浇大水可提高药物浓度,增加熏蒸效果。每亩地使用2-3组,稀释随水冲施,冲施辣根素后迅速覆盖地膜,或先膜下浇水冲施,将覆盖四周用土盖严,8-12天后揭开地膜,通风后适时进行整地、种植等农事作业。也可单用辣根素熏蒸,每亩3-4瓶辣根素,苦参碱可在生长期冲施。

六田间管理

叶面肥与农药结合施用,补充中微量元素,施用氨基酸等叶面肥,提高作物自身的免疫力及抗逆性,结合农药的施用起到补肥增效的目的。

第二,水分的管理。要大力提倡滴灌、喷灌。浇水时一定要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后当天或第二天将棚温提高到33℃~35℃,有利于排湿提地温。

第三,温度的管理。在初冬10月下旬~11月下旬和早春3月中旬~4月底,草苫或保温被不要一次全部覆盖在大棚上,要根据外界的温度分二次覆盖或分次减少,避免引起作物徒长。

具体温度的控制应该是在缓苗期间适当提高棚室内的温度,夜间控制在13℃~15℃,白天掌握在30℃~32℃,前三天温度不超35℃。

降低温度,蹲苗促花芽分化。开花期早晨温度控制在10℃~12℃,上午26℃开始放风,中午达30℃加大放风量,下午降低到23℃关风口,傍晚棚室内降低到20℃时放草苫,到早晨12℃左右。

第四,若早晨温度过高关风口过早了,适当降低温度关风口。若外界温度在6℃~8℃,放草苫时再将风口拉开10~15cm缝隙,有利于把夜间温度降下来。

黄瓜进入膨大期或旺盛生长阶段,温度适当提高2℃左右。但是昼夜温差要达到15℃以上,有利于养分的运转与积累。

在浇水当天或第二天白天棚室内的温度升到26℃时开小风口,闭棚升温到33℃~34℃时,再由小到大逐渐通风,下午降低到24℃关风口,提高棚室内温度,降低空气湿度。

黄瓜流胶原因是在进入冬季以后,棚内湿度增大,加上阴雨雪天气增多,许多棚室内通风不及时,造成棚室内黄瓜瓜条或者蔓上出现流胶现象。能够使黄瓜产生流胶的病害有很多种,如镰刀菌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和黑星病等都会引起瓜条或者是茎蔓上流胶。

这几种病害的症状相似,要注意加以区分:

一般情况下,镰刀菌枯萎病只是在茎蔓上流胶,

黑星病发生较少,并且黑星病发生时,在瓜条上出现暗绿色的凹陷斑,病部呈疮痂状,炭疽病和蔓枯病都会在瓜条或者茎蔓上出现流胶,

另外,瓜条如果受外伤,也会引起流胶现象。

综合防治建议

(1)降低棚室内湿度。浇水时,要小水勤浇,选择晴天中午浇水;连阴天时,可使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防治各种病害,避免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2)在连续阴天时,棚室黄瓜在保持棚内湿度的基础上,注意加强通风。

--------------------------------------------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