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有了新的发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学生因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教师要认清音乐课程的性质,抓住音乐教学的特点。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的角色。这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传统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与特点

(一)传统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认知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轻视音乐情感的培养。这体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听从教师的话。当老师教授音乐知识时,学生要记老师教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按照的老师要求做,那么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教学课堂过程中,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主要体现为,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是音乐技能的教导者。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音乐技能的传授。很多教师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情感,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的培养。

(二)传统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音乐将教学活动。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意识中根深蒂固,很多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师角色认知。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师角色固定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按安排,听从老师的教学要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角色就是固定的,就是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主体。这种角色认知就会使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音乐教学内容,音乐课堂就会变成讲授音乐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地方。(2)教师角色是单向的指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师的意识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教师是给学生魇谥识的,教师有权向学生命令和要求,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这种观念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单向的知识的传授关系,而不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非常脆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利于师生之间交流感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会加剧师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是素质提升的推动者,是思想交流的陪伴者。知识虽然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更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由教学内容的支配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指出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忘记课堂知识时,教师也不要忙着去批评指责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导者,要主动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课堂知识。比如,学生不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音乐技巧,不明白各种乐器之间的区别。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技巧,同时也可以播放有关介绍乐器的音频或者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总之,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指责。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师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调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包括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师生两者之间,老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学生懂得的东西更少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实际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师生对话的平等性。学生自尊心非常强,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加深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话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不管对与错,都要适当的鼓励和指正。比如,在教授校园歌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校园的感受,探讨校园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播放校园示范歌曲让学生欣赏。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加,对校园的认识也会改变。

四、小结

新课改以来,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潮流。其中,教师角色的问题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强调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师生角色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平等的交流者。

参考文献

[1]孙红成. 面向多数 强调基础[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2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件 网络

多媒体技术是新课标下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有力助手,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了解,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普遍使用,而且使用率很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关键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其他教学手段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丰富课堂内容、为课堂增光添彩,展示其特有的功能优势为教学服务,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下是笔者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音乐软件,精做课件素材。

课件是老师上课时用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媒体,一个实用、精美、符合新课标教学内容要求一个完美的多媒体课件,而好的素材是成功的关键。音乐教学课件的素材大致分为音频、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这些素材一般来源于教师参考书附带的光盘、网络上的资源,以及从同行处收集或音像店、书店购买的资料,当这些途径都不能收集到所需的素材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字“做”。

所谓“做”,就是教师运用软件自己动手做素材。笔者制作最多的素材是音乐和视频,比如我们要欣赏一首有好几个乐段组成的乐曲,需要分段欣赏时,必须要前期通过对音乐的剪切才能使各个乐段分离,笔者常用的音乐编辑软件就是Cool Edit Pro和Adobe Pro,这两种软件在剪切和拼接音频的功能上使用起来很方便,而前者(Cool Edit Pro)软件还可以降调、录音等功能,后者(Adobe Pro)软件还可以剪切视频、分离视频中的音乐和画面。笔者平常制作视频更喜欢Corel 12(绘声绘色)软件,如上十四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介绍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笔者在网上寻找了很多有关的视频资料,图片、文字、音乐,但资料多、散,如果将每个资料看完,两个小时都不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准确的了解十二木卡姆,笔者运用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前期录音,再运用Corel 12(绘声绘色)软件将剪切好的视频和收集的图片、音乐,录好的话音以及文字资料制作成两分钟不到的视频,学生能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十二木卡姆,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二、发挥PPT特点,制作优质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某种教学策略、表现特定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软件很多,如Flish、、等软件。目前,在教师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的是,简称PPT。在音乐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制作PPT课件,如一般的文字处理、图片插入和剪切、视频插入、音频插入、简单的动画等都难不倒音乐老师,但是PPT这款软件还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如果能应用好这些独特的功能,将会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如下:

1、插入对象控制音乐,追求完美课堂

都说音乐是美的享受,音乐的音量、音乐的音质、播放音乐的音响设备都能对音乐的美产生重要影响。音响设备是硬件,可以一次性解决的,音乐的音质也可以提前准备好,但是音乐的音量是需要在课堂中随时调整的。因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其音乐本身的音量有着不同的效果和差别,所以,播放出来的不同的音乐需要随时做调整。笔者平时在听课中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老师在PPT课件中使用插入声音这样的方法播放音乐,如图:,这种方法不能随时在幻灯片放映的状态下控制音乐的音量,时高时低的音量,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平时喜欢使用插入对象中的 media ,PPT幻灯片上显示,如图:“ ”界面,在属性里面设置音乐,这个界面的控件随时可以对音量进行调整,为了防止音量高的令人震惊,在播放音乐之前可以先在音量调节滑上将音乐的音量调到较低的状态,音乐响起以后,再根据现场的音量高低调整到最适合的状态,这样,会使整节课都处于美好的音乐感觉之中,以保证课堂音乐的美感。

2、利用色块表现音乐,突破难点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较抽象的思维艺术。有时候凭借聆听和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音乐,如果利用更形象的方法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难以解决或者不好解决的问题,比语言的分析和讲解会来的更直接,更具体。比如:第十五册第四单元歌曲《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小调的交替变化,平常我们一般都是告诉学生结尾音是“6”的大多是小调,小调音乐要暗淡一些,结尾音是“1”的大多是大调,大调的色彩要明亮一些。可是这种干巴巴的讲解是老师以灌输的形式把知识交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音乐的一种体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采用了色块的方法。比如我在幻灯片上显示两块不同颜色的色块,一块是粉红色的,一块是大红色,请学生分别聆听《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中出现的两段音乐,你觉得哪段音乐用大红色表示,哪段用粉红色表示?为什么?学生听后,都说第一段用粉红色,第二段用大红色,因为第一段比较柔和,亲切,用粉红,第二段给人一种热情、饱满的感觉,用大红色。我追问:“这两种颜色哪种更明亮”?学生说:“大红色”。于是我马上接着说:”在音乐中,这种色彩明亮、音乐饱满的一般都是大调式,反之就是小调式。。“再请同学们观察,大调式和小调式的结尾音分别是什么音符?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大调式和小调式的区别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还可以大胆的在其他的方面使用,比如可以利用色块来区别音色,人声的音色,乐器的音色;也可以用色块区分音区和不同的声部等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学习音乐,以此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巧用点、线描绘旋律,辅助理解音乐

音乐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和节奏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旋律的节奏、速度、音符的高低和走向决定着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情绪、情感、风格等特点,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直接的方法理解这些特点呢?笔者平时常用画旋律线的方法描绘抒情优美的音乐,用点状的方法描绘轻快、活泼的音乐,并设置自定义动画以动态的形式出现,随音乐旋律同步在幻灯片上显示,通过点或线的高低,形象的展示出旋律的起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八年级第十五册第五单元《春江花月夜》第三段花影层叠,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段音乐在同样节奏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由模进的方法创作,笔者运用了点状加线条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进行。(谱子如下)

师:请聆听音乐,寻找这段音乐特殊节奏型。

生:

师:在这种节奏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旋律有何特点?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画旋律线。(这时幻灯片上在播放音乐的同事出现了点状的旋律,最后再用线条将点状连接起来)

生:以两小节为单位,旋律你高我也高,你低我也低。

我马上接着总结:这种创作手法叫自由模进。用这种自由模进的方法来表现水中花影在风的吹拂下,变的纷繁层叠。

通过这种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直观形象的理解了音乐旋律的进行。

PPT这款软件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如自定义动画、绘图等都能很好的辅助音乐课教学。

三、利用音乐网络,培养自主学习

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音乐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紧密结合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电脑网络为音乐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犹如一个存放了大量信息的图书馆,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古典、浪漫、古代、现代、世界、民族的,音乐资源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不仅有音频,还有视频,为音乐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与平台,而且也为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能够更好地为音乐学习服务。

笔者执教初三第十七册第四单元《经典交响》这一单元,备课时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我思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应该以怎样的方法将这些经典音乐完美的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听呢?都说音乐是听觉艺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反复的听,不一定会有吸引力。我在网络上打算寻找一些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思路作为参考,突然想到,我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并研究音乐和音乐教学,为什么学生们就不可以呢?于是我马上联系计算机老师借用机房进行上课。在备课的时候,我找了好多个音乐网站,准备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先将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在学习过程中四人相互合作,先在老师提供的音乐网站上学习,如果时间充足,学生可以自己再找其他网站继续学习,学习内容和问题列在黑板上:

(一)学习内容

1、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和第九合唱交响曲,能哼唱这两首音乐的主题旋律。(给学生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2、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大概三分钟)

3、了解《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4、学习并聆听贝多芬的其他的一些著名代表作(大概五分钟)

(二)提问:

问题一:你最喜欢《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哪个乐段或哪个乐句?为什么?请你将这句音乐哼唱出来。

问题二:听了《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合唱交响曲,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三:请你简单的介绍曲作者的生平。

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创作这两部作品。

问题五:请说说你最喜欢贝多芬的哪部作品,为什么?

学生通过网络中的音乐、视频、文字、图片等信息的了解,组内交流,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学习音乐的方法,更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方便。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组内讨论和问题回答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碰出火花,在回答问题时组与组之间的学习成果的交换,也是知识和知识的叠加,老师只是学生的引路者,学生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主人公地位,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功能,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让音乐课堂教学魅力四射,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彭浩 李根 刘姗姗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策略 2008

第3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一、以环境创设情景

环境对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环境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环境的创设,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1、精心布置音乐教室。在教室的墙上挂上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画像,贴上赏心悦目的音乐图片,把自己收藏的乐器二胡、吉他、葫芦丝等也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音乐的热爱。另外,根据上课的需要,改变教室椅子的位置,一般新授课采用五线谱形,表演时采用倒“U”形,合作学习时采用“O”形。让学生对环境既熟悉又有新鲜感,使音乐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表演的舞台。

2、留心创设音乐氛围。学校有校园电视网和广播台,我便适时让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聆听音乐家的故事。前不久,让学生在网上观看了卡通片《梁祝》,虽然情节并不太吸引学生,但影片中优美感人的音乐让学生久久难忘。课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影片中的音乐太美了,能不能再让我们听一听呀!”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节《梁祝》音乐欣赏课,感人的故事,难忘的旋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组织小播音员建立了“校园点歌台”,学生们为自己的朋友、老师点歌,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送出自己的祝福,真是“歌为心声,乐在其中。”每周四的“点歌台”已成了学生期待的节目。

二、以形象启迪情景

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教师对音乐爱之如疾,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对音乐若即若离,对音乐教育事业冷漠处之,他的学生就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

1.把自己的美带给学生。我经常上网查询和上课相关的资料,把好的资源引进课堂。例如在学习歌曲《红蜻蜓》时,我让学生观看flas《晚霞中的红蜻蜓》,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下课铃响了,学生仍然沉浸在音乐中,不愿离去……音乐是美的,音乐教师也要讲究美,美的语言、美的教态、美的仪表,都是学生模仿、学校的榜样。学生会因为喜欢音乐教师而更喜欢学音乐。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给课堂带来生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例如在学歌曲《小孔雀,告诉你》时,我用葫芦丝吹奏了一首具有浓烈傣族风味的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以看出他们眼神中流露出喜悦,还有崇拜,继而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更加投入。

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执著追求音乐教学的新境界,音乐课才会吸引学生,才会生机勃勃。

三、以故事引入情境

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或超越课堂教学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十二生肖歌》一课时,我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绘声绘色地叙述,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画面,听赏歌曲,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特点进行歌表演,把学生从无形的学习中带到了有声有色的学习当中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以活动展示情境

“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在教唱《郊游》时,带领学生们在树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学生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和生活的美好。

五、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板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大鹿》一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或者事先准备好一幅森林图,图中有被狼追赶的小兔,还有童话中的面包房,房中站着大鹿向外张望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画面,体会兔子当时被狼追的害怕着急的心情。学生能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并会很好地表现出歌曲处理中的情绪。总之,板画是创设音乐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黑板,完美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展示情境,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六、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在音乐书上,而就是学生自己。这样,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笼罩上了情感色彩。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如带领学生欣赏《快乐的小熊猫》一课,戴上小鸟、小熊猫等小动物头饰,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们一个个高兴不已,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成了热情的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七、以多媒体课件进入情境

音乐欣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对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如教唱《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情境。再以幻灯展示出一张空白片,学生判断出是雨声后,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画出雨丝,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用幻灯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意。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第4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音乐的课程讲授与实践教学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过程,对学过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实践内容与形式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使学生将学到的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课程实践是完善课程教学的很重要的部分。

1教改和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科研,促进了老师们积极从事对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撰写相关教改论文150多篇,申报市课题5项、校级课题10项。科研促教改,教改出成果,相关课题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涪陵区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同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中,从2004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就有30篇。

2激发创作热情

通过自己收集原始素材,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在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想象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勤于实践的创作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以致用,用然后知不足的求是作风。以原始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花灯》、《一把菜籽黑油油》、《闹五更》、《闹红灯》、《雪花飘》等,歌曲《苗歌》《美丽的黔江我的家》、《下四川》、《歌声阵阵像飞泉》等,古筝曲《木叶情歌》、《古老的希望城》等,管弦乐《花灯》等,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效果,师生的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3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1)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校,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授课水平。(2)培养表演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3)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指以训练学生的组织各种活动能力为主的文化馆等企事业单位。

保证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场地、有舞台,同时定期检验教学实践效果: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每年举办“红五月合唱节”;每学期一轮年级音乐会;每年一次“三下乡”暑期艺术实践活动。

第5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区域音乐文化 保护与传承

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中产生的所有音乐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演唱(奏)风格等;而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与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音乐的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流变、传播等。它意在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语境中进行考量,使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我国疆域广袤、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做出阐释,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民族文化的基础领地,而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是传播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使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和传承遭受极大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含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及综合性乐种等)的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个性。如此,便成就了其涵括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存在着向西方探求所谓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倾向,忽视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同时,对西方理念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误解,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势必影响到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小学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建立民族音乐认同感的基础领地。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导入,让区域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呈现,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无疑可以使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和延续。这是日渐淡化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推进过程,也是对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逐步认知过程,更是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

因而,区域音乐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首先,学校应该明确义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方面的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理念提升至重建民族文化的高度,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客观、冷静,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通过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方能跨越障碍、冲破壁垒,让区域音乐文化借力于中小学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改进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模式,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既定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师层面――开拓教学视野、提升职业素养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样态、审美旨趣、情感寄托等,它以自身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对于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所散发的璀璨光芒,感受和领略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独特魅力,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感,在精神层面实现与民族音乐律动的内在对接。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身体力行地到民间采集音乐素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区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强化民族审美意识,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升,自觉探究和补充所缺失的那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可通过进修、培训、民间采风、参加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适时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唱的模式,而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历史流变、传播概况、演唱方法、风格特点等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相互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音乐素材,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教师也可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大课堂中,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艺人、观摩演出、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植根的土壤与环境中,切身感受乡音乡情,体悟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教材的编订与课程的实施――利用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蓝本和主要依据。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原则。据此,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或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色设置,都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编写和修订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体现民族精神、凸显区域特色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优秀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纳入到音乐教材的编订之中。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教育专家、音乐教师、文艺骨干开发课程、编订教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富含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义务教育明确介入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领地。近年来,苏教版音乐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在教材编订和课程设计中,积极纳入“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选择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昆曲、古琴艺术、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适合中小学生听赏、学唱、演奏的代表性唱段或曲目,编入教材,设计传习。

广大音乐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音乐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教习音乐表演技能的任务。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等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中小学生大多就读于本地,在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熟识度。学校可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某一极具区域特色的乐种融入课堂教学,并开发针对这一特色课程的系列教材。从文化普及、技艺传承两方面入手,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认知和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坚定保护和传承的决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平台定期举办区域音乐专题讲座、民族民间音乐展播等活动;通过艺术长廊、宣传展板设置音乐专栏,普及音乐知识、展示演出剧照及民族乐器照片等,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之中。其次,课外资源也是强大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视野,通过组建合唱团、民乐队等校园音乐团体,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发挥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而达到反哺社会,营造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局面。亦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社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演、传授技艺等形式,使中小学生直接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区域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蕴含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亦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它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俗传统,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融之于血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依赖于这种情感,华夏儿女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囿于这种情感,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尊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冷静求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虚心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艺术实践、校内外合作等多维互动方式,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订及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只有这样,区域音乐文化方能搭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舟而乘风破浪,得到切实的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刘欢,张雅静.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衡水基层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4(17).

[2] 刘瑞芝.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庞婉芳.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广西基层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探索,2012(5).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葫芦丝;小学音乐课堂;应用策略;实践意义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幼儿的艺术水平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法国的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要开始人类智慧的法宝主要有三把钥匙,其中数学是一把钥匙、语文是一把钥匙、音乐则是另一把钥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看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末期葫芦丝作为小学校园的课本教材,走进了小学的音乐课堂。同时由于葫芦丝本身细腻的音色及其轻柔的旋律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良好的吸引小学校园的学生们,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中把葫芦丝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以下内容中,本文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上葫芦丝教学的重要性,了解到其教学的主要意义,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优势

葫芦丝能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的体积本身并不大,同时其音色特别悦耳动听,因此比较受到小学校园的欢迎。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葫芦丝的音域比较适中,并且发音特别容易,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比较简单,吹奏的技巧也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每天上学携带也非常便捷,这其中主要的就是能够非常好的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小学音乐课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学生非常容易被简单欢快的音乐所吸引,所以也容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同时校园为了使学生良好的学习葫芦丝,学生下课的阶段,校园内也播放着葫芦丝音乐,这一点能够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这也是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葫芦丝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葫芦丝教学的重要过程

在小学校园中,学生的所有课程都属于启蒙教育,因此教师在这其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音乐教师,在学生启蒙阶段,首选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同时还需要在音乐教育中找到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把听和动相结合。葫芦丝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乐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兴趣。老师还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葫芦丝演奏出来的曲子速度,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性,同时老师如果采用葫芦丝演奏出不同种类的音乐,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葫芦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过程。

三、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活跃音乐课堂学习氛围

葫芦丝具有其独特的音色,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比较吵闹,舒缓的音乐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在音乐课堂上播放葫芦丝乐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长久下去,学生就能够学会欣赏音乐,甚至还能够随口哼唱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会对葫芦丝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想要加入音乐课堂中,由此可见,葫芦丝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改善学生二声部的合唱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新课改的出现,小学生音乐教材中,二声部的合唱曲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一点也丰富了小学生的艺术生活,同时能够保证小学生在基本的音乐技能的限制情况下,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在这一环境中,很多学生在二声部的合唱过程中都难以把握音乐的音准情况,这也导致小学音乐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在葫芦丝引入课堂之后,这一问题和情况就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能够分声部进行合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生合唱练习中使用葫芦丝伴奏,这些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准情况。

四、葫芦丝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注重音乐的实践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小学生阶段,是学生心理和思维都形成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还需要给与学生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得到非常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学习进度,带领学生定期开展观摩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到不同乐器体现出来的美感。葫芦丝的教学就具有这样的意义,现阶段在市场和公园中有很多人吹奏葫芦丝,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观察和聆听别人的演奏,然后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这也是葫芦丝带给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意义。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葫芦丝进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丰富了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乐器,学生们对于这个乐器还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非常注重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也愿意在课后进行跟加深入的研究,这样的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我国人民逐渐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之后,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育也越来越顺利的展开,同时本文通过对葫芦丝在音乐课堂中应用优势的了解,分析其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和应用策略,能够意识到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同时由于葫芦丝的自身特点,以及其初次涉及小学课堂所具有的新鲜感,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生艺术能力的进步,为我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莫莉.器乐进课堂,人人会乐器――“小学音乐乐器进课堂的相关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音乐时空,2013.10:182-183

第7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意境教学 融入 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意境是指课堂教学时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我们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得好,不一定学得好。要想学得好的前提是教得好。教得好就必须从教师说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学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那么,如何把意境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用教材文本来挖掘音乐意境

音乐教材中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用它来引导学生从视觉入手,展开想象,理解音乐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插图是直观的,有时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苗家儿童庆丰收》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看这几个苗家小朋友正在吹起芦笙,打起铜鼓喜庆丰收呢!那同学们想不想加入这个欢庆的队伍呀?”接着我为学生创设了苗家儿童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场景。孩子们在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声中理解音乐意境,感受苗家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和热情、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教学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中开始,一切都变得轻松而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的方法展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意境,加深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二、用多媒体来展示音乐意境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创设诱人的情景,渲染气氛,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之中,去获得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游戏闯关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无形中掌握了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再如:《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三、用色彩营造意境

色彩的明暗变化会显示出一种动态的韵律,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他从听觉角度体会绘画的色彩。因此,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通过色彩变化来进行渗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给学生营造恰当的音乐意境,让学生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种玉米》一课时,我就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玉米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抢收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他们随之会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来演唱《种玉米》,并且脸上也会露出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四、用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意境

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低年级学生音乐课上,他们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因而,为歌曲编配动作,通过音乐形象创编故事,边唱边表演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遇到歌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时候,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学习感受音乐意境。

例如:学习《洗手绢》一课时,歌词是易于用动作来表现的。像“红太阳”,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斜上举来模仿太阳的样子;唱“妈妈洗衣我也来”这一句时,学生会用挽袖的动作来表示等;当把这一系列的动作贯穿起来做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编创的动作特别有感情,以情带声,歌曲也就会唱得特别投入,效果也特别好。这种把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再如在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形体动作, 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情景。

五、用歌唱艺术来表达音乐意境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而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人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的内容,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等,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个人对歌曲处理的见解,并且可以将不同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表现歌曲意境的规律和方法。

第8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论文摘要: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中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校本音乐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

我校2005年通过了省三星级学校评估,在创建中积极寻求办学发展的“突破口”,确立了“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策略和办学改革方案。近年来,实现以普通高中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特色,高中部每个年级开设了两个音乐专业班,有琴房10个,音乐多媒体教室2个,舞蹈房1个,并配有丝竹类、管弦类乐器,这些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极大地丰富了我校音乐课程的开发。我校音乐特色教育成果丰硕,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著名艺术高等院校录取。我校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高中部音乐教师编写了相关的音乐教程。

另外,通过高中音乐专业班的学生,来影响非专业音乐班对音乐的学习,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图片、获奖证书、演出实况,举行音乐会。在全校还可以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总之可以以音乐专业班为基点,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这些经验与经历,我认为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使教学更深动有效的开展。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有些家长酷爱音乐艺术,擅长演奏、演唱……有的学生家长还热心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便可在时机成熟时,约请家长来校献技献艺,此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1.民歌民谣

民间歌谣按历史时期划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歌谣,二是近代革命历史歌谣。传统歌谣,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是民间歌谣的主体。解放初期,还产生了大量以歌唱党和领袖、歌唱翻身幸福生活为内容的歌谣,如:溧阳来了陈司令,还有民歌《虞美人》等等。这些民歌歌谣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1)祈福消灾跳马灯,溧阳跳马灯约有四、五百年历史了。在数百年间乡村黑黑的场园上,火阵星冒看炭火在空中急速长旋,几十匹肚内点着蜡烛的竹马、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2)太平锣鼓

溧阳的太平锣鼓,在宁沪线上颇有名气。我校编排的舞蹈《天国勇士》代表常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先进县市群众文艺汇演获省二等奖。

学校适量安排这种地方特色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间娱乐活动和民歌民谣引进校园,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比赛,结合提高”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

总之校本课程之推行,在一片鼓励与强力诉求声中,许多教师也想快速地尝试自己设计课程的喜悦。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真正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 于雷; 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年12期

第9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民族特色化;音乐教育;区域性

注:本文为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56个少数民族蕴含着深深的民族文化,每一个民族都各自拥有本民族独特民俗民风以及民俗音乐、民俗舞蹈文化,每一片中国的土地上都具有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我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每一个自治区都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民风,如何做好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将各个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寻求一种新型的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究民族特色化教学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体现以及可行性。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区域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地方性民族特色的地方,大量壮族人民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八桂大地,其中亦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据了解广西全区聚居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分别分布在广西的各个县、市中,每一个民族都各自拥有本民族独特民俗民风以及民俗音乐、民俗舞蹈文化,例如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不仅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壮族舞蹈同样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壮族民族文化精神需要发扬。

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普遍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音乐教育者普遍运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教育,然而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一直是音乐教育中一种典型的教育模式。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中进行音乐理解、音乐认知以及音乐审美等活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注重专业化教育,强调音乐知识的传授,把音乐知识的内容传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教材内容重视思想性、艺术性,更多的把音乐知识按部就班的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从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认识,对音乐的分析,对音乐的理解。

笔者对一些中、小学的音乐课走访,以及自己毕业班学生的音乐教育实习情况中发现,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遵循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一节音乐课基本以教材的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主要为欣赏课居多,老师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老师教旋律,学生跟着唱,一遍一遍重复演唱,直到下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怎么丰富课堂,让学生对音乐课有浓厚的兴趣,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了解中国的音乐,了解世界的音乐,如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为音乐教育事业寻求一种较为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音乐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才能把民族化的音乐进一步的实现传承。

三、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必须的,把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当前音乐教育中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新的教学策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与民间音乐素材,合理地把各个区域性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中,能够积极响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髓的国家政策中。因此,将少数民族特有的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每个音乐教育者的课堂实践中,探索出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创新教学模式理念,是值得研究的。

1.发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发掘最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首当其冲先挖掘的素材应该是民歌。民歌是植根于各个民族最原始的音乐素材,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反映当地人们独特民俗音乐文化的歌曲,是一种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原型,也是各个民族音乐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不同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地区和区域,拥有相当丰富多彩的民歌种类,如广西三江的侗族大歌、广西壮族的嘹歌、广西汉族的彩调等等,以上几种都是具有不同音乐特点与创作风格的传统民歌音乐形式,其音乐集中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民族风土风俗风情,真真实实的记录了广西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俗生活的音乐文化。

(1)广西侗族大歌。广西民歌之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主要分布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地域性民族音乐形式。侗族大歌是一种清唱的无伴奏多声部复调式合唱民歌,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鼓楼大歌等。笔者2009年曾到当地进行采风活动,领略了侗族大歌的风采。古老的侗寨承载着侗家人民的欢声笑语,侗族大歌也别有一番独特的区域性音乐色彩。每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都举行“二月二”侗族大歌节,包括一系列当地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的传承活动。其中有侗族大歌演唱、百家宴、侗族特色民族风情游行、芦笙舞等民俗民风活动。

(2)广西壮族嘹歌。广西民歌之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其中以平果县为主。壮族嘹歌也是典型的地域性民间音乐,它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内容相对较为固定的歌谣集。壮族嘹歌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婚姻生活、壮族历史等内容,其反映了原生态少数民族民歌的语言特殊性、音乐区域性的独特魅力。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分布区域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嘹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也不同,形成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喝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壮族嘹歌除了音乐具有特性之外,在语言上也具有古壮语的独特性质。

(3)广西汉族彩调。广西民歌之一,属于戏曲剧种,主要分布在广西桂北地区,主要流传于桂林城乡地区。桂林彩调是一种十分贴近桂林人生活的一个音乐形式,彩调剧一般以生活、爱情、家庭等内容为主,表演采用广西方言桂柳话,亦是具有广特民族特色区域性的音乐类型之一。

由此可见,广西并不缺乏少数民族民族特色的民歌种类,并且拥有十分可观的民族特色化音乐素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进行民族特色化音乐教育,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利的措施。

2.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的实施

(1)本土民族音乐文化走进课堂,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如何让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的本土音乐是众多音乐教育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究竟是把少数民族本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进行授教,还是通过教育者把音乐进行提炼加工再进行知识的传授。首先,从观念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现在的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听流行音乐,听民族音乐相对较少,要让他们从思想上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必须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再课堂上对自己家乡的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是开展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的前提;其次,编写本土民族音乐教材,加入民族音乐教育内容,使教材规范化、系统化,把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音乐作为代表性作品进行调查研究,为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准备丰富的音乐资料:第三,本土民族音乐多为地域性方言歌曲,在当地民歌的学唱上并不存在语言障碍,让学生在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够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音乐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前提下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更加丰富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

(2)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爱民族,爱国家的思想,把民族音乐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心中,让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而言,目前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要实现民族特色化教育,就必须让民族音乐真真正正的走进课堂。民族特色化教育模式打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把本土民族音乐通过积极创新的教育手段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音乐传播、文化传承与发展,其特点就是必须重视民族特色教育与民族区域性。音乐教育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民族特色为主才能使民族特色化教育真正的体现在音乐教育中,从而有利于中华悠久的民族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

[2]《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载《学术论坛》2010/05.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