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 模式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例牟旭方,陈伟新,曾钰桓,司婧平 摘要:在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 的最为重要且紧迫的课题,而滨水区作为城市中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EOD (- )模式为核心理念,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的研究,总 结归纳在生态导向下进行城市建设的经验,进而从实施保障体系、生态提升、城市更新三个角度入手探讨 EOD模式下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的模式,并结合茅洲河流域的实践,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化城市更新策 略,为今后的城市滨水地区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EOD模式,城市滨水区,生态导向,城市更新 1 引言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城市建设中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普遍等 诸多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问题被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城市的生态化转 型迫在眉睫。要想实现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必须通过城市层面的开发建设、修复治理来逐步 落实,对于开发强度较大的特大城市及大城市来说,城市更新已经步入了常态化阶段,成为 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形式,因此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为核心带动城市更新显然是实现城 市生态化转型的最好途径。
在此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自然和文化最好的融合地, 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更新中区域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的重点地区。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对解决我国滨水地区发展,尤其是对于大城市中滨水区的城 市更新带来了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与此同时,针对河流污染等问题全面推行的河长制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当前我国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为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 底。因此,在当前的有利条件下,适时的引入EOD 模式,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建 设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的主导因素与首要任务,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 一,是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思路,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2 EOD模式阐释 2.1EOD模式的内涵EOD (-)模式是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 导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霍纳蔡夫斯基于1999 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的无序蔓延 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将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置于生态过程之前所 致,因此强调应将区域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与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相结合,提出 “生态优化” 的思想。
这一思想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并开始从“生态优化”所强调的单纯“保 护”向利用生态来引导区域开发的 “生态导向”思想方向发展。[1]EOD 模式的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生态建设在规划时序上的优先性和基础性。传统的城 市规划通常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及城市用地扩张,生态建设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子系统中的绿地 系统规划中,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而EOD 模式的要点在于将生态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脉, 将生态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打造良好生态基底的同时,提升自然资源的生态服 务功能,发挥生态价值,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导向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国内外学者围绕生态导向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生态基 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开敞空间、“反规划”等相关概念,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在蔡纳霍夫斯基“生态导向”思想的推动下,针对城市土地过度消耗、生态平衡遭到破 坏等问题,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计划,以期在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2] 上保护生态环境、繁荣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绿色 基础设施规划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在土地开发之前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框架,以保障城市的 自然生态空间,实现城市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与绿色基础设 施相类似的概念还有生态基础设施、绿色通道、开敞空间等。受“生态导向”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也针对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符合中 国发展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如俞孔坚等人在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反规划” 的思想,通过优先建立保障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维持大地景观的生 态完整性和地域特色,为居民提供持续高效的生态服务,并引导和限制城市的总体发展格局, 促进城市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3] 2.3EOD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实践在生态导向理论的指导下,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 设,如新加坡、美国的波特兰都市区、巴西的库里蒂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新城、中 国天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其中新加坡作为“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对生态导向下进行城市规 划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生 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直贯穿于各个层面的规划中。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蓝 色和绿色系统规划”专题提出建设公园连接道系统,至今已形成由长达300 公里的绿色公园 连接道串联起来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市镇公园——邻里公园—— 私人开敞空间”六级绿地系统,绿化覆盖率由建国初的36%增长到了现在的50%,为居民[4] 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也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绿地系统规划的 同时,TOD 导向下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公共交通主导下的交通系统、创新知识型的 产业体系、严格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等方面均体现了绿色生态的思想。图 1 新加坡1971版概念规划图 2 新加坡总体规划2050图 3 新加坡2001版概念规划图 4 新加坡公园联道网络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进行生态城市开发的典范,采用了生态主导的规划 方法,首先从自然环境良好、人工环境协调、生活模式健康、经济蓬勃高效四个方面提出了 22 项控制性指标和4 项引导性指标。在具体规划中,首先对规划用地范围进行了基于生态 因子的适宜性评价,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边界,形成了以中心水域为核心的放射型网络式生态 格局。同时生态城采用了公交系统引导的组团式布局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采 用“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建立了“细胞 —邻里—社区”三级居住体系,减少了居民的日常出行距离;产业方面则设置了产业准入门[5] 槛,并建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及环保类研发财政投入制度等。 这一系列措施都体现了中新天 津生态城规划中生态的导向性,促进了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图 5 生态新城建设模式图 6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及生态格局通过对国内外的建设实践案例可以看出,EOD 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多应用于新城的规划 与建设中,对于城市建成区城市更新的涉及较少。本文将从城市滨水区更新的视角出发,探 索如何在EOD 模式的引领下利用滨水区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城市更新,推动老旧城区的绿 色转型。 3 EOD模式与滨水地区城市更新“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异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富有挑战性的一个区域, 它是人们逃离拥挤而压力巨大的城市生活的去处,也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提供了呼吸新鲜 空气的机会。”查尔斯 ·摩尔很好地阐释了城市滨水区对城市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的重要意[6] 义。 很显然,城市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与普通城市空间的更新是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的,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同等重视生态功能。因此,探索一种以生态为导向的滨水地区 城市更新模式,对于提升滨水地区以生态、社会、经济为代表的整体价值对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1河长制为EOD模式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湖水系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持生态[7] 平衡,支撑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河长制”是近年来我国针对复杂的水问题而提出的 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2016年年底,我国正式印发了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河湖管理保[8] 护机制,为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河长制的实施, 将河流治理的方式由过去的突击式治水变为了制度化治水,河流治理自此实现了常态化。自 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国河湖的水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功能区内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 改善,未来随着各种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修复与提升。 因此,对于EOD 模式来说,河长制的实施为城市整体生态基底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图 7 河长制的主要任务及理论基础框架(图片来源: 《河长制理论基础及支撑体系研究》) 3.2EOD模式应用于滨水区城市更新的必要性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通常涉及河道整治、生态环境治理、空间品质提升及城市再开发等 内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地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河流的生态修复治理与城市建设二者 之间的割裂。以深圳西部茅洲河流域为例,过去的河流治理多以工程为导向,集中在水体净 化、防洪排污等方面,但通过实施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水体环境相较改造前有一定改观,但效 果并未达到期望。
从城市整体来看,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茅洲河被大 量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缺乏的老旧工业区包围,河流改造过程中工业区产生的废水废物仍在 排放,这必然导致仅以工程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滨水地区的环境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流域水环境的全面治理涉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方面,仅依托工程手段,[9] 缺乏全流域统筹及沿线地区的综合整治,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实现我国滨水地区的 生态化转型,提升滨水地区的整体价值,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思路,从城市整体层面入手, 引入EOD 模式,将滨水地区的生态治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 建设作为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的主导因素与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实现城 市生态与经济的双赢。EOD 模式指导的城市更新符合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是综合解决滨水地区城市问题的最佳路径。 3.3EOD模式下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机制EOD 导向下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应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为主要目标,首先 应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从技术支持、组织管理和法律保障等角度保障滨水地区城市更 新中各环节的有序实施;其次应从生态角度入手,重整滨水地区生态本底;最后应在生态优 先的基础上,通过用地功能重组、交通网络重织、产业结构重组等手段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 全面提升。
图 8 EOD模式下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1 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的实施保障包含了技术支持、组织管理和法律保障三个层面。首先从 技术支持的角度出发,应以城市的绿色发展为导向,建立具有控制性的指标体系,为滨水地 区的城市更新提供量化的标准与考核依据。其次,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建立一套由政府引导 的更新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与公共利益得到 充分保障。最后,完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的法律法规,确保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有法可依。 3.3.2 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基底国内外的滨水区开发经验证明,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滨水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是提高滨 水地区价值与吸引力的基础。因此在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中,应从水污染治理出发,通过清 理污染企业,治理排污口等手段切断污染源,通过清淤、河水净化等手段提升水质,进而通 过生态岸线的塑造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恢复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与承载力,恢复滨水 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最后依托蓝线空间,结合现有绿地以及慢行系统,打造蓝绿相间的生态 廊道,为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生态基底。 3.3.3 生态主导的城市更新策略在生态基底建设的同时,还应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城市更新从城市建设的各个角 度完善滨水地区的生态化转型。
首先通过用地功能的置换及建筑功能改造等改善城市用地布 局,实现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促进职住平衡,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同时结合用地布局大力 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促进居民的绿色出行。依托现有的生态网络对 流域内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特色进行重点提升,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增 加城市活力,提升滨水地区的吸引力及流域竞争力。最后通过产业生态化转型及人才吸引政 策,实现滨水地区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全面提升。 4 EOD模式下深圳茅洲河流域的城市更新 4.1区域格局茅洲河地区位于粤港 澳大湾区东岸珠江入海口, 区位优势明显,是粤港澳大 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 重要节点。南邻深圳空港新 城,北接东莞滨海湾新区, 位置得天独厚,是联系深 莞,实现深莞无缝对接的重 要通道;同时空港新城中即 将建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 心将带动深圳西部成为亚 洲会展贸易枢纽,服务全 3w图 9 茅洲河在大湾区中的地理区位 球,成为深圳、广东走向世 界的名片。可以看出,茅洲(图片来源:茅洲河 “一河两岸”概念规划) 河流域作为城市自然风貌及文化特色凸显的区域,未来将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 门户节点,在未来的建设中如何打好 “生态牌”,已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课题。
4.2现状问题茅洲河流域主要流经深圳西部的工业大区宝安区,近三十年来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茅洲河 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茅洲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自我修复能力缺失,生 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基本绝迹、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图 10 茅洲河流域现状照片(图片来源:茅洲河 “一河两岸”概念规划)长期以来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使得茅洲河流域产生了众多城市问题:一是用地粗放,用地结构严重失衡,工业用地比例高达37%,而绿地仅占9.25%;二是滨河用地被工业厂房 占据,岸线可达性低,滨水区丧失活力;三是交通系统不完善,交通转换集散能力不足;四 是忽视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开放空间缺乏、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五是产业 发展粗放,创新不足,污染企业众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图 11 茅洲河流域用地现状及绿地布局(图片来源:茅洲河 “一河两岸”概念规划) 4.3发展机遇长期以来,茅洲河都是广东省污染最为严重的界河之一,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 为打好治水翻身仗,宝安区自2012 年开始便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启动河流治理大会 战工作。到2018年年初,茅洲河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前期的一系列治水活动在一 定程度上提升了茅洲河流域的生态品质,为EOD 模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的 滨河地区更新将在EOD 模式的指导下探讨一种新的水岸建设模式,充分利用茅洲河区域生 态价值,挖掘沿线发展潜力,提升整体城市环境。 4.4EOD模式下茅洲河流域的城市更新策略探索茅洲河“一河两岸”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