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从《虎虎虎》到《珍珠港》:二战电影的变化

从《虎虎虎》到《珍珠港》,这样一个标题看起来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准,这两部电影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很难相提并论。这里强行将它们并列起来,本意是以《虎虎虎》代表早期的二战电影,而以《珍珠港》代表新世纪出现的一批同样主题的电影,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展示这一类型影片自身的变化,并由此折射出战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初的一批以这场战争为主题的电影,不论是欧美国家以市场为取向的《虎虎虎》《最长的一天》,还是苏联体制下带有浓重政治任务色彩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与高层政治人物。在这些影片中,人们看到的是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等政治领袖如何纵横捭阖、克敌制胜,是朱可夫、艾森豪威尔、隆美尔等军事统帅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莫斯科城下、诺曼底滩头的硝烟滚滚和炮声震天。而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批二战电影,如《珍珠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等,则大多摒弃了之前关注高层的视角,转而将目光投注于战争中士兵与平民等小人物的遭遇,讲述一个个虽然稍显细小琐碎但也生动鲜活的故事,伟人、名将、大战则统统被降格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板,只是偶一提及。

与二战电影的这一变化颇为类似的,历史学领域中也存在着所谓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传统史学侧重于对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的研究,而新的史学思潮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与底层人物,历史学的视野因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选题也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此似乎可以看出,从高层到底层、从宏大到微观、由英雄而平民,正是当今时代变迁中一股势力雄厚、不容小觑的潮流,它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并塑造着未来文化的面貌。

对于二战电影发生这样变化的成因,也可以从内在理路与外缘因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所谓“内在理路”,即电影本身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这方面来说,早期的二战电影,对于战争中的大场面、大人物已经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展示和挖掘,将这一主题的价值榨取殆尽,后来人再也难以有所突破,因此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对战争时期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的揭示来出奇制胜。所谓“外缘因素”,即与电影相关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从这方面来说,随着二战的结束,战争与革命逐渐成为历史的过去式,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在这个时代里,英雄退隐、平民崛起,人们想要更多地享受日常生活的快乐,而不愿永久承担那些沉重的政治话题,即使对于那些放射出耀眼光芒的英雄人物,也更愿意看到他平常的一面,而不是那些伟大的功业。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