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教改、命运,穷与富的游戏规则

“像我这种普通人,当然得考个博士。”

季羡林说的,在《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里。为啥必须得读博士呢?他说他不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鲁迅,这些人都是天才,所以不需要学位证明,哪像我季羡林,普普通通,不读博士,怎么争得过这些人呀。

了解季羡林的,就知道他这是在装逼。事实上,季羡林也是天才,从小成绩就很好,很小就考上了当时山东名校“山大附中”,该校校长是前清的状元,王寿彭(王寿彭还是山东大学的首任校长、创始人)。而且季羡林考试门门功课95以上、总是拿全校第一。王寿彭作为状元当然也很装逼,却愿意称季羡林一句“羡林老弟”,谁敢说季羡林是个“普通人”呢?

但季羡林这话有道理,极有道理。

道理是:不是季羡林比不上王、梁、陈、鲁的才智,而是他的家庭条件、人脉资源比不上。

因为季羡林是穷人,所以为了混成学术顶流,他就必须得读个博士,哪怕这一行的很多顶流,都没博士头衔。博士证就是穷人入圈的通行证。

为啥?

因为穷人无所凭据,没钱没势没人脉,最好的出路就一条:把清晰的、既定的规则吃个通透,通透到“达标”、“入圈”,甚至没人比你更通透。

季羡林的聪明,就是摸透了这个规则。放在当时,便是“博士证”。

上上篇(《》)讲国家不让办培训班的,没想到现在已经有一两万的阅读了,大概教育确实乃国之重器,很多朋友都很关注。

文末说影响,我说还需观察。但其实,有些硬趋势,不需要观察。

去掉培训班之后,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教育系统的规则更稳定了——原来培训班带来的效果,或者说钱带来的效果,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显现,总体有用,但其实是不稳定的。

规则稳定对穷人以及中产其实是有好处的,也就是你可以拿出“做题”的本事,把这套规则给完全吃透,就像季羡林一样,做到没人比你更通透。

——很多时候我们一想到做题,想到的就是考试,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考试?规则越清晰,考题就越明白。再看看那些“考好的”,研究下经验,积极备考、一比一模仿,基本不会失败。

举个例子,日本有个厨师,叫米田肇,这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一个餐厅从零做到了“米其林三星”级别,米其林三星啥水平?全球只有100多家,可以说是餐厅界最顶级最顶级的那一批。

咋办到的呢?就是靠做题。

或者按照米老板的话,叫“数学思维”——直接参照成功的米其林三星餐厅,1:1精确复制人家的操作、材料、做法,精确到餐具的摆放至毫米级、一颗盐粒都得切分成1/4大小。

大家瞧瞧,这东亚做题精神有多可怕。米其林三星的标准,其实是非常神秘的,虚无缥缈,不确定,讲求个“烹饪的艺术”,那比考试可难多了,但米老板却能通过研究细节,精确地把握到“米其林三星标准”,然后再攒着劲模仿、做题,最后就这么进入了这个圈子。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米田肇算是“搞餐厅”这个领域的博士、院士?

回到教改,有个说法是这样的,那就是穷人只能埋头当做题家,富人嘛,可以请家教,搞素质教育、培训班。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穷人还是得在“规则的限制内”,富人则可以超越规则,在“规则之外”获得额外收益。

这话有道理,我之前甚至很赞同。

直到了解了米田肇的经历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做题”、模仿的威力。米田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的模仿非常细致,细致到肉眼察觉不到的细节。我们总喜欢说模仿,咱们现在扪心自问下:我们对成功者的模仿,究竟精确到哪个级别呢?

——还是主要参考下人家的“主要思路”,然后糊里糊涂地就上了呢?

拿我自己来说,我之前分享过自己的减肥经验(《》),恐怕也有很多朋友拿来作参考。有个大V朋友也找到了我,他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他问的非常细,甚至要我提供下吃每一餐的精确时间、每一餐食物重量的最精确克数。我说你整这么细干嘛?他说他要1:1复制。

当时我只是惊了一下,后来想想,我发现他自媒体之所以比我做的好得多,真不是没道理。其实他之前也谈过自己的写作思路,就是模仿那些成功者、爆文写作手法,这我也知道,但我真没想到,他的模仿,是如此精确。

这位大V,在自媒体领域就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没有流量扶持、不吃平台风口,就硬碰硬,真的是靠自己的文笔、观点,成长为一方大拿的。

很多朋友要我讲怎么转行,怎么入门,怎么写作,其实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咱们何尝不发挥最彻底、最精确的做题精神?1:1复制人家的成果呢?

真的,写到这里,我自己也在反思。

迄今为止,我参考别人的经验,也喜欢带着自己的“大致感受”,模仿的也是个“大致样子”。我真不配自称做题家。

所以,对于穷人,或者任何在此领域毫无资源(权力、美色、金钱……)的普通人,还想做出点啥的,就一条路:

硬着头皮、吃透规则、精确模仿。

不要大致模仿,大致模仿屁用没有。

精确模仿能达到什么效果呢?米田肇能一年半拿到米其林三星,这很牛逼,我想他可能毅力、才智也确实有贡献。但咱普通人,整出个优秀成果来,想必也不难吧。

因此啊,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别一上来就质疑自己,应该问问:我的模仿精准吗?精准到哪个级别?——这一问,你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解法了。

说了穷人,不过瘾,咱再说说富人如何利用“规则外”的红利。

讲真,如果你不是大冒险家,或者手里有巨量资源,想跳出规则外、获得规则外的红利,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其实是很难的。

为啥?我给大家介绍个人,他算是典范,叫迈克尔·米尔肯——

这人在80年代可以说是叱咤华尔街,一代枭雄,被人称为“垃圾债券之王”,专门收购没人要的“垃圾债券”。这东西看名字大家就知道,垃圾嘛,风险肯定很高。但是米尔肯胆子肥,就敢要,人家搞投资,他搞投机,赚得盆满钵满,最后可以说是变革了华尔街的风气:所有玩家逐渐从实实在在搞投资,转向了空转空的搞投机。

他最后啥结局呢?赚点小钱不过瘾,还加高杠杆,说白了也就是借钱玩儿垃圾债,加到最后,资金链断裂,锒铛入狱,还被永久驱逐出华尔街!

这人牛逼在哪里?说大白话,就是在他入狱之后,相关的法律才追上他、才规定他的行为是非法的。

当然,入狱的罪名,还是老一套,叫“内幕交易”,其实他犯的罪根本不是(或者说远不止是)什么内幕交易,而是他基本在当时的法律之外玩儿垃圾债券——这完全是“规则外红利”,所以后面很多机构都在模仿他这一套。

其实可以这么说,华尔街的超级玩家,一开始能够暴富,靠的就是“规则外红利”,他们懂法律的程度可能远高于对金融投资的理解。

我们开玩笑,说“致富之路都写在刑法里”,人华尔街巨富真这么干。

所以,普通人的冒险,根本没啥意义,不提倡冒险。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冒险的代价很大,你如果很勇不信的话,进一次看守所,感受下那环境,一天之内就明明白白了……

特别当你是个普通人,冒险真比不上做题、模仿。

最近的吴亦凡也算是顶流吧,有权有名有钱,现在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咱没有资源,或者只有有限资源的人,就当个老实人,就行啦。

只不过,一定要做个精确的老实人,明白当前的规则是啥、成功的范例是啥、你的目标具体是啥,然后呢,深吸一口气,调动全部注意力,排除杂念,拿出你不要命的东亚做题精神,1:1精确复制,何愁事不可成?

这里面需要的是啥呢?一是精确,也就是你对细节的精确观察;二是埋头就干的行动力。

——我们总觉得富人能利用资源干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以我的阅历,这么干的,一开始好像占便宜,但总有一天得支付代价,甚至是是他根本没预料到、也支付不起的代价。

反观咱自身,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自己: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和我一样,万念归一,试一试做个真正的、精确的做题家。

往期:

读书,读事,读人。

既重于个人的努力,也把握历史的进程。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