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射击奥运冠军陶璐娜:科技助力体育达到极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六朝元老王义夫以0.1环之差屈居亚军,陶璐娜是在电视前看的比赛。那时,她连上海队主力都不是。但是,隔着屏幕,她都能感受到这位前辈身上肩负的压力。

2000年,陶璐娜出征悉尼奥运会,那种忐忑的紧张情绪,向她袭来。所幸的是,出征前,已经有心理老师来给他们运动员做心理辅导。

“当时,为了提高专注力,缓减压力,我戴上耳机,每天听两个小时心理老师的讲课录音,一连持续了两个月。听到后来,心理老师说的每句话我都可以复述出来。” 参加奥运会前,全国各大媒体都在宣传给予奥运冠军的奖励。陶璐娜按照心理老师的建议,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给家里打电话,拒绝与外面的一切通信,把自己的信息回避工作做好。后来到了赛场上,她也不去看其他运动员的成绩,因为这也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

赴悉尼前,陶璐娜专门去八万人体育场蹦了一次极。2000年的上海,蹦极还是比较超前的,蹦极的人非常少。陶璐娜清晰地记得,牌子上还善意地提醒:你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蹦极时建议穿上纸尿裤。门票150元,售出不退。

从70米高台跳下之前,满满的都是紧张感,陶璐娜记住了这份紧张。这种紧张,跟参加奥运比赛近似。“有一次参加比赛,离我三四米处有一个相机,我一举枪,相机马上咔嚓咔嚓连拍,那种频率跟我的心跳不合拍,干扰了我的情绪,让我非常紧张。”

但是,真正从高台跳下来之后,这种紧张也就随之释放了。“我战胜了自己,我能承受高压!”陶璐娜告诉自己。后来,她把这种平静带到了悉尼赛场,发挥出正常水平,射落首金。

奥林匹克日到来之际,今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了“奥林匹克,个体极限与社会进步”星期广播科学汇·科技与人文对话国际奥林匹克日主题活动。活动中,奥运冠军陶璐娜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科学对于体育的助益。

事实上,早在1983年,上海就已经开始进行激光射击设备的研发。到了2000年,这套名为“枪神2000”的激光设备已经成型。它把激光红外点放在枪管里,射击的时候,可以监控到选手射击的全过程,然后用数字化的曲线分析到底是击发瞬间的问题,还是枪支晃动的问题,以及扣板机瞬间的力量保持等。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这些轨迹就可以了解自身的技术动作到底有什么问题,然后去加以解决。

2004年,陶璐娜兵败雅典奥运会。回到上海后,就是通过这套激光设备来逐步调整她的技术动作,让她看到自己技术动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我当时心里也不是非常接受这样的高科技,觉得总归跟真枪实弹有所区别。”但是,当她使用了这套设备以后,看到了自己动作一致性、枪支稳定性方面的问题。“扣动扳机的一瞬间,你的动作是否把力量保持好,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教练员也没有说得那么准,但是这套设备可以直接找到你的缺陷在哪里,然后去加以改进。

就这样,2006年,陶璐娜带着改进后的射击技术,又参加了多哈亚运会,最终摘得三金一银。这个成绩是陶璐娜运动生涯当中最好的成绩,至今391环的气手枪亚洲记录还是她保持的。

陶璐娜透露,目前他们正在跟中科院和复旦大学一同开展关于运动员脑科学专注力方面的研究。“科技体育就是让科技助力体育达到极限。”

渔阳里王炸文创单品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