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第三钢琴协奏曲

简介播报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Pian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1876—1957)。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作品介绍播报

编辑

全曲共3个乐章

作品赏析播报

编辑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板(,),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在钢琴先低后高的有力和弦和乐队伴奏下,乐曲的气氛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突然下落,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

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在钢琴由低到高的旋律和乐队逐渐丰富的和声中,音乐又被一步一步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最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创作背景播报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他的辉煌时期(1908—1917),以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厚重的演奏技术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在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后不久,拉赫玛尼诺夫受邀赴美国演出。为了增加音乐会曲目,他决定创作一部新的钢琴协奏曲并在纽约首演。那时,他的表兄西洛蒂( ,1863-1945 师从尼古拉·鲁宾斯坦、尼古拉·茨维列夫,也是李斯特晚年的弟子)已经在美国开创天地,音乐会中也演奏过他的曲目,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一如往常回到他心爱的伊万诺夫卡庄园,从莫斯科繁重的世俗事务中暂时得以解脱,沉浸在对古老的俄罗斯广袤田野和自在宽广的大自然的回忆中,一边从事喜爱的农活,一边也专心致志地为美国的秋季演奏会做一些积极的准备。为了此次演出,他在短短几个星期内专门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激情迸发出最极致的罕见作品,气势雄奇,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浪漫风格的协奏曲创作达到了顶峰。与《第二钢琴协奏曲》相比,它的钢琴部分与弦乐部分对比非常明显:钢琴占了主导地位,试图让管弦乐部分俯首帖耳,置于它的控制之下;而管弦乐则不甘心扮演纯粹的伴奏者角色。为了与弦乐抗衡,钢琴独奏使用了在历史上鲜有先例的饱满的强有力的和弦,钢琴的音色之多眼花缭乱令人瞠目,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区,钢琴、管弦乐组成一道绵实厚重、穿不透的铜墙铁壁。同时以恢弘的气势对俄罗斯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散发出炫目的音乐魅力,令人如痴如狂。1909年首演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戏称其为“大象之作”;音乐学者形容演奏“拉三”等于“铲了十吨煤”。

1909年11月28日《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首演,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弹钢琴,瓦尔特·达姆罗什指挥,而两个月后,即1910年1月16日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第三次演出最为轰动。这场音乐会由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协奏,拉赫玛尼诺夫担任独奏。由于两位都是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这次演出是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心灵碰撞。拉赫玛尼诺夫非常敬佩马勒,该场音乐会的下半场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马勒的执棒,深深感动了拉赫玛尼诺夫。马勒坚持管弦乐队的排演必须做到完美。

歌曲鉴赏播报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1928年,23岁的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在美国首次登台亮相,震动了音乐界。拉赫玛尼诺夫也出席了这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使他决定请霍洛维茨演奏他的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由霍洛维茨演奏结束后,拉赫玛尼诺夫说:“他以猛虎般的愤怒和饥渴扑向这部作品,将它一口吞了下去,令我目瞪口呆。”因此,尽管霍洛维茨的演奏与拉赫玛尼诺夫的观念不同,拉赫玛尼诺夫仍然宣称霍洛维茨是“这部作品在世上唯一的演奏者。”而对于霍洛维茨来说,拉赫玛尼诺夫“无疑是最伟大的钢琴大师”。我们有幸看到晚年的霍洛维茨演奏这部作品,雕塑般凝重的脸部轮廓,一道一道山梁般的皱纹,冷静的头脑汹涌着奔腾不息的激情,全融进魔掌琴音了。手掌撑开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指下翻飞的是千军万马,绕指真成百炼钢,惊天地泣鬼神,如庄子的精神境界:“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八度魔音狂飙激浪般呼啸澎湃而来,霍洛维茨充满魔性的双手灵活腾挪,敲出震撼山石的琴音,此时我们无不热血亢奋!最终迎接的是英雄回归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拉赫玛尼诺夫与霍洛维茨的演绎,深具俄罗斯伟大钢琴家的精髓,柴科夫斯基式的悲怆,对故土云山万重、关山难越的眷恋,悲天悯人、壮志不抒的愁绪缠绵演绎得感人肺腑,能想到的也许是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风骨;也让人想起那首雄迈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生命若是思考或也如同这样的音乐,用不断重复的旋律叩问:人到底能做什么?人在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广袤原野、白桦林、东正教教堂的钟楼、炊烟袅袅的村庄……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如果他是俄罗斯作曲家,他身上一定有“天空高处灰色发亮的云絮”——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如是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道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忧伤的本质——忧伤,总是源于深切的爱。由是,想到拉赫玛尼诺夫的一段名言:“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应该反映出他祖国的精神,他的信仰,他的爱情,音乐中应该有他生活道路的总结。”这也许是开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之门的钥匙,是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人格的最好诠释。而在于这位“落在时代后面的人”的那种可爱可敬的固执:俄罗斯传统旋律语汇的抒情方式,色彩浓烈的和声,鲜明、唯美的音乐形象,更主要的是,他总被一种古典、贵族式的悲伤感情所贯穿,而这些都显然难以追赶上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变革动荡时代背景之急速而愤怒的脚步

翻唱版本播报

编辑

朗朗—第三钢琴协奏曲,收录于2016辽宁小年夜春晚。 [1]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