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新闻联播关于海军新型潜艇和驱逐舰首舰对岛屿目标进行打靶演练的报道,首次证实我军新一代对陆攻击巡航导弹,鹰击-18陆攻型终于列装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这种导弹与俄罗斯“口径”(“克拉布”),美国“战斧”导弹具有相似的性能。不过,这也只是我海军提高对陆攻击能力的第一个小目标而已。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本周军评我们也来聊聊。
事实上,各国鱼雷技术的差距,远比他们在导弹,乃至战斗机上的差距还要大得多。
别的不说,就光说潜艇用的重型鱼雷的动力,美国Mk.48鱼雷可以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杆,这种鱼雷是美国1967年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在该型鱼雷之前,美国海军使用的鱼雷分反潜和反舰两种,反潜的是电动的Mk.37,反舰用的是Mk.14蒸汽鱼雷,射程、航速、制导等方面不理想。Mk.48采用了革命性的热动力技术——这种技术非常特殊,除了鱼雷以外,在别的领域几乎没有实用的案例。基本上现代热动力鱼雷可以理解为一种水下工作的火箭发动机,区别只在于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用来驱动涡轮机,再带动螺旋桨,而不是直接喷射出去驱动鱼雷前进。
“洛杉矶”级核潜艇上的MK.48鱼雷
采用了热动力技术的Mk.48在航程、航速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提升。在55节航速下,最大航程38公里;40节时,航程50公里——当然由于鱼雷的航线不是直线,尤其是反潜的时候,经常要打着转,边转圈边搜索敌人目标,所以实际射程,按照美国海军的表述,是“大于8公里”,应该是指在对付先进核潜艇的时候的射程(留下较大的余地,到这个距离差不多是这种鱼雷的“不可逃逸区”了,敌方潜艇不可能凭机动性躲避攻击)。
同时,Mk.48又采用了线导技术,大家都知道,潜艇战是“捉迷藏”作战,往往声呐探测目标的位置有一定偏差,采用线导技术就相当于把鱼雷变成了一个遥控的水下航行器,可以随时改变航线,修正攻击航线,甚至可以在敌方目标位置与最初探测位置有较大偏差的前提下,仍能让鱼雷命中目标。
相比之下,苏联同期的反潜鱼雷和欧洲一样,用的是电动技术,航速慢,射程短,对核潜艇攻击效率低。而且苏联也很长时间内都没搞出线导鱼雷,对潜艇攻击很多时候是碰运气。
这让美军在整个冷战期间都对苏联拥有着鱼雷武器技术上的优势。
苏联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才研制出赶上Mk.48的新型鱼雷。
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为091型核潜艇研制了鱼3型电动自导鱼雷,这种鱼雷既没有线导,也没有热动力,技术较为落后。而且其研制也相当不顺,实际上到80-90年代才真正具备作战能力。
鱼-3电动鱼雷长期以来是我国潜艇主要的反潜鱼雷
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MK.46轻型鱼雷为参考,搞定了热动力技术,但研制的鱼-5是一种反舰鱼雷,并不能用于反潜作战。所以当时出现了混合装备鱼-5和鱼-3两种鱼雷,用鱼5执行反舰任务,鱼3执行反潜任务的组合方式。
后来,我国随俄罗斯“基洛”级潜艇,引进了电动线导鱼雷TEST-71,加快了突破这方面技术。
结合了热动力和线导技术的鱼-6鱼雷,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终于完成研制,稍后成为我军最为重视的新型潜艇鱼雷武器。
在鱼-6搞定之前,国内的军迷们还在幻想传说中的“超静音电动重型鱼雷”之类“剑走偏锋”的技术……但说实在的,大家低估了我国鱼雷发展的速度。
如今,鱼-6已经确定将随出口型潜艇,提供给巴基斯坦、泰国等友好国家,也意味着中国新一代的鱼雷,已经出现了。
这次,习近平主席上艇视察所看的鱼-10鱼雷是我国在重型鱼雷领域的最新进展,它的热动力燃料有了新的进步,从原来的单组元燃料,进化为三组元,能量大幅度增强。同时其探测系统也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总体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2008年试射、如今成为主力的Mk.48 Mod7,可以达到英国“矛鱼”鱼雷的技术水平。
这成为了目前我国093B和美国“洛杉矶”级对抗时候的一个优势。
此外,稍早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条关于我国新型驱逐舰首舰和新型核潜艇首舰使用导弹攻击海岛目标的消息。
这是鹰击-18陆攻导弹首次在文宣当中公开。
有人要问我们不是已经有了空军的AKD-20,陆基的“长剑/东风-10”巡航导弹,为什么还要一个鹰击-18陆攻型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AKD-20、东风-10的外廓尺寸太大,不适合潜艇的要求。
鹰击-18陆攻型导弹具有从533毫米潜艇鱼雷管发射的能力——这是为了适应没有垂发系统的潜艇使用这种导弹。
而通过习主席的视察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在093B型上,是采用了鱼雷管和垂发系统共同装备鹰击-18导弹的方式——通过鱼雷管发射反舰型鹰击-18导弹,垂发来发射陆攻型导弹。
不过,我们注意看一下093B垂发系统的设计,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单纯用来发射鹰击-18导弹的,因为它的发射筒尺寸应该大于533毫米鱼雷管水平——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即将首先在055上进行装备,未来在052D上也可以使用的一种新型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这或许是这种垂发系统最大的价值所在。
从我国潜艇的发展来看,可以发现,这是我国先进军事技术发展特点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集中体现——凡是20世纪末以来出现,冷战结束前美俄自己也没有太多技术积累的最新一代的技术领域,尤其是导弹、鱼雷等弹药技术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小。
反过来,凡是那些要依靠数十年技术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的领域——甭管是航空发动机、核潜艇耐压壳体、水声数据库、潜艇和航母的核反应堆,都会有很多麻烦的地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很多类似这样,讲究“技术底蕴”,“积累”的领域,我们也有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式的突破——比如柴油机,尤其是坦克发动机、航空母舰电磁弹射器、无轴泵喷、以及高超声速……
技术,说到底,长期坚持的高投入、高积累,持续不懈的坚持发展,只是基础性的前提条件,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一些领域,在某几位杰出技术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出现“奇迹”,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而我国在核潜艇方面,长期以来的投入并不是那么充足的,回顾第一代、第二代核潜艇的发展历程,投入相对少,是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毕竟不同的时期,海军投入的重点领域肯定也是不同的,过去十年,我们重点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水面舰艇部队,那么下一个十年,是否以习近平主席的这次视察为契机,让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也迎来吃饺子的好时光呢?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