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蒋介石的“三不知”——民国风云人物轶事系列之一

蒋介石有“三多”,多到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又称“三不知”。

一不知:不知道自己担任的官职究竟有多少

蒋介石喜欢大权独揽。抗战前,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一个管军事,一个管政务,有人说这是“独裁变双裁”。蒋介石听后老大不高兴。

汪精卫逃走后,其担任的所有职务都由蒋介石接收了过来,以此,党、政、军、议会都由他一把抓。

正在发表重要讲话的的蒋介石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众多,任何一件事,没有蒋介石明确、直接表态都很难落实到位,这就需要他兼职统管。

抗战初期,全中国都搞统一战线,不仅是国民党,其他组织也希望借助蒋介石的名头,因此,1943年至1949年是蒋介石兼职最多的时期。

蒋介石在这一时期担任的官职有史料可查的就有82个:本职30个,兼职52个。核心本职包括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又称总司令)。

有多个职位的蒋介石经常训话

蒋介石一生叫得最多的称呼有5个,一是蒋总司令,他不太喜欢这样称呼,容易让人将他与其他军阀混淆起来;二是蒋主席,这样喊的人也不多,主要集中在早年他刚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三是蒋委员长,这个称呼用得最多,是最实际的称呼,军权赛过一切;四是蒋总裁,这是党内职务,本是他担任时间最长的职务,不过叫得不多,基本上是他下野时才有人这样叫;五是校长。

蒋介石最喜欢别人称呼的当然是“校长”,有人说,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才这样称呼。其实不然,除黄埔军校外,蒋介石还兼任了20多所军校的校长(不包括下面的各分校),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军校校长都由蒋介石担任。仅黄埔军校就有20多万毕业生,其影响可见一斑。

国民政府开设军事院校一览表

当然,以上这都只是有案可查的,没有记录的就查不清了。

据说,国民党宣传部曾做过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查了一年多,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蒋介石究竟担任了多少个官职,留下了一笔糊涂账,只肯定了一点:所有职务都是正职,没有副职;所有职务都是实职,不含荣誉虚职。

据说,蒋介石的秘书曾做过专门统计,后称:蒋介石担任的本职共72个,兼职1800多个。这个说法有些离谱,但笼统说个成百上千并不过分。

蒋介石所任职包含很多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党内、行政、军事、议会和社团组织,学术团体很少,且层层职务都有。

演讲中的蒋介石

有这样一个笑话:

1944年初,在陈立夫卸任后、朱家骅接任前,蒋介石临时兼任了一段时间的教育部长。在此期间,蒋介石任校长的一所军校,需要派出一批学生到美国学习考察,学校以校长的名义,写了一份报告送教育部审批。

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收到报告后,同意派出留学生,但需要一大笔经费,这是教育部长决定不了的,于是只好又写一个报告送到行政院。

行政院长蒋介石收到报告后,正准备将报告转财政部长处理,但考虑到数额太大,必须呈民国政府主席同意。

民国政府主席蒋介石想,国府主席作为国家元首就是一个象征,如此大笔财政支出应该集体讨论,于是国民政府主席就召集执政党领袖——国民党总裁、军方代表——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负责人——行政院长、战时社会各界代表——中华民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集体开会研究。

在会上,“大家”先听取学校领导、教育部长的汇报,众人再“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

蒋介石一人身兼数职,忙里忙外,搞了好半天,最终全票一致通过报告。

蒋介石夫妇祭拜祖先——东汉函亭侯蒋澄墓

这就是蒋氏民主集中制。

二不知:不知把兄弟有多少

结拜兄弟不同于担任的职务,不知把兄弟有多少当然不是指数量多到没法统计,而是指特指蒋介石对结拜换贴太随意,难以准确统计。

蒋介石一生究竟结拜了多少个义兄义弟,文献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人们普遍称有12个。英制计数以12个为一打,有人说有名有姓、且举办过正式仪式的就有两打,口头结拜或临时承诺,事后又忘到九霄云外的不胜枚举。

蒋介石夫妇

以“打”而论,要分前打与后打。

“前一打”是1903至1905年蒋介石在奉化凤麓学堂读书结拜的,清一色的奉化老乡,两年间结拜者有周淡游、王恩溥、何禄山、刘祖汉、俞镇臣、朱孔阳、陈泉卿、江怀卿、陈杏桂、孙星环、孙洞环和夏明世等12人。

虽然蒋介石自小便有“领袖”欲,号召力极强,但这12个盟兄弟都是在闹学潮后,大家“年轻气盛,情态激烈” 结拜的,没有特别的政治目的,志同道合,义气为先,所以其中不乏生死情谊,刎颈之交。

这班少年兄弟中,周淡游、王恩溥和何禄山三人尤为突出。

周淡游长蒋介石5岁,曾留学日本,陈其美与蒋介石结识就是周淡游介绍的。1915年周淡游参与成功刺杀袁世凯的心腹大将郑汝成而闻名,四年后他病逝于成都,年仅39岁。

蒋介石政治得势后,对他家人极力关照,将他三个儿子都送到国外留洋,学成归国后又被委以重用,还出资在奉化为营造地处规模不小的墓地,取名“淡游山庄”。

王恩溥小蒋介石1岁,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回乡筹集革命经费,王恩溥与他同行,在被密探跟踪后,王恩溥为掩护蒋介石而被捕、就义。临刑前,王恩溥引吭高吟:“铁丸穿心三分热,钢刀过颈一时凉。”

何禄山年长于蒋介石。讨袁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成为通缉犯,藏身在何禄山舅父家。何禄山买通参与搜捕的奉化警察丁志国,使蒋介石化险为夷,事后蒋介石深情地对何禄山说:“恩兄对我有再生之恩,永志不忘。”

“后一打”就比较复杂了,结拜时间在1911年至1935年这14年间,全国各地都有,结拜目的主要是为实现其政治目的,除陈其美外,大部分都成为了蒋介石政治浮沉中的垫脚石,有的与他手牵手走到了最后,有的与他反目成仇。

不过,除张学良被他长期囚禁外,其余盟兄弟还未受过蒋介石的直接迫害,更没有直接杀害过一人。

众多盟兄弟中,蒋介石最看重的是陈其美,可称恩师挚友。

陈其美长蒋介石9岁,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孙中山的最亲密的追随者,是他将蒋介石引见给孙中山,介绍他加入同盟会。

堪称蒋介石恩师挚友的陈其美

武昌起义爆发后,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黄郛为都督府参谋长,兼任沪军第二师师长。陈、黄、蒋既是同乡,又是留日同学,三人便在上海打铁浜互换兰谱,结为盟兄弟,随后,陈其美组建沪军第二师第五团,任命蒋介石为团长。

1916年,38岁的陈其美在筹款中被暗杀,蒋介石痛悲痛至极。他知恩图报,爱屋及乌,政治上发迹后,便重用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果夫和陈立夫,这才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黄郛虽与陈其美一道与和蒋介石结拜,但情感上就差远了。年长蒋介石7岁的黄郛,在1928年的“济南惨案”和1933年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中,两次替蒋介石背锅,但仍被炒鱿鱼,他也为屡当替罪羊而不甘,虽担任过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等高官,但仍不愿接受蒋介石的再三介绍,始终没有加入国民党。

1936年,黄郛在上海病逝后。蒋介石作出的评价是:“樽俎折冲,功同疆场”。

年长蒋介石10岁的浙江人张静江、小蒋介石4岁的四川人戴季陶、小3岁的浙江人邵元冲、长3岁的安徽吴忠信、长蒋介石1岁的广东人许崇智、小2岁的四川人张群,都属同一类型。

最忠于蒋介石的六位把兄弟

富二代、不差钱的张静江给蒋介石提供了雄厚的经济资助,后被排挤出政治权力中心,最终寓居纽约,73岁而亡。

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理论家,在国民党内高层长期担任重要职务,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他却绝望自杀。

邵元冲在“西安事变”随蒋介石一道被扣,越墙逃跑时被士兵开枪死。

吴忠信不仅是蒋介石的忠实拥护者和支持者,还与他互为干亲:吴忠信认纬国为干儿子,吴的大女儿也认蒋介石为干爸爸。两家为世交,1959年,75岁的吴忠信在台北病逝。

许崇智曾是蒋介石的上级,他任第二军军长时,蒋介石为军参谋长。许崇智曾颁布军令:“服从我许崇智,就要服从蒋参谋长。”后来,廖仲恺被刺杀,许崇智部下涉案,蒋介石在汪精卫要求下,将许崇智踢出政局,许转而从事贸易,寓居香港。1965年病逝,享年78岁。

张群在政治和军事上没什么建树,但对蒋介石忠心不二。很早就担上海市长、外交部长, 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1990年底12月,101高龄的张群在台北寿终正寝,他是蒋介石众多结拜兄弟中活得最久的一个。

以上这6位虽然结局不同,有的晚年对蒋还略有怨气,但整体上都是无怨无悔地追随和帮助蒋介石,他们与小蒋介石之间,基本上都互不相负。

下面这三位纯属蒋介石为政治需要而与之结拜,后来必然反目成仇,有的甚至大动干戈,短兵相接。

小蒋介石14岁的辽宁人张学良是在中原大战中,助蒋讨伐冯后,与蒋介石结拜为盟兄弟。6年后,张学良出于爱国公心,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尽管事后张学良礼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蒋介石依然不原谅他“背叛”。父子二人将张学良囚禁长达52年之久。

蒋介石与张学良

“后一打”中,与蒋介石最不像结拜兄弟的当数冯玉祥与李宗仁。

冯玉祥是安徽巢县人,年长蒋介石5岁。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小蒋介石4岁。两人都是在商讨“共同北伐”事宜时,与他与蒋介石正式结拜,又都在两年后举起反蒋大旗。

蒋介石与冯玉祥(左)、阎锡山(右)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中获胜后,又与二人冰释前嫌,还在抗战中合力抗日。两人后来都成了蒋的直接副手,一个任副委员长,一个任副总统。但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总统蒋介石与副总统李宗仁

蒋介石的盟兄弟中,杨虎是一个特例,他也是国民党元老,1913年就和蒋介石结拜,但这位盘踞上海十年,黑白两道通吃的风云人物,一直不甘屈居蒋介石手下,在跟老蒋争老大地位中,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杨任政务院参事,是蒋介石盟兄弟中唯一“投共”者,但不久又叛变,被人民法院判刑,病死在北京复兴医院。

蒋介石的盟兄弟之多,居中国历代政治人物之首。

他将兄弟结拜作为人生奋斗中争取力量、寻求帮助的一种手段,没有情感和志向标准,原则和底线在于能否为我所用,结果当然是多多益善。

当他驾轻就熟,一步一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后,蒋介石再也没有与人结拜了。

三不知:不知“手令”写了多少

在三不知中,真正数不胜数的是蒋介石所写的手令。

据委员长侍从室的工作人员透露,仅1936年1月至1948年4月,侍从室收藏的蒋介石手令,就多达120箱,这还不包括传送中遗失及未被收藏的,份数当然是天文数字了。

手令就是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涉及的范围当然十分广泛,不仅是军事上,还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不限于军国大事,还包括许多小事,如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女学生应该留什么发型、不能随便开除不遵守纪律的大中小学学生、如何设置公厕、军队行军该演奏什么乐曲、战斗部署中应该设几挺机关枪等,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重庆谈判中毛主席与蒋介石互敬酒

蒋介石喜欢下手令,主要是因他采取了一种家长式的管理作风。部下大多是黄埔弟子,蒋介石就拿他们当作小孩,总觉得 “毛头小子会出乱子,做什么事情我都不放心”。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经常躺在床上睡不着,想想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蠢事,想起了就会写下来,我要教他们怎样做。写个依据,让他们照着执行。

蒋介石执政不依靠开会研究,集思广益。而是给侍从下指令、给部下打电话、往前线拍电报、传手令。

手令成了蒋介石最大的执政疏漏。

正在写手书的蒋介石

一是手令字少语短,不系统,不明确,随意而想,随意而写,难免朝令夕改,令执行者莫衷一是。

有时下发手令调动部队,当部队正按指示行动时,又有新手令或电话推翻前面的手令。如1937年忻口会战时,驻扎在万寿山的部队调防,阎锡山的命令还未到达,蒋介石的手令先到,部队刚转移,新和不同的手令又到了,部队接多个手令,不知所措。徐永昌认为,这是他“用兵不慎深思,且与僚佐声气不一”的原因。

二是数量太多。部下忙于应付手令,无暇处理正常事务,更不敢分辨对错。长此以往,造成将领缺乏主动思考的进取精神,遇事均等待指示。他们说:“听从委座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如果不听而出了乱子,受到的惩处比吃败仗还要重。”

蒋介石的手书

三是手令不是层层下发,而直接送达,这是越级指挥,导致作战指令混乱,体制被破坏。

远征军开赴缅甸时,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却又越过他直接指挥杜聿明和罗卓英,让史迪威大发其火。

蒋介石的书法

内战时期,蒋介石曾撇开薛岳的绥靖公署和前敌总指挥部,直接下发手令,使薛岳从总指挥变成一个传令官。

正在视察部队的蒋介石

四是手令暴露出了蒋介石的许多重大过错。

2023年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公布了一批封存了数十年的蒋介石的手令!其中就包括让张学良不要抵抗的、让抗日义勇军自生自灭、命手下对抗日根据地大屠杀等内容。一下子把蒋委员长几十年前的“坟”都了挖出来。

蔡英文披露的蒋介石对东北不抵抗的手书

对于蒋介石的手令,各作战部队长官是最反感,都知道蒋介石打仗的能力本身就很差,又不了解前线瞬息万变的实际,纯粹瞎指挥。

周总理曾评价说:“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蒋介石的部下说:“打仗啥人都不怕,就怕委座来电话”。

蒋介石在陈诚陪同下检阅部队

1948年,在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深知老蒋的杜聿明,故意把电台关了,结果蒋介石就派一架专机,把手令直接空投给杜聿明。

好不容易突围出去的杜聿明,只得按手令要求,又将部队带入包围圈内,最后全都被歼。

对此,杜聿明绝望地说:“一个手令害了几十万人。罢了,天下是他蒋家的,随他怎么折腾吧!”

杜聿明一语中的,不仅是手令,蒋介石的“三个不知”都是折腾,不过,折腾的不是蒋家天下,而是整个中国的国运和人民福祉。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