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69式火箭筒装备部队

69式40火箭筒诞生之际就面临巨大的北方坦克集群压力,得

69式火箭筒装备部队到了大批量的生产和装备,成为步兵普遍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有:瞎火率高、风偏大、破甲威力有限不能对付T72等现代坦克。

针对以上3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用酸值低的8701炸药代替了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弹。由于射表不变,定型后即投入了生产,取代了原型弹。同时还进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弹设计。

新弹于1983年定型。弹径加大到94mm,弹质量加大到2.97kg,威力可达180mm/65°,能穿透T72复合装甲(这是当时对中国的主要威胁)。但是速度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m。射表需要修正,所以新弹定型后只小批量生产,这就是40-Ⅱ型弹。

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弹,它是采用了PF89火箭弹战斗部的双锥变壁厚的药型罩技术,弹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射表,可正面打T72坦克。当前主要装备基本都是40-Ⅲ型弹。

为了克服风偏,设计定型了84式减风偏破甲弹。它采用了尾管和全弹分离技术,提高发射初速度到140米/秒,直射距离从300米增加到400米。抗风设计使横风1米/秒时300米处落弹点偏离由1.2米减小到0.45米。这种弹还采用了可燃传火管,解决了在低温射击时纸片留膛问题。该弹威力和40-Ⅲ型弹相同,但是射表不同,没有大量装备。

为了扩展"新40"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为40火箭筒配钢珠杀伤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弹在空中爆炸,其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威力相当于105-122毫米榴弹炮,射程1500m。使得步兵分队拥有了比较远距离的火力支援能力,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如今仍在生产中。

21世纪初,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69改分管式火箭发射器,定型2004型,用于出口。可分解成为两节携带,长度只有655mm,装配后战斗全长910mm,其他和69-1式基本相同,可发射破甲弹、高爆榴弹和燃烧弹、温压弹。

69式火箭筒装备部队后,其配套火箭弹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主要表现在:战斗部装药在湿热环境下容易产生慢性分解,释放酸性气体,对于弹体零件、导电线路造成腐蚀,形成短路或断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风偏太大,修偏难以掌握;破甲威力偏小等。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换用酸值低的新型装药,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破甲威力。经过以上改进,设计定型了I型破甲火箭弹。军工部门对I型破甲火箭弹继续改进,弹径加大到94毫米,弹重加大到2.97公斤,威力可达180毫米/65度。但是其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米。新弹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威力并仍可用原火箭筒发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弹定型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这就是Ⅱ型破甲火箭弹。1988年,Ⅲ型破甲火箭弹定型。它是在国产新步兵反坦克火箭战斗部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弹重、初速及最大速度与I型相同,威力则与Ⅱ型相同,可沿用原火箭筒和射表。为了扩展69式火箭筒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军工部门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钢珠杀伤火箭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完成了设计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米高后引,信起爆,弹在空中爆炸,大大提高了对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