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大家 | 殷健灵:从未丢弃“心中的孩子”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润泽着孩子们的童年。《长大》是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的第一部长篇叙事文学作品,这部具有自传性的小说记录了一段女孩的成长史。殷健灵用温婉细腻的笔触刻画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执着守护成长中的美好与善良,真诚面对青春的迷茫与悸动。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帆》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曾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首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等。

殷健灵被媒体誉为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心灵知己”和“成长摆渡人”。近期,新黄河记者围绕儿童文学创作相关话题,对殷健灵进行了专访。

为孩子写作符合自己的心性

记者:《长大》是您的一本自传式长篇小说,您的文学天分、成长过程中的珍贵记忆,都在这个重要的文学讲述中。在您的创作生涯中,这本书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殷健灵:它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叙事作品,也是我自己长篇小说创作生涯的起点。它是稚嫩、本真的,却又是无比真诚坦白的。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作为作者,我和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袒露着自己,摸索着成长。那是一段怎样的成长呢?纯真的、敏感的、脆弱的、懵懂的、怯生生的,又是昂扬向上,时刻准备着起飞的。那时的写作酣畅淋漓,后来,我又写了很多文字,涉猎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和文体,但像当年创作过程中那种一任天真的酣畅淋漓,却是再也没有了。

一般写作者都会“悔其少作”,这些年里,这本长篇处女作一直被我雪藏着,可是,很多年后,当一再读到不知名的小读者类似的点评:“这本书对于我有近十年的震撼。”“我十四岁时第一次读它,读了整整一个夏天。它细腻,敏感,却不颓废,觉得是现代青少年教育读物中出类拔萃的。”……恍然意识到,即便是稚嫩的样子,它也一样凝结着无比真诚的生命体验和成长感受,如今正在长大的孩子同样能从中看到自己,并且了解到:原来,别人也是这样一路走来,无论遭遇什么,只要心中有希望的光照着,总有一天能抵达理想的彼岸,而成长中所有的体验,无论它带来的是风雨还是荆棘,都是生命的慷慨馈赠。

我曾经以为,这样的故事是独独属于我的,但实际上,她大概也属于所有的孩子——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谁不像小说中的“我”那样,一直在艰难地追索,努力地溯光飞翔呢?

记者: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人一定有一颗非常柔软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成长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殷健灵:写作不少年头后,确实发现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一般作家相比有某种特性,这些人往往从未丢弃“心中的孩子”,天性里有“面对复杂,心怀欢喜”的特质,更重要的,是有相对健全的人格,因为儿童文学作家负有对几乎一片空白的童稚读者打开认识世界和人生之门的启蒙责任。

我为孩子写作因于机缘和命运,刚开始发表作品时自己还是一个少女,慢慢有了一些写作经历后,发现这个文体符合自己的心性,于是一路这么走了过来。

记者:“纷纷扬扬的大雪像千万个精灵安静地落在窗台上,窗玻璃上结了一层冰花——那种有着六角形花瓣的晶莹的冰花。我搓着手,跺着脚,对着窗玻璃哈热气。我看见空中有一片褐色的树叶在飘,孤零零的,在白色的世界中显得空灵而神秘。”在《长大》中读到很多这种句子,缓缓流淌,唯美安静。是什么样的阅读经历或者其他原因,造就了您这样的文字风格?

殷健灵: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写作者在学习写作的过程里也在不断操练着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单纯是故事表达的载体,更承载着一个写作者的个性、阅历、经验、修养、感情和思想等。汪曾祺先生说过:“一个人的修养越高,他的语言传达的信息就会越多。”

你所提到的语言是我初学写作时的语言,这么多年过去,肯定会有不少变化和精进,但恐怕万变不离其宗,因为一个写作者的个性大概是不会改变的。

儿童文学本质上也是写“人”

记者:儿童的内心世界非常微妙。您是如何准确地感知到他们这些细腻的情感的?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您观察和认识世界,尤其是在与儿童接触方面,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殷健灵: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最初的写作便注重观照内心,文学的路子无论怎么变化,本质上其实是写人,写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灵魂。儿童,当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在我早期代表作《纸人》中有着充分体现,也是这本小说的创作和发表,以及多年来读者所给予的热切反应让我对自己的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地理故乡缺失的人,我的文学故乡是人的心灵,探索成长中的心灵——这样一种追求渗入了我的血脉,一以贯之到我后来的各种创作。

很多小读者会评价我“懂得”他们,理解他们,奥秘恐怕在于,我“心中的孩子”始终活着,并且我在内心对儿童抱有充分的平等和尊重,同时坚信,岁月和时代更迭,但人的基本情感是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所有的人,一定经历过本质上相似的心灵成长。

记者:您的作品收获了为数众多的读者,肯定也有各种各样的反馈或评论。来自孩子们的反馈也会对您的写作有启发吗?可否举例说明?

殷健灵:我注重孩子的反馈,他们是最挑剔、敏感、诚实的读者。虽然儿童读者囿于心智和阅历的限制,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但他们常常能做出超出成人预期的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用不同层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创作风格迥异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的作品里,题材从不受限,因为我从来都相信,没有孩子理解不了的主题,关键在于写作者用心和用头脑给理解力不同的孩子经营好笔下的故事。这对写作者是一种考验,但其乐无穷。

我欣慰于刚刚上学的一年级孩子对六卷本《甜心小米》系列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曾有孩子结伴找上门来求证作者是否真的和她们住在同一小区,且得出“因为她们爱看《甜心小米》才当上中队长”的可爱结论),更温暖于正在长大或者早已成年的读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从作品中受到过的陪伴和慰藉,“让他们曲折的青春更加美好”“因为读过,护佑了成长”;同样,也感动于成人读者阅读后的感同身受,“后悔在年少时没有读到”……这一切,对于一个写作者都是珍贵的鼓励。

读者其实也陪伴和鼓舞了我,我感激他们。

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征服成年人

记者:在您看来,儿童文学作品最应该给孩子们传达什么?是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达知识,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或者其他?

殷健灵:如前所述,儿童文学作家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儿童文学,不该因为前面冠以了“儿童”二字,就可以在艺术标准上降格以求,更不因读者的年龄之小,而潦草了成人作家需要在其中表达的人生要义。但和一般文学不同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虽然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学可以表达的主题,但儿童文学有着独特的审美原则,采用的是儿童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方式,即便是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邪恶,也要融会贯通,让读者不受创伤。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文学观念和不同的写法,但是,大道的东西不能丢。儿童文学同样是表现人性、探索人生的,甚至,儿童文学有着比之一般文学的优越之处——我们的读者面对的一切都可能是新鲜的,因此,儿童文学更加负有了发现人生、探索人生奥秘、叙写人情之美的责任。

优秀的儿童文学,一定是可以征服所有的成年人的。文学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每个人找到心灵家园,发现黑暗中的光明、狠恶中的柔软、绝望中的希望。人世难居,又不可迁离,文学则可以帮助我们直面生活复杂真相,又能心怀欢喜,与自我和解。儿童文学也是一样的。

记者:当下可谓是一个童书出版行业繁盛的年代,市面上有太多儿童图书类型。对于家长和儿童应该如何选择优质童书进行阅读,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殷健灵:教孩子阅读,给孩子未来。我一直强调,“阅读是一所没有边界的学校”,也是最便宜的课外教育手段。广泛和深入的阅读,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不仅拓宽视野,更可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世界,寻找人生困惑的答案,塑造完整人格。阅读习惯越早培养越好。我很喜欢在新西兰书店里看到的一段宣传语“”(最好的软件是你的膝盖),在幼小的时候,把孩子抱在膝盖上亲子阅读,不仅是培养亲子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方式。阅读习惯培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趣味,“取法乎上”以及“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是必要的,一个缺少基本审美标准的孩子,长大了也无法欣赏高雅之美。

如今各种书单满天飞,与其相信书单,不如尊重孩子的个性。为人父母,首先自己得是一个阅读者,不要做思想守旧的“惊弓之鸟”,没有什么书会“毁”掉一个孩子,而孩子自己却往往会在广博阅读中明辨方向,获得精神成长。

记者:徐敏 漫绘:孙婷婷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