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又来了,曝光出的那些食品让人瞠目结舌。看着熟悉的食物居然存在那么多安全隐患,我只能感叹这一生真是命途多舛啊!”近日,一位网友的这番感慨引发广泛共鸣。
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面对接二连三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不仅关乎健康,更关乎信任。
近几年315曝光事件回顾,消费者权益难免受损
315晚会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曝光的问题产品都教训深刻。回顾历年重要曝光事件,不难发现存在的监管漏洞与不规范操作层出不穷,消费者权益时常遭受侵害。
2019年,央视曝光多家企业生产的辣条检出过量食用香精,部分生产车间环境极其恶劣。这直接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更触目惊心的是相关企业生产许可资质不全,却仍大规模生产流通。
2021年,河北养羊场私自向羊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还骗取检测资质,冒充检测机构出具假报告。这严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更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患。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中,工人不穿鞋、抽烟作业的卫生条件令人难以置信。2023年,个别商家以次充好,出售假冒泰国香米,损害消费者利益。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问题更令人堪忧。淀粉肠中居然不含淀粉,以劣质鸡肉和骨泥充数;梅菜扣肉使用劣质猪肉制作;多家餐饮企业频繁更改食品有效期标签并继续使用过期食材......种种隐患无不让人心寒。
这些曝光的安全事件无一不踩线消费者权益,以次充好、信息造假层出不穷,监管漏洞难以避免。
监管部门应对问题企业处罚力度还需加强,执法监管过程更需要突破重重困境,真正做到“铁面无私”、严惩不贷。这才能让消费者权益不再蒙受侵害,享有公平、公正、安全的消费环境。
问题企业何以屡教不改,牟利不顾消费者权益
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责无旁贷的必然是生产企业。细究之下,牟利成了这些企业的共性,而这往往建立在无视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之上。
部分问题企业错误地认为,只要产品可销售,向食材中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减少成本、伪造生产日期以延长商品周转,都是可以接受的商业手段。虽然这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但企业内部利益驱动下,监管漏洞为他们提供可乘之机。
比如明知添加瘦肉精违法,个别养殖场还设置自己的假“检测机构”,以应付监管检查。还有企业修改食品包装与标签规避监管,甚至指使工人在督导到场时按规程操作,督导离开后再恢复违规加工。
这些见不得光的手段,都源于企业的利益导向,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处于商业竞争的企业急于降低成本、延长产品流通周期,以获得更高利润。
监管漏洞为他们提供了可乘之机,驱使他们不惜以害人利己。这种背离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手段,必须斥责并杜绝。
监管规则不完善,执法难免存在困境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监管规则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现行《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实施,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运用,监管中存在的漏洞与不配套之处已越来越明显。执法监管面临诸多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对食品生产的原料来源追溯比较困难,不法企业可以更换不同来源、品质不明的原料;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还需加强,部分制造环节难以被监管部门全程监控。
对企业记录、账簿的审查存在困难,不法企业可以轻易伪造账目等资料。种种难题都为监管部门的执法带来极大困境。
完善监管规则迫在眉睫。相关监管部门可参考国外成熟经验,建立健全必要的配套措施与处罚机制。同时,监管执法也需要转变思路与作风,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源头管理和全链条监控。
只有正本清源治理食品安全隐患,才能让消费者避免维权风险,享有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改革
多年315晚会的努力排查曝光问题,积累了大量典型案例。这为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供了宝贵基础。现在,就应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改革。
针对原料来源难以追溯、生产环节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可建立食品安全产品溯源体系,实施标准化生产全程监控和质量安全双检验收。对企业伪造记录账目问题,可推广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全过程检验,并建立检测结果统一记录平台,杜绝造假空间。
对处罚力度弱化问题,可完善惩戒机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制定企业“黑名单”,一旦列入则终身不得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仅举几例,监管制度改革可针对问题精准施策,既补齐制度短板,也重塑监管威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才能使监管更严,立足消费者权益最大化,重建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倡导责任消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前,监管规则仍需完善,执法监管也任重道远。作为消费者,我们需提高防范意识,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安全。
注重购买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品牌商家产品。关注商品的生产许可证、质检报告等信息,避免购买监管漏洞产品。识别商品真伪,谨防假冒伪劣商品侵权。注意保存交易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以备维权之需。
当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还应积极采取行动。可以先与商家沟通协商解决,也可以报案请求执法部门介入,或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维权。现今网络时代,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力量扩大曝光影响,促使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做到警惕防范与敢于维权,消费者才能在监管不足时自我保护,争取最大化权益。这也将倒逼监管部门与企业更注重消费者权益,使之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重建社会信任,共建公平正义消费环境
当前,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无疑动摇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基础。要重建这一信任,就必须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要让监管规则更完善,执法监管也更严格,让企业更负责任,让消费者更自主自强。
这是一项长期工程。监管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监管制度改革彰显政府担当;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敢于捍卫自身合法权利。只有监管部门、企业与消费者通力合作,才能让公平正义的消费环境重现社会。
“我这一生真是命途多舛”,这句似乎有些悲观与无奈的感慨,其实提醒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定能让消费者权益不再蒙受侵害,让每个人真正享有公平、正义、安全的消费环境。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