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去看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来唠一唠我观察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美学架构。当然,主要是服饰美学。
请注意,是我观察到的,想看电影官方答案的建议去看宣发的特辑,我这儿是自己花钱买了电影票看的,只说我想说的。
《封神三部曲》2018年开机,要论前期准备,尤其是美术设计、服装道具准备,只会是更早。将这样一个故事发生时间极早、原著色彩又充满神魔的题材一口气将三部都拍完,导演显然是希望不被打扰地构建出完整的世界观和独特的美学体系,也就是”创世“。
但怎么说呢?虽然我看完还是很安利大家去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但从美学架构来说……
封神世界:肉眼所及,群魔乱舞
因为“封神榜”的故事是一个名义上的商周,内核上的元明演义故事,先天就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割裂问题。
△封神榜的插图,图源喂鸡
这类故事影视化时,在美学上会更多参考故事的历史时期,至少在宣传上得这么说。即便是”封神“这样的神话题材,剧组宣传时依然捧出厚厚的书籍、记录自己走过了多少博物馆和遗址,这是一种很惯常的做法。
不过,惯常的做法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做法,尤其这次《封神第一部》的宣传,处处选用的都是惯常的做法,处处证明是糟糕的做法。如果这部电影最后票房有30亿(媒体预估回本的票房),那么实际数字可能只有20亿,那10亿的差额都是让糟糕但又惯常的宣发套路给糟践没的。
然而,商周太过遥远,可以参考的资料并不多。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插图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插图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插图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插图
虽然我个人觉得这并不见得是一个大问题,但剧组可能会认为是一个困难。我觉得资料少,这就意味着大家能接触到的资料都差不多,没得选了,剩下就是解读、发散、衍生的差异,这些在神魔题材影视化这个前提下,是非常容易让观众接受有偏差值的情况存在的。反而是参考资料多的朝代,标准答案写得满历史课本都是,出了一点点纰漏反而一点解释的余地也没有。
所以,真正的困难在于,商周是一个古装影视空白区,观众并没有建立起惯性认知。
啥叫惯性认知呢?比如清宫剧的样貌,唐代戏的样貌,观众由于过去的观影经验而有了一个具有共识的预期,这个无关历史,只跟影视工业的创作惯性有关,后续的作品不论是延续还是打破都有一个具体的对象。
比如提过很多次,清宫剧的造型从溯源上来说,是更接近民国乃至戏曲舞台上的满人形象。要改一下,其实是很好改的,毕竟服化道的整体预算在那里,清代前期更为朴素的形象说不定还更省钱,造型也没有更难做。但对于观众来说,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尤其在剧本依然在重复老套路的情况下,改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利好,反而增加了观看门槛。
但是商周时期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尽管“封神榜”多次被影视化,但并未稳定下来,加上神魔题材加持,几乎约等于“群魔乱舞”。
△ 1990版《封神榜》,图源豆瓣
△ 1990版《封神榜》,图源豆瓣
△ 2014版《封神英雄榜》,图源豆瓣
△ 2014版《封神英雄榜》,图源豆瓣
△ 2016版《封神传奇》,图源豆瓣
△ 2016版《封神传奇》,图源豆瓣
△ 2019版《封神演义》,图源豆瓣
△ 2019版《封神演义》,图源豆瓣
大家都在瞎”答题“,那么《封神三部曲》其实只有搞得煞有其事,就能唬住人了。再找人把美术设计往本来就不多的参考资料上解释一下,都不需要太牵强,大家都会乐于接受。
然而偏偏是如此简单模式的“封神创世”,电影做得并不好。至少从《封神第一部》看,做得较为杂乱,缺少统筹,难以令人信服这个世界的存在。
封神创世:有逻辑,但不多
那么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系列是怎么在搭建美学框架的呢?我的观察是三点——
①文物里商周的“器”
②文献里殷商的“白”
③壁画上元明的“神”
“器”的问题是最大的,也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剧组应该是去了很多博物馆,至少也是收集了很多文物资料,但忽略了商周时期保留至今的文物会有一个保存和展示偏重问题。以至于,满屏几乎都在用青铜器为主的纹饰填充所有的美术画面。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并且可能是听了“殷尚白”的话,这些美术画面大多被处理成了白色。比如王室的礼服,白配金,白色是来自美术设定,金色来自认知惯性。又比如,电影里有戏份的大门口的两只饕餮,同样是白配金。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抓白色本来的问题不大,但剧组的用法实在是太老派了,以至于熟悉的“洗脑旋律”掩盖了这个“主调”。我翻了一下评论,几乎没人讨论“尚白”这个问题,要知道秦代故事扎堆影视化的时候,秦到底尚不尚黑、怎么尚,几乎快吵翻天了。不管人家用得对不对吧,至少人家用得让人看见意图了。但《封神第一部》,由于又花了力气做了太多其他的东西(下一段会说),以至于都掩盖了这个企图。
到了神仙和修道之人的服饰部分,剧组自己也反复提了去看永乐宫壁画等的事情。但问题是,那时元明时期的,时间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加上,他们让一些画家参与了人物形象的设计,不是说画家不好,而是画家对于古代人物题材的把握几乎也都是元明往后了,以至于元明服饰的轮廓与细节出现在很多地方。
姜子牙和杨戬的服装就不必说了,毕竟作为仙家、道人这一支,再怎么有差异也可以解释得过去。但这衣服领子上绣“河图”“洛书”的做法,我倒是如何也没看懂。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河图洛书,网络图片
比如质子们的发冠,显然就是皮弁的缩小版,而片尾彩蛋里的闻仲则是一个正常尺寸。这个应该就是画家来参与人物造型时,会不自觉带出一些传统绘画元素、但这个元素又无法触及到商周所带来的影响。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明代皮弁
又比如四大伯侯头上则像是忠靖冠、云巾之类。
△ 《封神第一部》,图源官博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明代忠靖冠△
△明代云巾
而且对于永乐宫等水陆画上应该吸收的点却反而被放弃了。目前《封神第一部》里出场的也几乎都是凡人,话不敢说的太死,但目前玉虚宫的排场是肯定不够。不知道剧组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去看的水陆画,很多题材是“朝元图”,就是各路神仙去朝拜元始天尊的。但目前看起来,玉虚宫真的太虚了。
△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
△ 《封神第一部》,网络图片
△ 《封神第一部》,网络图片
△ 《封神第一部》,网络图片
尽管《封神三部曲》的野心应该是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观,但说实话剧组想得不够深,没有平衡好各方的关系就开干了,以至于目前看到的这三个体系彼此割裂,无法融合成为一个真正的“封神宇宙”。
封神美学: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前面那段提到,“殷尚白”这点被其他东西所掩盖,这个东西就是细节。实在是有太多的细节,就好比一个人在罗里吧嗦地讲话、凑时长,最后大家都忘记了这人到底为何而发言了。
看这张剧照,三个主角凑齐了,后排站的是纣王,前排左边是姬发,右边是殷郊——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大家会发现,每个人物的服饰,就像我做文综卷子,不管会不会答题都先把答题区里都工工整整写满了文字。乍一看,好认真,仔细一读,写的都是啥!?
这张剧照中,姬发的盔甲几乎都没有光面,不仅有大量纹饰,还特意强调了其立体凹凸的效果。看得出剧组花时间了,也很耗人力,这些都可以拿出来宣传,但意义真的不大。纹饰没有主题,缺乏主次,工艺单一,还削弱了造型的整体性。我的眼睛很忙,上下寻索,但又感觉啥也没看到。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谁还能注意到这身盔甲其实主色调是白色呢?
另一个角色殷郊,没穿盔甲,服装用色也很素雅,但整体设计效果就跟催眠的白噪音一样,耳朵听到了响声,但没装进脑子里,眼睛看到了满满的图案,但也没看出啥意思来。
没错,它还是白色基调的,这谁还能留意到这点呢?
更可怕是背景,这个置景,也是一样的思路。所以,美术组是主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么?
帮大家回忆下2006年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会发现,哪怕当年的这部眼睛忙死大片,美术都没做得这么绝对。
△ 《满城尽带黄金甲》,图源豆瓣
△ 《满城尽带黄金甲》,图源豆瓣
△ 《满城尽带黄金甲》,图源豆瓣
而《封神三部曲》里置景装饰是在太满了,且是毫无节奏感的满。青铜器的纹饰虽然也是满满当当的,但有疏密之分,也有主次、嵌套等关系,而不是为了填满而填满。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图源知乎
△西周 “盠”方彝,图源国博
△西周 利簋,图源国博
△商 “妇好”鸮尊,图源国博
而《封神三部曲》满得仿佛这是晚清,或者什么自建房里的法式宫廷装修,而不是商周。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仙组,简直是另一种为了细节而细节的毛病。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神仙穿素服,也算是近年的影视认知惯性,毕竟以前的神仙穿得还是很华丽的。
△明代三清像
△朝元仙仗图
但剧组依然给神仙服装加了很多细节,比如服装材质显现出天然材料的肌理,比如使用植物染等等。这些就属于观众能看到效果,但不看宣传文案又看不到价值的细节,必要性其实也没那么大。因为给神仙看起来不那么粗朴的素服,宣传上也可以换一套说辞去圆上,可能还更具有特点。
如果说,前一种细节是美术组生怕老板看不到自己在干活,那么后一种细节就属于美术组生怕宣发没有活。每个小齿轮拼命旋转,在一些作用并不大可能还起反作用的地方使力,更大的原因在于一开始这台机器的整体设计就有问题。
纵然,细节已经这么满了,但依然没有真正表达出“细节”来。套用最近的火起来的张颂文对于演技的一句话“演太准确就是不准确”,服化道的美术细节也是如此,太过刻意去强调细节,反而失去了“细节”。
△网络图片
比如下面姜王后的这身礼服,网上找到了一张非常细节的大图,可以说层次搭配很丰富,工艺也很精湛,特辑还提到过用的都是真玉云云——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网络图片
但我拿出一些的文物,大家就会发现差在哪里了。这里比的就不是考据程度,而是细节构成。
△战国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图源国博
△战国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珠、玉蚕组合腕饰,图源国博
△战国组玉佩,图源国博
△战国云龙纹玉璜,图源国博
△商 高冠凤鸟佩,图源国博
△战国错金嵌玉铁带钩,图源国博
△战国鎏金嵌玉龙首银带钩,图源国博
△商 玉援青铜内戈,图源国博
电影里的服装配饰虽然很细节很精美,但缺少了层次和错落,给人一种端起来的单调乏味,舞台感一下子就上去了,观众本能地选择不相信。
作为有”创世“企图的影视美学,最重要的并非是这些灵感来自于那些博物馆、走过了多少实景拍摄,而是能不能实现。从整体思路上来说,《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位置摆得太”高“了,是从上往下”画“这个世界,而非从下往上”建“这个世界。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以服装为例,明显是先有造型,再分款式,然后装饰,包括纹饰和配件。这么做影视剧是主流,所以他们宣传上都爱说,我们这个有多少层、身上的重量达到了多少、装配起来要花多少时间。这个不是一种错误,但是一种”做戏“的玩法,对于有创建自己独特世界野心的《封神三部曲》来说并不适合。路啊,一开始就走反了。
这种思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视古装装饰思路单一的问题。之前《山河月明:人人都爱织金锦,为什么古装剧不爱?!》里就讲过,剧组会把所有的图案都处理成刺绣,不管是手绣还是机绣。近几年还有喜欢把所有的暗纹提花类处理成印花的毛病。因为图是先画的,衣服是后做的,效果是现场调整的。
换一个思路怎么做呢?要先构想这个世界能实现哪些工艺手段,这些又分别能达成啥样的效果。拿真实的商周时期来说,织的纹样一般只能做一些几何图案,因为机织约等于像素画,当时可以实现循环图案的像素点有限,做做几何或以几何的形式抽象表达图案才是正常的。
△商周时期的双轴织机复原图,赵丰绘
△原文物为马山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锦”
△原文物为马山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锦”
而绣、绘、染这类手段则自由度大很多,比如《锁绣:最古老的刺绣工艺,你还能认出苍老的它吗?》里提到的以大量曲线为主的锁绣。
△ 马山楚墓出土的“龙虎纹绣”
场景和道具也是如此。虽然基本都徘徊在王室场景里,给人一种美术组可劲造、可劲奢华都没关系的错觉,实际上并非如此。商周青铜器虽然因为纹饰会给人一种远古神秘的感觉,但讲解员一定会告诉你,这原来是一个酒器、这原来是个食器。即便没有讲解员,你也可以看出来这类似个瓶子,那类似个盒子。
所有的东西,基础满足其功用性,而后发展出装饰性。为什么很多剧照氛围到了,但看着别扭呢,就是因为塞了太多只为了填充画面的东西,但实际上根本看不出它摆在这里的用处是啥。
△ 《庆余年第二季》,图源豆瓣
体现在服饰上,则是纹饰的毫无逻辑性。目前商周服饰,尤其是商代的,犹豫缺乏完整出土,拿来举例的常见的有妇好墓的玉人。仔细看纹饰线图,就会发现虽然人物塑造有一定的抽象,但纹饰其排列是是有规律性的。
另一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则更明显一点,不仅可以通过纹饰辨别出他应该是多件套穿,并且纹饰是循着服饰结构有序排列,并且在不同层次中有不同表达。
这些都跟考据的关系不直接,导演甚至可以设定“封神”故事是蒸汽朋克,完全背离商周的真实历史情况,但必须要通过美术设定给出蒸汽朋克相对应的生产资料。现在的问题就是,细节是给了足量了,但对于美术体系来说,很多都是没有建构作用的,全是填缝的。这些细节,给《满城尽带黄金甲》能用,给《思美人》《芈月传》也能用,那就很难真正被称作为“细节”了。
△ 《思美人》,图源豆瓣
△ 《芈月传》,图源豆瓣
封神美学的另类收获
虽然我觉得从“创世”这个角度上来说,《封神第一部》是做得很欠缺的,甚至于美学架构都没怎么搭起来。但怎么说都是砸了很多经费的,美术组也是花了心思和力气的,整体所呈现的质感依然很好。
这段本来是写了很多话,阐述关于如何呈现角色也是电影的一种美学,但抬头一看都快五千字了。我觉得还是直接看剧照比较有说服力,或者大家直接去看电影(不想花钱的话,网上也有很多片段视频流出了)。但我不想单纯归因为男演员练出了肌肉(虽然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也放了一张杨玏的伯邑考,哥哥是真的很白月光了,杨玏从来没在我这里如此有过姓名。
△ 《封神第一部》,图源官博
△ 《封神第一部》,图源官博
△ 《封神第一部》,图源豆瓣
△ 《封神第一部》,图源陈牧驰工作室微博
△ 《封神第一部》,图源官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