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日耳曼人写的史诗,为何是北欧神话的起源?

文/空姐

如果你玩《魔兽世界》,应该会知道一把能召唤女武神的法杖:尼伯龙根,是《巫妖王之怒》中特效最酷炫的武器之一。

别看图上的武器不起眼,边上漂浮的都是它的召唤物。

如果你看日本轻小说,可能会知道东出佑一郎《Fate/》中的主角之一,屠龙者齐格飞。

在《Fate》里,齐格飞以saber(剑士)的职阶现世。

如果你看动漫,多半会知道《圣斗士北欧篇》里的最强者,捷克弗里德,曾斩杀魔龙沐浴龙血的圣斗士。

北欧神话最强的勇者,古今无双的最强英雄,拥有凌驾于其他神斗士和黄金圣斗士之上的实力。

这都与一部奇幻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有关。

全诗共39歌,2379节,9516行,分上下两部。

德国的音乐天才理查德·瓦格纳用尽毕生精力将其改编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成为浪漫主义歌剧的顶峰;赫赫有名的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代表作《大都会》)也曾费尽心血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成为默片时代的杰作。

理查德·瓦格纳,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使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昆汀·塔伦蒂诺在《被解救的姜戈》中借舒尔茨医生之口,说出了“布鲁姆希尔达”这个名字在德语民族中的意义。

为作区分,本文将《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布鲁姆希尔达”翻译为“布吕希尔德”。

有趣的是,昆汀这次把《尼伯龙根之歌》与《尼伯龙根的指环》搞混了!也许是瓦格纳太有名,“布鲁姆希尔达”其实是瓦格纳歌剧中的女主人公——一个女武神的名字;而“克里姆希尔德”,才是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女主人公——勃艮第国王的妹妹的名字,而这二者讲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中国的奇幻界也有《尼伯龙根之歌》的影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龙族》系列,它的第五部书名也叫《尼伯龙根》。

然而,它的作者却是一个游荡在多瑙河流域的不知名的奥地利人。《尼伯龙根之歌》本身,也是日耳曼文化的瑰宝。

然而,后来,这部史诗被德国人据为己有,奉为国宝,其地位在德国无比崇高,甚至上升为德意志精神的象征。

那么,这部听起来如此伟大又影响深远的史诗奇幻作品究竟讲了什么故事?

什么是《尼伯龙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是一部成书于12世纪左右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古代勃艮第王国的历史。主人公齐格弗里德(有一种译法叫齐格飞),是伊克萨恩腾国的王子,他是一位屠龙勇士,并且用龙血洗浴,刀枪不入。但是,血浴当时一片菩提树叶遮住他的肩胛骨,所以这是他唯一会受到伤害的地方。

不由联想到阿喀琉斯之踵。

齐格弗里德凭勇气获得了尼伯龙根宝藏、利剑和隐身盔,为了能娶勃艮第国王坤特的妹妹克里姆希尔德为妻,他甘愿为坤特效力。他为坤特向力大无比的冰岛女王布吕希尔德求婚。在考验求婚者的比赛中,齐格弗里德穿上隐身衣帮助坤特获胜,使之成功娶到布吕希尔德。在新婚之夜,坤特无法降服布吕希尔德成功行房,齐格弗里德又穿上隐身衣帮助坤特。他还拿走了新娘的戒指和腰带,送给克里姆希尔德。因为两次欺骗布吕希尔德有功,齐格弗里德如愿娶克里姆希尔德为妻。

在坤特邀请他们夫妇俩来做客时,两个女人因落座顺序发生争执。克里姆希尔德气愤下忍不住泄密,说自己的丈夫先于坤特征服了布吕希尔德,并且拿出其腰带为证。布吕希尔德顿感蒙受了奇耻大辱,坤特最勇猛的封臣哈根为了替主人报仇杀死了齐格弗里德。

克里姆希尔德借匈奴王之力为丈夫报仇。

克里姆希尔德继承了丈夫的宝藏,并且以此吸引许多外来勇士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她最终嫁给了匈奴国王艾策尔,借助于他的军队为齐格弗里德报仇。最后,克里姆希尔德在亲手杀死坤特与哈根后被武士剁成肉泥。

《尼伯龙根之歌》的部分延伸作品

1.《尼伯龙根之歌》与瓦格纳

瓦格纳为改编《尼伯龙根的指环》耗时26年,于1874年终于创作完成,可谓是费尽毕生心血。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歌剧中设定:如想使神界免除灾祸,必须从法福纳手里拿回带了诅咒的指环,并以纯正无私的好意奉还给莱茵仙女。而众神中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事,因为他们的动机都含有自私的成分。后面的情节就是主人公兄妹二人为克服“自私”而经历的种种磨难。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这就有点打脸文章开篇所讲的“德意志精神瑰宝”了(手动滑稽)。

对了,瓦格纳还真正展现了作为《尼伯龙根之歌》狂热迷弟的自我修养——他的儿子叫齐格弗里德·瓦格纳。

2.《尼伯龙根之歌》与弗里茨·朗

弗里茨·朗,表现主义大师,1924年,他拍摄了电影《尼伯龙根之歌》。1925年8月,《尼伯龙根之歌》在美国纽约首映,弗里茨在出访途中目睹纽约之夜的繁华,灵感不断,回国后即开始筹备震撼世界的杰作——《大都会》。(《大都会》90周年:它影响了银翼杀手、星战、终结者......)

弗里茨的《大都会》是科幻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影《尼伯龙根之歌》的巨大成功,弗里茨才有可能为《大都会》募集到如此巨大的投资。

关于弗里茨和《尼伯龙根之歌》还有一些有趣的事:电影《尼伯龙根之歌》主要由弗里茨的新婚妻子编剧完成,因为她曾出演瓦格纳的歌剧。而扮演匈奴王的男演员罗格是弗里茨妻子的前夫。

《尼伯龙根之歌》片尾有一场火烧宫殿的大戏,弗里茨以一贯的不计成本追求实景,改造了柏林西区一家废弃的工厂。16架摄影机同时记录这个大场面,还有一堆媒体现场吃瓜。拍摄当日,皓月当空,弗里茨站在摄影机旁手持长弓,对着大殿射出一支只涂有镁粉的箭。箭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落在宫殿的屋顶一角,火焰瞬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烧遍整个大殿。十分钟后,弗里茨喊了一声“卡”,表示这个镜头完美拍成,现场围观群众都看傻了。

弗里茨用10个工作人员躲在巨型模型里操控火龙。

据说希特勒与戈培尔看完电影后感动得直落泪,还曾大力推荐本片。

3.《尼伯龙根之歌》与《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2004)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关于《尼伯龙根之歌》的电影作品。

本片的史诗感还是挺浓的。

需要说明的是,此片的豆瓣简介错漏百出——这部电影其实改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甚至连名字都没改。而电影三个小时的片长,完全撑不起瓦格纳15个钟头的神级歌剧,只能沦为一部中规中矩的平庸之作。不过对于原作的史诗感与歌剧中的悲剧色彩,电影表现得倒是十分够味。如果对此感兴趣,这片可供大家平时消遣。

现在,大家可以义正言辞地告诉当年一起刷副本的基友——“尼伯龙根”并非龙的生殖器。

《尼伯龙根之歌》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史诗,也不在于其影响了很多作品,而在于,这本书是整个北欧神话的起源之一。

什么是北欧神话?

一般认为,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其形成时间晚于世界上其他几大神话体系。如今,借助各类艺术作品,北欧神话的影响力正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中土系列、魔兽系列、《雷神》系列等等无不与之有关;生命之树、雷神之锤、女武神、瓦尔哈拉神殿、诸神黄昏等等,这些源于北欧神话的名词更是妇孺皆知。可以说,一半以上的现代奇幻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北欧神话的影响。

索尔:我这一锤下去你可能会上天。

与我们今天所普遍认为的北欧神话是一种神话体系不同,历史中的北欧神话其实更像是宗教。它是需要被信仰的,而非仅仅是作为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

如《维京传奇》中海盗们,在战斗时正是用战死后魂归瓦尔哈拉神殿来激励自己,从而残忍掠夺基督教国家的教堂。

维京长船没风回不去怎么破?附近也没什么人那我们互相砍杀用鲜血取悦神灵吧!

这也使得基督教国家把信奉北欧神话的民族视为异教徒,记载北欧神话的文本也被集中焚毁。文本的灭失直接导致了北欧神话体系的碎片化。截止到今天,只发现了两个早期的保存较完整的记载着北欧神话的文本——那便是《埃达》与《尼伯龙根之歌》。

正片还是彩蛋?《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的关系之争

《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尼伯龙根”就是北欧神话中“冥国”的含义;《尼伯龙根之歌》的主人公齐格弗里德在北欧神话早期的歌谣作品《沃尔松格传》也有出现,且都杀死了巨龙;北欧神话里的女武神与《尼伯龙根之歌》中都叫“布吕希尔德”;侏儒在《埃达》《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吟游诗人的歌谣中都出现过;而本书的主题也与北欧神话一样:复仇与毁灭。

诸神黄昏:神灵们必然毁灭的设定完全是世界神话传说中的泥石流。

其实北欧神话与华夏神话一样,主要内容都是通过口头传播,部分内容散见于各种文本,与体系严密的希腊神话相比显得十分粗糙零碎。而目前北欧神话最无可争议的起源是《埃达》,虽然它缺乏叙事且十分零散,但却最为完整地记载了整个北欧神话体系。《埃达》最早的版本成书于9-13世纪,在冰岛被发现。

而《尼伯龙根之歌》也于同时期创作完成,时间上一致。

许多北欧神话爱好者都认为,《尼伯龙根之歌》并非北欧神话的起源之一,而是北欧神话的衍生品。他们的观点无非是认为它并没有开创或整理整个北欧神话体系,只是在内容中隐含了北欧神话的世界观、人物与其他细节设定,它们之间就像是《精灵宝钻》与《霍比特人》,又或者像是一部电影中隐藏了许多属于另一部电影的彩蛋,比如《银翼杀手2049》之于《银翼杀手》。

不是针对谁,能把《精灵宝钻》拍成电影的人还没出生呢(《魔戒》都薅成葛优了,为什么没人拍《精灵宝钻》)。

以上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维斯特洛世界”来进行类比:假设在某个时候,关于维斯特洛的故事引发文化统治者厌恶从而遭到大量焚毁,一千年后,《维斯特洛世界书》已经遗失,作者也因时间的冲洗而模糊难辨,但由于它的影响力极广,所以其内容被一些真正热爱它的人们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保留下来,形成了先民、安达尔人、森林之子为主体的神话传说,由旧神、七神、淹神、光神王、千面神组成了多神体系。

权游中的心树,上面的人脸据说是古代的森林之子在先民渡过狭海而来之前刻上去的,是旧神的象征。

这时,有两本书被发现保留了下来:一本较详细成体系地记载了维斯特洛世界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背景以及这个世界各个势力的关系,但它的具体的叙事部分已经遗失,只剩如《卡斯特梅的雨季》等诗歌来承载以上信息,它叫《冰与火之歌》。

老马丁之微笑——别一天到晚催催催,死几个主角没事,我死了看你怎么办!

而另一本,则更多着眼于几位赫赫有名的骑士之间的私人恩怨与光辉事迹,侧面叙述了百年内几个国家间的兴盛衰替,从书中只言片语里我们得以窥见维斯特洛世界的神话传说、历史背景与风土人情,这本书叫《七王国的骑士》。

那么,如果我们是一千年后的“维斯特洛神话”的爱好者,我们该如何判断“维斯特洛神话”的起源?

我们会发现,《冰与火之歌》当然算是起源,但《七王国的骑士》事实上形成了与《冰与火之歌》的平行对照文本,也理所应当获得与《冰火》相同的地位,它的意义显然也并非简单的衍生作品。《尼伯龙根之歌》亦当如此。

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北欧神话诞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人——如维京人才是北欧神话中英雄的后裔。而《尼伯龙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史诗,在地理上不具有作为北欧神话起源的条件。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风景真的是美如画。

对于这种观点,只能说地理学得不错,但历史没怎么读过。

现在广泛分布于中欧的日耳曼人其实诞生于德意志东北低地,他们信仰北欧神话诸神,不知恐惧、勇猛彪悍、视死如归,靠掠夺与征服发展壮大。公元400 年,他们已发展至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与罗马帝国相邻。到第五世纪中叶,日耳曼民族遇到了对手,从东西和北面受到匈人的压迫,被迫民族大迁徙。这就是日耳曼人所谓的“英雄时代”,北欧传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这时代的英雄。《尼伯龙根之歌》所描绘的正是这一时期。

逃亡时期被称为“英雄时代”,看来历史都是一样的味道。

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东至俄罗斯,西达法国海岸、布列登岛,南至西班牙、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北非,都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甚至远至格陵兰和部份美洲大陆都留有他们的足迹。至此,以北欧神话体系作为宗教日耳曼人,将他们民族的血脉与信仰带到了整个欧洲,北欧神话早已不囿于北欧。

所以,日耳曼人创作的《尼伯龙根之歌》具有北欧神话的正宗血统。

可惜的是,在征服过后,北欧诸神完全被日耳曼民族遗忘,主要的原因是被罗马帝国的文化同化,掌握知识的基督教教士将记载北欧神话典籍焚毁一空,北欧神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断层。

正因为这种人为断层,使得保存下来的正宗血统,在千百年后获得了起源的地位。

如同华夏神话中的《山海经》,作为神话体系中现存文本中最早的,即便这本书不是华夏神话的创造者,也已经获得了华夏神话起源之一的地位。

《尼伯龙根之歌》不论从自身的内容、创作的时间上,还是从人们主观上的认同与作品客观上的传播范围来讲,它都称得上北欧神话的起源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放心给《尼伯龙根之歌》发一瓶金水——它的起源地位能够坐实了。(授权转载)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