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如何评价动画《四月是你的谎言》中角色歌基于古典音乐的再次创作?

一提到古典乐,大部分人都有种谈之变色的反应。然而想到当时看《四月是你的谎言》这部动画,我突然感觉找到了欣赏古典乐的切入点,觉得欣赏古典音乐似乎也没有那么难。我想在这里就以动画里所出现过的音乐为基础,把这种感受分享给大家。

欣赏古典乐可以说既很容易又不容易。容易是因为聆听是人的本能,从这个层面来讲,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可以没有任何门槛。不容易是因为古典乐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跟我们当今所处的环境相距甚远,想要深入必然要了解许多历史背景知识。

正片第一集开头,幼年时期男主角在剧场的钢琴演奏迅速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他演奏的曲子正是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著名的《: Piano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 - 3.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编号Op.27 No.2——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首钢琴曲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而动画中出现的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它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 疾风暴雨版的旋律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怒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姿态。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又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打到顶点时候,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动画的制作方在这的诚意和良心也在这一段钢琴独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幼年男主角的手指动作,还是钢琴的琴键,都被刻画得极其细致而真实。可能是为了与幼年男主角的水平相适应,在节拍上它进行了放慢处理。对比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可以明显的听出动画中与大师级演奏家的差距。(注:这张唱片也可作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入门专辑,其最著名的《热情》、《悲怆》、《月光》都有收录。)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据传这个曲子是献给当时正在热恋中的伯爵女儿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时过境迁,在两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了解贝多芬当时真实的创作意图和灵感。不过,对于美的欣赏和感悟,却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的。音乐的魅力就是如此。当我聆听这段奏鸣曲的时候,仿佛有纷至沓来幻想萦绕心头。

在第二集里,剧情来到女主角宫园薰参加小提琴大赛,她所演奏的是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 第一乐章》。女主在舞台上热情奔放,挥洒汗水演奏小提琴的情景想必看过的人都会为之动容。

贝多芬创作“克莱采”于1803年,原本是写给一位久居伦敦的小提琴家乔治·布里奇托尔(1778-1860)的。他是一名黑白混血儿,父亲是非洲人,母亲是欧洲人。在1803年初,布里奇托尔来到维也纳,通过里奇诺维斯基王子的介绍,他与贝多芬相识。两位音乐家一见如故,随后他即刻开始排练这首贝多芬当时正在创作的新奏鸣曲。据说,布里奇托尔的某一段即兴改编使得作曲家大受感动,以致于贝多芬从键盘前跳起来拥抱住了布里奇托尔,并说:“再来一遍,我亲爱的孩子。”于是贝多芬将快要收尾的这部《第九小提琴奏鸣曲》题献给了他。1803年5月24日,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他们的合作演出大获成功。在演出前已经没有时间复写好第二乐章的小提琴分谱,布里奇托尔不得不越过贝多芬的肩头来看总谱上的小提琴部分,但尽管如此,这一乐章受到观众们热烈的欢迎。可是演出结束后,布里奇托尔却当着贝多芬的面辱骂了一位同贝多芬走得很近的女士,而且其用语之难听使贝多芬大为光火,就此两人撕破了脸。最终贝多芬将封面上布里奇托尔的名字改成了克莱采。

鲁道夫·克莱采( 1766-1831)是法国十八世纪末小提琴家,同时也是作曲家,著有《42首练习曲和随想曲》。贝多芬极为欣赏他,并把这部已经出版的作品题献给他,但是克莱采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过它,甚至曾称其为“完全不可理喻的”,令贝多芬十分恼火。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部他看不起的曲子,却使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鲁道夫·克莱采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片中女主演奏的第一乐章为稍慢的柔板-急板-柔板-原速,A大调,3/4拍,奏鸣曲式。开始先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呈现一段3/4拍的优美的旋律。随后,钢琴与小提琴交错演奏,情绪逐渐热烈后,渐慢引出小提琴的主题,并转为A小调,节奏变为2/2拍;副题较抒情,与主题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是变奏式的行板,F大调,2/4拍。主题先由钢琴呈现,然后小提琴加以重复,情绪始终安详而充满柔情。四个主题的变奏融入了许多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技巧。

第三乐章是终曲与急板,A大调,6/8拍,奏鸣曲式。开始由钢琴演奏了一个强有力的A大调主和弦。随后,小提琴奏出热情的第一主题,钢琴与之稍后进入,形成追逐。钢琴左手用三度和弦与小提琴合奏,右手则用上下条约的八度音为之伴奏,充满了活泼的情趣。经过发展与再现主题,全曲在欢乐、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克莱采”奏鸣曲是一部非常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品,但是,由于贝多芬身处古典主义末期,自小的音乐积淀使得他的作品十分规整,一板一眼,相对的,就是情绪表达并不是非常外露而丰富。

所以,在动画中,当女主角把这部奏鸣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有些评委就表现得很不开心,说她拉的什么东西,简直像在挑衅作曲家。原本看到这里我是心存疑虑的,为什么评委会这么批评她,在我看来她明明演奏的很棒啊。在对比了大师级的演奏后发现女主的演奏强弱过于夸张,躯体表现力过强,整个身体的晃动幅度过大。

其实音乐演奏史上就分为两种演奏派别,一种是力求完美诠释作曲家意图的,从节奏到音符与乐谱丝毫不差;另一种是力求完美诠释自己个性意图的。女主属于第二种,用了较现代的技法,夸张激情地演奏了一首贝多芬的作品,而这种演奏方式并不是作曲家本意,更多凝结了她本人的个性。所以古典乐老师会批评她,而我们却很容易接受这种更为个性的演奏方式,动画片中对音乐的改编显然是为了更适合现代人更喜欢流行音乐的耳朵。

波格雷里奇(Ivo ),南斯拉夫钢琴家,技法高超的无可挑剔,然而他在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轮被淘汰了,因为他演奏的肖邦过于个性所以被大多数评委否认了。

音乐本身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想,人人总会各执一词的吧。想要用女主角这更适合现代人个性的演绎方法的话,作为演奏者本人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技术和内涵修养,才能服众。当然,给古典乐增加一些新鲜和变化,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