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短史记丨诸葛亮的“八阵图”,是如何变成怪力乱神的?

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神乎其神的“阵法”。

比如,《水浒传》有“九宫八卦阵”“太乙混天象阵”,《三国演义》有“一字长蛇阵”“八门金锁阵”,名目繁多。

其中,又以诸葛亮的“八阵图”最为神奇。

《三国演义》中对该阵的描述是,江边“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陆逊带人进阵后,只见“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当即被困在里面。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心下不忍,从“生门”把陆逊等人救了出来,并解释说,

“(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八阵图”这类古代阵法,真的这么复杂、这么厉害吗?

阵法就是战斗队形

对于“阵法”,吴晗在《阵图与宋辽战争》里下过一个准确定义——“所谓阵法,就是野战的战斗队形和宿营的防御部署”。

阵法产生于先秦时代。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中有一篇名为“十阵”,除火阵、水阵外,记录了八种典型阵法:

(一)方阵:这是古代军队的基本队形,特点是“薄中厚方”,即把主要兵力布置在阵的外围,中间只留很少的人,以显示兵力雄厚。许多小方阵组合在一起,就是大方阵。

(二)圆阵:出土竹简有缺失,只知道这是对敌防御的阵势。

(三)疏阵:兵力不足时,就要拉大队列之间的距离,同时多设置旗帜和兵器,给敌人以己方人马众多的假象。疏阵的使用要诀是,所有人同攻、同守,发挥最大威力。

(四)数阵:同疏阵相反,士兵在数阵中密集排列,使整个阵势无懈可击。

(五)锥形阵:此阵运行起来,要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阵前最精锐的部队,后方留有足够的增援,就能迅速地突破或割裂敌人队形,取得胜利。

(六)雁形阵:出土竹简有缺失,只知道该阵主要是发挥弩箭的威力。

(七)钩形阵:这里的“钩”意为勾连,就是在大军主力外,设置机动部队打击敌人。

(八)玄襄阵:此阵意在麻痹敌人,让士兵、战车,以及鼓声做出混乱的假象,在敌人放松警惕时,给予致命一击。①

图: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很显然,实用是这八种阵法的最大共同点。将领们可以依据战场上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阵法,指挥士兵稀疏排列或密集站立,实行方阵进攻或圆阵防守,做锥形突击或雁形合围。其中不涉及任何两仪、四象、八卦等玄学概念。

古代战争中,保持阵势整齐非常重要,因为阵势先乱的一方往往战败。那么,布阵时肯定是越简单越方便指挥,越容易保证行动一致。那些复杂的阵势,比如北宋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亲授给前方将领的阵图,大臣为皇帝设计的各种阵图,看上去都是精妙非凡,实际上几乎从未在战场上发挥过正面作用。

图:宋太宗亲自设计的“平戎万全阵图”,其曾发挥的作用,不见于任何史书

以至于宋神宗说:

“朕尝览近日臣僚所献阵图,皆妄相眩惑,无一可取。果如其说,则两敌相遇, 必须遣使豫约战日, 择宽平之地, 夷阜塞壑, 诛草伐木, 如射圃教场, 方可尽其法尔。以理推之,其不可用决矣。” ②

大意是说,大臣们设计的阵法,看上去都很“炫酷”,可没有实际意义。要想应用他们的阵法,必须先和敌人约定开战时间,然后找一块开阔的土地,推掉土山、填上河沟、清除草木,才能有空间布上阵势。以常理来看,这在战场上显然不可能实现。

复杂的阵法只能应用于小部队。比如戚继光改良的“鸳鸯阵”,需要排兵、狼笕兵、长枪兵、镋钯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可组成一个鸳鸯阵,仅需要战斗人员11名,外加火头军1名,相对易于指挥。即使如此,戚继光还是要特别命令,“任是如何,不许离乱鸳鸯阵法”;在遭遇敌人伏击时,绝不用鸳鸯阵,因为“鸳鸯阵人多,跑远易乱”。③

简而言之,在真实的战场上,阵法需要的是简单实用,而非复杂多变。

图:戚继光的“鸳鸯阵”

八阵图其实是一本书

在孙膑之后,秦汉时期战场上使用的阵法,主要还是方阵、圆阵这几种。

这一时期的史书上说到阵法时,常常提及“八阵”这个词。如班固在《封燕然山铭》里说,窦宪对匈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即依靠“八阵”打败了匈奴。又如,三国时期《魏书》中有一句,“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即秦汉时期,士兵都要演练“八阵”。④

至于何为“八阵”,历代有不同解释。有现代学者甚至将之直接等同于《孙膑兵法》中介绍的那八种阵法,这一观点忽略了《孙膑兵法》的原文是“十阵”,而非“八阵”。

相对来说,李靖的观点最为合理。他说早期军队在“井”字形的土地上训练,大将居中,八支部队环绕四周(分为所谓“四正”“四奇”),正好是“八阵”。后世虽然不再用“井”字形的土地训练部队,但“八阵”的名称流传下来,成为对阵法的泛称。⑤

如此,再看《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那句“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诸葛亮使用的一本练兵手册。由于他留下的《军令》《兵要》等兵书全部失传,今人已很难知道诸葛亮版“八阵”的具体内容了。

图:目前中国有三处所谓“八阵图遗址”,其中一处位于成都市弥牟镇

好在现存《北堂书钞》等书录有《军令》的只言片语,对阵法有所提及。比如,

“闻五鼓音, 举黄帛两半幡合旗, 为三面圆阵。”

听到敲五下的鼓声,看见举起两半幅黄帛指挥旗合作一面旗帜,就要布列三面圆阵。

“连冲之阵, 似狭而厚, 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 护侧骑与相远”。⑥

连冲之阵,表面看来冲车薄少兵员不多,但实际上攻守坚厚有力,它是坚利的战阵。命令冲锋骑勿远离“连冲”,而两翼护侧骑应该离战阵较远些。

第一条说的是用鼓声、旗语指挥“三面圆阵”;第二条说的是有骑兵参与的“连冲之阵”。

这两个阵名都不见于《孙膑兵法》,很可能是诸葛亮的原创阵法。虽然已很难知道这两个阵的具体摆法,但不难看出,它们的特点依旧是实用,不含任何玄虚的成分。

诸葛亮的阵法,在三国时代就颇为有名。蜀国灭亡后,司马昭特意让陈勰去学“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后来晋人对八阵图多有应用,《晋书》说马隆率军平叛,“以八阵图作偏箱车”——所谓“偏箱车”,是一种装有刀刃和护具的战车,在战阵中使用。⑦

阵法为何被神化?

既然古代兵书中的阵法都很实用,那为什么到了明清文人笔下,阵法就都被神化了呢?

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兵书长期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致使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兵书失传了。

早在东汉末年,曹操即下令“科禁内学、兵书”,这里“内学”指的是谶纬,开了将谶纬和兵书同列禁书的先例。在唐、宋两代,兵书也被明确列为禁书,私藏者要“徒二年”。

陈寿所编《诸葛亮集》在宋代以后失传,或许正与该书中收录大量军事内容,民间流传很少有关。自此之后,《八阵图》是什么,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清代禁毁了一大批明代兵书。有学者统计,明代有兵书1023部,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仅有5部。尤其茅元仪《武备志》、曹飞《筹兵药言》等因有“违碍”内容,严禁刊刻。⑧

第二,明清时期,文人谈兵越来越多,他们所著兵书往往不切实际,大谈阴阳五行。

西汉刘歆所编《七略·兵书略》中,有一类名为“阴阳兵”,即借助术数、鬼神等“左道旁门”赢得战争。前文所说,记录有八种实用阵法的《孙膑兵法》,同样充斥着大量阴阳学的内容,如《地葆》一篇说,“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就是毫无依据地认为,阵地北面的山是“生山”、西面的山是“死山”。⑨

阴阳学对中国兵法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以后,“文人谈兵”成为主流,他们所写的兵法中,常常包含阴阳理论,即便是著名的《武经总要》《武备志》也不例外。

图:《演机新编》中记有不少关于阵法的内容

“文人谈兵”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后期兵书很多脱离实战,不再具有指导价值。战场经验丰富的曾国藩就怀疑,古人所写兵书“皆装饰成文,而不可尽信”,正史中有关战争的内容,大都是“文人以意为之”,“随意编造,断不可信”。⑩

简言之,因为历代禁止兵书流传的缘故,在明清时代,民间文人很难见到可以实际反映战场情况的兵书(所见兵书多是毫无战争经验者凭空编造),加之阴阳学说对小说创作颇有助益,于是,在他们笔下,古代名将一个个都成为“阵法大师”,依仗“九宫八卦阵”之类怪力乱神的东西所向披靡。

注释

①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145页。

②陈峰、王路平:《北宋御制阵法、阵图与消极国防战略的影响》,《文史哲》2006年第6期。

③赵长江:《戚继光御倭的鸳鸯阵战术》,《文史知识》2015年第9期。

④⑤谭良啸:《试论诸葛亮的八阵图》,《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⑥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8、329页。

⑦钟少异:《试论诸葛亮》,《军事历史》2016年第4期。

⑧李斌:《清代传统兵学的衰落与“师夷制夷”战略思想的形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3期。

⑨陆继鹏:《简本兵阴阳思想探析》,《军事历史》2012年第2期。

⑩章继光:《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见王继平主编《曾国藩的思想与事功》,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