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7信息时代,你有多久没好好想想了
为什么越弱智的诈骗手段,就越有人相信
如果我们去街头调查,随便问一个路人:“你喜欢被人骗吗?”答案肯定都是否定的。没人喜欢被骗,人们被骗之后,除了对骗子的愤怒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满:
◆我为什么没有看穿对方的把戏?
◆我为什么这么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随着信息的发达和技术的进步,骗子的伎俩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骗子自古就有,因年代不同、地方不同而有变化,但只要人性中存在无知和贪婪,骗子便不会消失。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凡是那些开口新概念,闭口大趋势,每天都在四处混圈子而且夸夸其谈的人,基本上可以认定有“骗”的嫌疑。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骗子群发的短信水平为什么毫无逻辑和专业水平呢?诈骗短信的内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是某富商的私生子,但需要你热情赞助我去继承巨额遗产的机票钱,回头我会分钱给你。”正常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为何骗子仍然把它一遍遍地群发出去,且同一种手段经年不衰?
疑惑就来了:他们为何不编一个高明点的故事?
要知道高明的故事更有欺骗性,弱智的故事则在轻视人的智商水平。但恰恰是这种弱智的手段,反而有大批的人相信。
从骗子的出发点思考,你会发现他们的做法是一种最佳选择,因为就是要用这么弱智的故事先筛掉那些贪婪但不够弱智的——牢牢定位贪婪而又弱智的群体,即心智毫无防护能力的人。凡是根据短信提示回电的,意味着骗子接下来的诈骗行为有极大的成功率。
这就是被收智商税。相信的人一定会交这笔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无知、贪婪才上当受骗,拦都拦不住。例如许多新闻中讲到的,受害者去银行给骗子汇款,柜台人员和保安不论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告,都不能让他清醒。
要想避免被这类诈骗手段欺骗心智,最关键的是不要被“表面信息”所诱惑,并战胜内心的无知和贪婪。核心原则是相信常识和逻辑。
〇相信常识
生活中有很多常识是亘古不变的,就是一些不证自明的东西,多了解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1.有些客观事实是不变的
什么是客观事实?诸如水往低处流、生老病死、日夜交替、地球有吸引力等。这些事实早已经过严密的论证,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有的人做出超越这些客观事实之举,比如告诉你树上结出了金子,不论如何雄辩或者概率如何离奇,都不要相信,直接判定为骗子。
2.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本质,没有什么可以通用的学说,也没有哪个人能通晓万物,或者用其他定义来代替。就像水是水,油是油,植物是植物和动物是动物等。假如有人告诉你金融就是互联网,或者经济学和成功学可以混为一谈,你就要警惕了。他不是在给你洗脑,就是想骗你掏钱。
3.任何一种价值(获益)皆有成本
没有免费的东西,别想着白占便宜。凡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成本,可以打折,但不会免费。这是一种基本常识,因为天底下不存在免费的午餐,甚至也并不存在“物美价廉”——你看到的物美价廉,往往没有影响利润的大小,只不过是成本有所削减。所以当你看到完全免费的东西时,要想到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商业模式,最终你一定付出相应的代价。
〇不合逻辑必有问题,超越常识就是骗局
提高心智的防御能力,最基础的武器是“逻辑”。所谓的逻辑,就是那些必然的规律和理性的思考步骤、推理模式。凡事皆有逻辑,有因才会有果,实至才会名归。比如“不劳而获”就是违反逻辑的,“天上掉馅饼”也是不合逻辑的。不合逻辑则必有问题,人一旦抛弃了理性逻辑,盲目、冲动、感性思考,就容易上当。
遵循逻辑,相信常识,是保护心智的有力方法。
天津的张先生在出差之前收到了自称是航空公司发来的短信,称他所乘坐的航班被临时取消,要求其点击链接进行退款操作。短信报出的航班号和姓名跟他机票上的一模一样。这样的短信不免让人产生怀疑,但是事关重大,谁也不敢贸然断定这就一定是对方的骗局,于是张先生马上打给航空公司进行确认,发现的确是骗子的花招之后,才终于放心。
张先生没有上当是因为他一眼看出了短信的问题:航班取消后,通过链接进行退款操作既不符合逻辑,也违背常识。凡是了解航空业规则的人都明白,在航班取消后,航空公司会主动致电帮用户改签,如果退款也不会通过短信操作,因为安全性无法保证。战胜自己无知的最有效路径就是不要急于行动,而是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有没有问题。
〇贪婪和恐惧
我记得在大概20年前,社会上流传一种可怕的犯罪手段,说骗子都学会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手法,你走在路上,他从你的身边经过的时候轻拍一下的你的后脑,你就会像着了魔一样,无论对方问你什么问题你都会回答。比如银行卡密码、家庭住址等。
是不是很恐怖?这个谣言曾经甚嚣尘上,然而最后人们发现,传谣者无一不是因为自己的贪心而受骗,才编造了这样的谣言。
虽然骗子们的招数越来越精明,但其核心却始终未变,就是抓住人性的两个弱点进行重点攻击。这两个弱点一个是贪婪,另一个是恐惧。人们既因欲望而贪:贪钱,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和情感回报;又因欲望而惧:害怕失去,畏惧一切损失。
如果我们将这个世界所有的骗局进行归类,你会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利用人们的这两个心理大做文章。庞式骗局是利用人的贪婪;商家的免费策略是利用人的贪婪;“你获奖了”的骗局是利用人的贪婪;“你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是利用人的恐惧;“你的账户被冻结,需要把钱转到安全账户”也是利用人的恐惧。凡是针对人心智的套路,均是抓住这两点大做文章。
“贪婪”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行,一起出现。即使我们不能完全抑制它们,也不要产生侥幸心理,多想想吃亏上当的后果,才有可能全身而退。
有人提醒仍然上当,是不幸还是活该
我读大学时曾在图书大厦遇到过一件事情。一名二十来岁的女孩腼腆地走到一位同学面前,对他指了一下自己的耳朵,然后含着泪水望着他,摆了摆手,示意他,她是一个聋哑人。随后她又指了一下自己手中盛满纸币的盒子,然后注视着他。
那位同学显然涉世未深,拿出了包里仅有的50元钱放了进去,最后给了女孩一个他所能给的最温暖的微笑。就在他刚把钱放进盒子时,旁边有人制止他:“小心点,这个女孩昨天来过一次了,好多人上当!”
他却笑着说:“我看不像。”然后坚持把钱送了出去。
但没过半小时,我就在图书馆的另一个角落看到这个女孩和另一个女孩谈笑风生,她们两个人在清点手中的钞票,互相炫耀当日的战绩。而那位善良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他还为自己拒绝了旁人的劝阻而骄傲,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接到电信诈骗电话而去银行汇款的受害者——他们固执的表现让人不可思议。在保安和银行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醒之下,仍然坚持把钱汇给对方,丝毫不能冷静地想一想整件事有没有破绽,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大脑已先入为主,接受了骗子提供的信息,并按对方的逻辑对事情进行了“思考”和“定义”,然后坚定了一个立场,做出了最终的决定。通过信息的组合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屏蔽旁人的建议,这也是今天大多数骗局的基本套路。整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心智防护机制的缺席。在精心设计好的陷阱面前,这些人的心智几乎是不存在的,处于零的水平。
骗子在进化,水平不断提升,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因此尽管有人提醒,也可能无济于事。我们不能说这是活该,但究其心智而言,却也并非“不幸”,而是自作自受。不过,如果一个人在做决定前或听到别人的提醒后能让自己的大脑放空5分钟——跳出之前的框架重新思考一下,往往就能变得冷静起来。
这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如果说因为贪婪而受骗还多少有点“不作不死”的意味,但是利用人们的恐惧、怜悯之心设计的骗局则显得非常龌龊。要想避免这样的智商税,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原则:
1.不因突如其来的意外而失去分寸
人在做出一些决定时之所以智商下线,有时是因为事出突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往往来不及思考而失去分寸,丧失理性。很多商业营销机构和骗子都抓住了人的这一特点,不给你从容思考和征求建议的时间,让你暂时处于一个封闭的时空中,使你跟随着他们的指引一步一步进入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中。因此,必须先提高自己对于意外变故的承受力,使自己的大脑获得一种钝感——迟一步做出反应,事情反而容易看清楚。
2.永远为自己保留5分钟的“放空时间”
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无论遇到了什么事,都让自己拥有5分钟独立决定的时间。在这300秒的时间内,把大脑放空:清除对方刚才告诉你的所有信息,忽视对方的一切逻辑(就当它不存在),站在自己一贯的角度好好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真的是这样吗?”
然后站在相反的角度寻找论据,再得出一个观点。这时你就会发现,对方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要求是多么可笑!在今天这个大信息时代,我们对自己所接受的任何一个信息都要保持应有的警惕,不轻信任何人和任何事,也不轻易做出任何决定,才不至于智商掉线。
每个人都有信息选择障碍
信息能够让我们得到某种借鉴,是做决策的参考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信息做出选择,要从不同的信息中挑出“可信”的部分。正确的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的方法;错误的信息则会把你带入迷途。
每个人都有信息选择障碍。就像墨菲定律所说,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就总会出错。面对不同的信息,人们总倾向于选择错误的,忽视正确的信息。要提升心智的防护能力,就要学会选择——只有选择了正确的信息,避开错误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对的决定,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的来说,信息的真伪和我们的分辨力决定了一件事情的成败,也影响着我们能否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
在三国时代,孙、刘两家联手的赤壁之战可谓打得畅快淋漓,而其中诸葛亮、周瑜的通力合作当然是功不可没的。周瑜有意让蒋干偷走了伪造的信,让生性多疑的曹操接受了错误的信息,杀掉了其得力干将蔡瑁、张允,使本来水性弱的魏军更加一筹莫展;而诸葛亮则更胜一筹,他在雾天带着站满草人的船只前往曹营,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曹军的十万支箭。
这两次胜利都源于成功蒙蔽了曹操的眼睛,以错误信息使其思考和判断受到了影响。在草船借箭中,正是曹操接受了“吴、蜀之军带兵来攻打我们”的错误信息,才会急于下令军队以箭退敌,白送给诸葛亮十万支箭。我们在赞叹诸葛亮机智的同时,也要看到曹军阵营中的谋士面对信息缺乏及时判断的一面,他们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推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的保证。它既能帮我们避免上当受骗,也能助我们成功。在《魔戒》中,阿拉贡对于半兽人说出的“佛罗多已经死了”并没有相信,在所有人都沉痛在哀痛之中时,他却举起剑砍掉了半兽人的头颅,正是他这种敏锐地对信息推断的能力助他成为人皇。类似的例子在消费场合比比皆是,营销人员会不断地引用各种数据告诉你:这件产品已经脱销了,再不买就买不到了;今天是价格最低的一天,明天就会涨价;别家卖的质量有问题,这里的才是最好的……诸如此类,短时间内把大量的信息塞进你的大脑,许多人不去分辨,选择了相信,便选择了上当。
在今天信息飞速更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学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而且要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做出对的选择。如今,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刚刚发生的事情可能几秒钟之后全世界人就都知道了,或许上一个小时还对的信息,这一个小时就已经过时了。信息的真伪、有效性等因素,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判断,没人能帮你。
例如,这几年网络上曾经盛传许多新闻,像“江水被污染”、“碘盐防辐射”等五花八门的信息,导致超市中矿泉水、碘盐被抢购一空,价格飞涨,许多人上当。“世界末日”等传闻也使不少人的情绪受到影响,被商家利用,购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在你回头看时,这些事件当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要严肃思考的是,当时大部分人为何不能理性思考,选择对的信息进行分析呢?
〇信息到底是什么,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人们心中想的是什么,往往就看到什么。这是由人的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决定的——心中看到了世界末日,这个人就自觉地屏蔽相反的信息。
信息可能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也可能让我们无意识地坠入深渊。其结果怎样,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学会犀利地判断它,在信息时代选择那些正确的信息。当然,现实中的人大多都有“选择焦虑”。比如在买东西、定计划等做出抉择时,经常感到哪一个都好,但又似乎哪一个都不可行。时间就在无穷的纠结之中慢慢流过,错过最佳的时机。
越年轻的人,就越容易患上这种“选择障碍”。比如购物、恋爱、结婚和生子时,许多年轻人都在简单的问题上有过长时间的纠结。有分析就认为,这与独生子女一代从小习惯了在“被选择”中生活有关,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法掌控“有选择”的独立生活。
不过,我们也许可以看得更单纯一些——那些有选择焦虑的人,如果不是“考虑得太多”:过于在乎这种选择在别人眼中的结果;就是“考虑得太少”: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想法。
〇跨越信息选择障碍
1.首先对比优劣
比如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比较困难而不知如何抉择,这时可以给自己列一个对比表:一边列出做这个选择的10项优点,在另一边列出不做这个选择的10项缺点。对比两种方案的优劣,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选择会带来的结果,用数据帮助自己做出决定。
2.让自己坚定地接受其中一种选择
在面临选择困难时,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只选择其中一项选择。这时不论对错,也不去考虑更多,而是坚定这一选择。原则上,这是一种试错的方式。当选择完成了以后,告诉自己不要后悔,但要看看会发生什么,并从结果中总结教训或者经验。如果对了,这就是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如果错了,这就是一次供自己修改思考模式的绝佳机会。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这一步骤,直至真正提升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3.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自我欣赏,增强做选择的自信
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选择力影响很大,而且亲密关系是增强安全感的重要一环。比如伴侣、父母等。你需要尽可能地去改善自己与他们的情感关系,在彼此的相处中减少相互的指责,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在涉及交互关系时,别对自己采用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可以有,但不要太多),要更多地采用欣赏和鼓励的言辞或者举止——看到你自己的优点,增强独立性和安全感,做选择时就会更加自信(而不是经常问对方的意见)。
4.必要时相信自己的直觉
直觉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要采用,有时候人的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很微妙,往往能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判断。开发自己的直觉能力,让它综合一些我们察觉不到的五官的感受,捕捉最敏感的信息。这种通过潜意识感觉到的细微的差别,可能依据是过去的经验,也可能是知识的积累判断。所以,假如你在做一些简单的、影响范围小的选择,不妨就“跟着感觉走”。
5.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反复思考
经过一番思考,你终于做出了决定,拍板了一件事情。接下来呢?这个决定对自己的影响如何,到底对不对,万一错误怎么办?人们也习惯于在此纠结不停。几乎在做出决定的同时,人内心中的怀疑和忧虑就相伴而生。正是这些念头阻碍了我们接下来理性地判断、总结和分析。对于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反复地“倒带”思考,要盯着脚下,关注未来。对了就继续,错了再反思。
概率的诱惑:万一我是幸运儿呢?
有一次我跟下属谈话,他午饭时刚买了100块钱的彩票,偶尔提起来,眉宇间充满期待。买彩票这个习惯让他很满足。我问他:“100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为什么你买这个概率如此之低的梦想?”他笑了笑回答:“老板,万一我是幸运儿呢?我也想变成有钱人,可是凭辛苦的奋斗概率更低,还不如买彩票。”
为什么那么多人买香港的六合彩呢?因为六合彩公司的宣传就是某一个穷人中了头奖,拿了几百上千万,然后便一夜暴富了。
为什么房地产越炒越贵,越贵买的人越多?因为之前有人拼命地借贷,买了房子,现在随着房价的上涨而一夜暴富了。
买六合彩暴富的概率很低,借贷买房有很大风险,人们对此一清二楚,但依然抵制不了诱惑。他们认为,既然有人靠这种途径成功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可惜的是,大多数彩民和股民都不知道什么叫杠杆。杠杆就是更聪明的商业机构利用概率来从普通人口袋中“搜刮”财富的工具。你所迷信的概率,在懂行的人看来就是一种杠杆。
〇人们迷信小概率事件
彩票中大奖是最典型的小概率事件。仅需要一个动人的口号:“下一个百万富翁也许就是你!”便吸引了大量的人踊跃参与。一张彩票的成本不高,花上几元钱就有机会中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元的巨额奖金,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投资成本小,获益巨大,为何不试试呢?
从彩票开始发行到今天,也真的有数以百计的彩民成了百万富翁。这是事实,所以对人的诱惑力更大。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也足以让人们沉醉其中。不过,这个概率游戏的好运降临到你头上的机会到底有多大呢?答案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
以某款彩票为例:
买一注该彩票,你只需在1到号的37个数字中任意选取7个互不相同的号码。(即不可以重复,如:2,2,9,26,31,35,37)在每一期开奖时,有一个专门的摇奖机从标有数字1到37的37个小球中摇出其中7个小球。如果你买的一组号码与开奖的该组号码一致(不需考虑摇出号码的顺序),那么你就中了特等奖。其奖金是续期累加的,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元。这显然是一个数学概率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计算这种摇奖方式能产生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时,结果会令我们吓一大跳:有种。随着计算机软件在数学计算中广泛应用,这个概率会越来越小。就是说,如果你只买一注彩票,该组号码与开奖的那组号码一致的机会是一千多万分之一。
一千多万分之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写在纸上不是很清楚。但放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这个数字小得无法想象,大约相当于一千多万人每人平均购买一注彩票,才有一人获大奖的可能(仅是可能性)。如果每星期你坚持花20元买10注彩票,那么你在每19410年中有赢得一次中大奖的机会(仅是机会);即使每星期坚持花2000元买1000注彩票,也大约需要每194年才有一次中大奖的机会。
这也就是说——获大奖对于每个人,对于每注彩票是公平的。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人力不可及的事件。机会非常公平,但概率小之又小。
极端地说,你随便买1注彩票,号码为从1到7按顺序排列,不用动什么脑筋,就按顺序写下来,付钱,中大奖的概率和那些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才写下的数字是一样的。不必惊讶,也不必奇怪,你写下任何一组号码中大奖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而你却沉迷其中,认为这里面大有学问。
这类游戏的成功概率低到根本不值得去尝试,但之所以有市场的原因是抓住了人们期盼撞大运的心理。人们都想获大奖,赚大钱,最好是不劳而获。于是,彩票机构或证券公司就有了施展身手的机会。
〇概率的陷阱
从设计者的角度看,概率理论的本质就是一种赌博。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从赌博中发展而来,反过来又成了商业机构或骗子赚钱的强大工具。我们总是有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是走运的,觉得别人不行而自己可以。殊不知,设计者早已经利用概率理论挖好了陷阱,等着我们掉下来。
以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有人在人流密集的街头巷尾设摊摸奖。其规则是:
在木箱中有六个白乒乓球与六个黄乒乓球,玩家随便从木箱中摸出六个球。
1.摸出6黄或6白可得100元钱;
2.摸出5黄1白或者5白1黄,可得10元;
3.摸出4黄2白或者4白2黄,可得1元;
4.摸出3黄3白,则要花20元钱买一瓶洗发水(估计一瓶洗发水的价格8元左右,即庄家可赚12元)。
表面上看,共有七种情况,竟有六种情况可获奖,而只有一种情况要花钱买东西(欺骗性很强,容易被蒙骗,让人感觉洗发水反正要用,即便摸到3黄3白,就当花钱买洗发水),感觉非常合算。
但实际上赢钱的人很少,而如果连摸5次以上,几乎是必赔无疑。这里,庄家使用了什么障眼法呢?其实,根据概率的知识,这个玩法的答案非常简单。从12个球中摸出任意的6个球,共有924种情况,其中出现6黄或6白的情况,都只有1次,共2次,概率约为0.22%;而出现5黄1白或5白1黄的机会相等,分别有36次,共72次,其概率约为7.79%;出现4黄2白或4白2黄的机会相等,分别有225次,共450次,其概率约为48.70%;而摸到3黄3白的次数为400次,概率约为43.29%。按照上述概率,运用概率论中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之一,数学期望——表示随机变量在随机试验中取值的平均值,来计算摆摊“老板”在一次摸球中平均赚多少钱。设摆摊“老板”在一次摸中平均赚多少钱。设摆摊“老板”在一次摸球中赚y元,即求y的数学期望值E(y).由上述有关数据列出表:
则E(y)=(-1 0 0)×0.0 0 2 2+(-1 0)×0.0 7 7 9+(-1)×0.487+12×0.4329≈3.7(元)
在“摸球中奖”的街头骗局中,从平均意义上讲,玩家每摸一次球,设计者就可赚到约3.7元。没有例外,也没有运气,最后的赢家一定是设计者。玩家在诱惑的驱使下一次又一次付出钱财,却丝毫意识不到这是一个自己有输无赢的骗局。
〇直觉和随机事件,坑害了多少人
由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随机事件,就连商业大佬也有中招的时候。凡是随机事件,它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随机事件中下次事件的发生与上次事件是没关系的。但人们通常都对这个规律无知无觉。并且,他们在直觉上经常表现为概率错误。
例如:
很多赌场内的老虎机、跑马机在不停地运作且挂着类似“已有多少人玩了游戏,大奖尚未送出大奖,心动不如行动”等告示。其用意直接明了,即通过告诉赌客已经有多少人玩了游戏,大奖还没送出来暗示现在轮到你的机会大增。
这些类似的鼓动针对的就是人的直觉,这时人的第一反应是“发大财的极可能是我,而不是其他人”。随机事件的概率此时被自己的大脑无限放大了,理智的念头被驱赶,赌博的冲动无限上涨。
你可别小看它,这招是真管用的。很多玩家都会被吸引住,把目光投向这些游戏机,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当中。智商的高低这时没有意义,自控力才是关键。由此可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因为前面已经有大量的未中奖人群而去买彩票或参与到游戏中去,为的是碰碰运气,希望自己才是那个最走运的人。许多商界的成功者也迷恋赌博,有的人甚至一夜间输掉上千万。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可照样逃不掉概率的诱惑。
实际上,平时越是自信的人,此时就越冲动。但只要获得大奖的规则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每个人是否幸运,是否中奖,和前面的人是否中奖均是毫无关系的,并不会因为前面的没有人中奖你就多了中奖的机会。庄家在参与赌博时已经利用概率这一规律,设计好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概率。对此,玩家浑然不知,他们已利令智昏。
〇偶然中存在必然的规律,专门欺骗傻瓜
中大奖是偶然中的必然现象,因为随机现象存在着“必然定律”——必然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人中奖,成为幸运儿。但问题是,那个人是你的概率有多高呢?
有句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这句话说的是运气,也是对概率的总结。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对的是,它说出了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不对的是,夸大了偶然的比例,忽视了偶然中的必然规律和量的关系。
凡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东西,都是专门用来欺骗傻瓜的。从表面上看,随机现象的每一次观察结果都是偶然的,但多次观察某个随机现象,立即可以发现,在大量的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的规律。可结果总是不变的,99%的傻瓜拿钱出来,支付给1%的幸运儿,并把大部分利润拱手送给了游戏的庄家。
发现关键信息,直达问题的本质
在工作中具备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无比重要的。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让紧迫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假如你不能调整思考方式,从关键信息中快速看到问题的本质,就可能一直陷在无关紧要的信息之海中,自以为走上了正轨,其实是在原地踏步,且越陷越深。
〇剔除无用信息,洞穿本质
我先简单地阐述一下关于“逻辑思维”的正确理解:
逻辑思维的过程,是把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找到解决的方法。目的是推理的核心,过程是推理的路径。因此,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对我们而言都是无用信息,都是需要剔除的。
我很喜欢《教父》这部美国电影,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至今: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表明在海量信息面前,最厉害的本领恰恰是能一眼看到最关键的信息,并把它摘出来,不受其他信息的干扰,然后快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举个例子,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给高层领导做汇报PPT。这种PPT通常需要控制在10-15页以内,不能写得太多。因为处于公司高层的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们不想在阅读这些东西上浪费时间,需要尽快了解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关键来做出决定。如果底下的人动不动写上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PPT,没有一个上司愿意看,他们反而会觉得你工作能力差,因为你的废话太多了。
那些一眼就能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在别人面前抢得先机。他们在你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析和解决实质问题。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成长地比你快了,而且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像写一个高质量的PPT,就是剔除无用信息、洞察本质的过程。有这种能力,才不至于被复杂的信息蒙骗双眼。
MECE是“ ”的简称,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个词起源于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解释起来也很简单: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则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运用MECE原则时,我们可以从一个最高层(最上面)的问题开始,逐层地向下进行分解。首先,列出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拆分成不同的“子问题”,并且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我们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出来,再寻找其中的关系,发掘内在的联系,把那根最关键的“绳子”拽出来,直至牵出答案。
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询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就再去找)
第二:在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把重叠的部分去掉)
〇如何正确地归纳和演绎
随后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用归纳和演绎的手段整理上述信息(罗列出来的不同的问题)。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也是使人的心智和推理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它们的共通点。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中间的突破口。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演绎或者归纳的形式进行拆分。我把这个过程称为“解构”,对信息做庖丁解牛式的整理和碎片化分析,总结内在的逻辑,发现最关键的联系,看到真相。归纳演绎和上面提到的MECE原则经常需要搭配使用,在归纳演绎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MECE的原则,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把如同乱麻的信息抽丝剥茧,使其富有条理。
1.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只能有一个,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那个)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原因)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在MECE原则的基础上使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5.哪些是次要的原因?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7.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9.我们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10.最后一步:结论。
请在思考问题时遵循上面这些思维步骤,多运用几次之后,你就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行动的本能,不自觉地按照这个逻辑去面对任何你遇到的问题。这时,有意制造的假象和逻辑陷阱就很难瞒过你的眼睛。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复杂的,让人不知所措的问题,你都能短时间内轻松地解决。
〇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是得出结论——遇到复杂的信息和无法预测、难以分析的情境时,你也可以先讲结论。
比如,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入电梯的30秒内就要向客户卖掉自己的方案。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没人会听不相干的废话,所以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你的方案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这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防止被人说服。
快速地抛出核心观点,即:“我们应该做什么。”商场广告满天飞,品牌到处都是,营销人员笑脸相迎,你挑花了眼?那么问自己一句:“我是来干什么的?”先给自己一个结论,你就能把90%的无效信息剔除掉。
得出核心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简洁的分析和论证,即:“我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有了前面两个步骤的协助,已经把大部分信息进行了整理,最后的工作就是围绕论点搭建路径,找到最佳方案。
Part 8为智商装上防火墙:构建心智防御机制
五条最基本的反洗脑常识
人类作为一种“关系动物”,每分每秒都与外界进行着信息交换。人的自我意识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设定和影响。商家擅长的洗脑之道,本质上就是一种浅催眠性质的暗示,利用人性的软肋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如何从根本上构建防御机制,提高我们心智的防御能力呢?
〇恢复独立的认知能力
尤为关键的一点是,让自己恢复最基本的独立认知能力,即恢复与“聪明人”一样的可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思考的要诀》一书中说:“现在这个时代,在工作或学习上,要将事情做好,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思考的要诀。”这里的思考,指的是独立的思辨,而不是全盘吸收别人观点的机械式思考。
我们必须建立独立的认知、思考、分析能力,这项技能学校或者工作中不会有人主动教导你,只有依靠自己不断去学习、分析并总结才能有所领悟。
1.建立“自我意见”
在今天的社会上,有太多人云亦云的事件发生。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真相,明白发生了什么,其实不然。很多专家,无时无刻不在提出意见,请你同意和跟从。乍一看是对的,于是你同意了,事后你才发现自己被消费了,心智也被某种特定的套路操纵了。
当你学会独立思考后,就会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从而在需要表达的场合更具体和更有说服力地阐述观点,以此影响对方,而不是受人影响。
2.进行“批判性思考”
我们要为自己的独立意见找到相应的根据,对不同的事物和声音要有批判性思考。很多人对于批判性思考存在误解,以为这种思考和表达方式是批评对方。其实,它是一种贯彻自己独立意见的技巧。它指的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思考方法”。
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不是别人出国留学回来升职加薪了,你也要赶紧出国学个什么。
不是别人创业赚到了很多钱,你也要赶紧辞职下海经商。
不是别人天天早起写作赚了钱,出了名,你也一定要天天早起。
不是别人在看什么书,你也一定要看什么书。
更不是你三年前有了什么想法,就一定要一成不变地执行下去(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批判性思考的最大魅力在于,不仅对信息本身和他人的意见进行谨慎判断,也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审慎思考,进而得出最为客观的答案。
〇提出一个好问题
学会区分“事实”和“意见”,并针对别人的论断提出问题,是掌握理性思考能力和为心智建设强大防火墙的重要基础。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权威和专家说的话极有说服力,有天然的蛊惑性,很容易让人把“意见”误以为是一种铁定的“事实”。对此,要学会提出问题,如果对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便不可轻信。
反面案例是新闻经常说到的那些忽悠老人的“健康专家”、“治病大师”,实际上这些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医生,可就是屡试不爽,因为他们抓住了人们的知识盲区。如果老人们或他们的儿女都懂得独立思考,当时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和反向思考,就不会轻易上当了。
〇多角度和深入思考
针对一个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回顾并且再思考一遍,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切入的角度,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逐步加深。虽然问题还是那一个问题,但你的眼界变宽了,思考维度更高了,观点也更理性了。
〇预测将会发生的事,决定现在应采取的行动
遵循这一原则,是对我们自身预测能力的培养。要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然后决定自己将要做的事情。
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步骤来思考:
◆该“方案”如果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
◆成功和失败的情节分别有什么?有没有这两种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该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思考有没有必要现在就去行动。
这样的四个步骤走下来,我们的头脑就会更清晰一些,做出的决定也就趋于理性。
〇看到事实的真相
最后,有疑问就要正视它,寻找它的原因,而不是蒙上头当鸵鸟。这要求我们直面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要冷静地看清现实。只有建立在现实(事实)基础上的判断和行动,才能为我们带来回报,否则就可能偏离目标,或者得不偿失。
所有需要你付钱的东西,都问自己三个问题
购物的时候,我们在从来都不是理性的,而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无数现象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商家利用人的这种特性大做文章,我们要如何预防呢?在买东西时,你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回答完毕后再决定是否付钱。
〇“为何这样卖?”
这个问题是思考商家的动机。只有当你知道商家想干什么,才能准确地排除干扰,站到自己的立场上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例如我们去超市,会发现生活常用品经常在店内最深处。因为鸡蛋、牛奶这些必需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间店,一直走到最后。如果这些常用品摆在门口,可能80%的顾客都不会往里走,而是买完菜、鸡蛋等必需品便结账走人了。有些超市和商场会播放舒缓的音乐,因为这可以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也就意味着更高的销售额。
这就是商家的动机,他们研究人的心理。比如在高利润的货架区,地砖的风格有看起来很高级的花纹,或略有不平,让顾客推车经过时,必须减慢速度,增加产品的曝光率。还有的商家会在商品价签上删掉诸如“元”、“¥”等代表钱的符号和字眼,仅标注一个单纯的数字,这能减少商品和钱的逻辑关联,使消费者的心里感到舒适。
有一项统计表明,使用上述符合的商品,每100名顾客有6人购买,而改用纯数字的标注后,每100名顾客中有11人购买。这是一个惊人的对比,充分说明商家的精明——他们对你的研究是十分透彻的,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所以,知道商家在想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了。那就是要让每一笔消费都是划算的,追求性价比,而不是依从商家的推荐和暗示。最好的做法是列一张购物清单,摆脱商家的心机,运用经济学的逻辑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
〇“它本身的价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问题,我们买东西时要先看到价值,再去看价格,并进行对比。因为人们不管去哪儿消费,买的是什么,支付的不光是东西本身的生产成本,还包括广告、人工、地租等等在内的价格。你不仅要看到他们卖多少钱,还要分析一下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比如,我每次到茶店买茶,都会先请茶店的店员帮我推荐,然后我会把他们推荐给我的牌子全部排除,另选一款不在推荐之列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推荐给我的茶一定是回扣最多的,价格的水分也最高,性价比则最低。
同理我们知道,一种流量很大、销量很广的“快消品”,它的性价比一定是比较合适的,比如超市中的可乐、口香糖等,我们几乎不考虑它的价格,因为附加成本是很低的,买起来比较划算。
解答这个问题后,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每样商品的实际成本,但是依据自己的需求和商家的条件,也大概可以猜出它的附加成本——附加成本过高的商品往往是不太划算的。我们只需要买价值与价格匹配的商品,别被商家的热情推荐和营销手段套路就可以。
〇“对我的回报是什么?”
毫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人在消费时并不清楚一件商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能给人们带来的真实回报。人们购买的商品中超过七成都是回报低于预期的,因此经常兴冲冲地付款,使用几天后就很后悔。
这是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和回报是可以包装的。
当珍珠王萨尔瓦多开发出黑珍珠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顾客,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值多少钱。于是,他们把黑珍珠放在第五大道耀眼的橱窗里,在所有提及它的广告里放上了钻石和红宝石。自然,黑珍珠从此新晋成为名贵的珠宝。
商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锚定”的营销手法,欺骗了人的心理。比如在一些家居行和电器行,他们将一个成本很低的家具或电器放到另一种价格贵了100%的同类产品旁边,尽管标价是它的7成,远远超出其应符的价格,人们也倾向于购买这个价格稍低但价值更低的商品,并天真地认为它的回报是很高的。
建议1:你不需要了解每一个要买的东西,但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购物时(产生购物需求时)先建立一个效益体系,这会让你受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析自己购买这样东西的目的:实用,还是为了带给自己快乐?然后针对性地寻找,为之付款。
打个比方,你最喜欢吃地铁站附近的重庆火锅,每次去吃要花200元,你觉得价格合理并且心满意足。那么,每当你无法决定是否要买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换算成火锅。这是一个标准,代表着我们对需求的定价。贵贱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它是否满足了我们的实际需求。就像追女孩子一样,虽然一个包包或一件衣服比较贵,超出成本价十几倍,但想象一下对方收到礼物后开心幸福的样子,你会知道这是值得的。反之,就代表你花了一笔冤枉钱。
建议2:一笔支出是否值得,取决于它能带给你的附加回报。
我们知道,人在有钱时喜欢购买一些奢侈品。这是商家最擅长利用人的心智弱点的领域,奢侈品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它的本质是稳定地提供高质量体验的品牌。不过,这个特征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要看它带来的附加回报。
奢侈品的高价格是一种高品质的保证,可不代表低价格就买不到高品质的商品。你要知道,商品的价格和品质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假如你很有钱,也未必就得花一千块钱买高级衬衫,这要看穿衣的场合,看这件衣服带来的附加值。在有些地方,200元的衬衫也可能很好,比如我们居家穿着,或是在车间临时穿一下。
总而言之,我们永远无法在购物时了解每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那种完全理性的购物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站在卖方的立场破解他们精心设计的心理暗示,然后以生产者的立场衡量其广义的成本,最后回归自己的需求和消费体验,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有人对你投其所好时
每个人都要用劳动换取收入,这个世界不存在“不劳而获”这种好事。如果有,恐怕也是一种骗局。人们渴望不劳而获的心理,就是被骗子频频利用的弱点。在心智防御机制中,一定要设置一道防火墙——凡是容易得来的蛋糕,都是有问题的。
〇心存侥幸者,易被人投其所好
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去除侥幸心理。有时,人们会想,自己究竟有没有“不劳而获”的机会呢?这种天真的想法出于对辛苦工作的厌烦,对捷径的渴望,对一夜暴富和快速成功的期盼。当你有了这种想法时,就暴露了自己的软肋。
比如,当你苦于没有升职或成功的捷径时,各种培训机构就出现了,告诉你只要交点钱,上几节课,就能获得别人十几年的经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少走很多弯路。于是你很兴奋,掏出成千上万块钱去参加培训班。可是,没有几个成功者是培训机构教出来的,这样一步登天的幻想,概率只有几千万分之一。
对付别人投机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也不要有走捷径的动机。
〇远离歪门邪道,警惕只会奉迎你的人
想一想,是谁说动了你,让你抛开踏实的计划,选择投机的思路,进而操纵了你的心智?
你一定要明白,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现实一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从正路而行。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也相信没有什么捷径。这样就消除了内心的妄想。实力说明一切,只有那些肯吃苦、肯努力、肯坚持的人才会有所成就,投机者即便暂时成功,也不可能长久。
让自己变笨一些
著有《钝感力》一书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在人际关系方面,人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我的理解是,钝感力是一种迟到的聪明,却也是真正的彻悟。说白了,就是要学会让自己对外界的反应慢一点,别像受惊的鸟儿一样神经过敏。
比如,当你受到领导的批评,或者与朋友之间意见不合时,不能因为这些小事就郁郁寡欢,做出过激的反应,而是应该从容淡定、积极开朗。确切地说,以不变应万变,看似愚笨,却是一种大智慧。
〇做好你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守护心智的第一道防线
在现实的生活中,何止是人际关系,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让自己变得“笨”一些。有一次我去哈佛大学听课,一位心理学教授说,人要先承认自己是个笨蛋,学习守拙。怎么才能守拙呢?就是做自己能做的,想自己能想的,别跑在最前面。
做好能掌控的事情,这是我们心智的第一道防线。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欲望的膨胀,现代人对得失过于敏感,因而很容易受到伤害。没得到的便宜,视为受伤;没赚到的钱,视为损失。于是,心有不甘,催生戾气。
钝感则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对诱惑反应很慢,别人把便宜都占了,自己还没行动,看上去很吃亏,可也避免了上当的可能。这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我们除了对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变化要有很强的敏感性之外,最需要的一种能力就是“主动迟钝”。这不是无知无觉的愚蠢,是先知先觉的体悟,是由内而外对心智的加强。
以购物为例,人们看到免费的、降价的商品后,通常会一拥而上,从来不给自己“好好想想”的时间,就是一种缺乏钝感的体现。最后吃亏的是谁呢?是抢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为了一些外在的、自己左右不了又无法更改的事情而烦恼,感情脆弱到不想和人打交道,也不想面对任何事。但正是这种过于敏感的心态,让你今后更易上当。
所以,我们要把能掌控的事情做好。无论发生了什么,不仅要保持乐观,独立思考,更要心境沉稳,慎重决定。
虽然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便是控制自己,但你必须在欲望来临时给自己至少30秒反向思考的时间。我称之为“迟滞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逆向地搜集“不这么做”的证据。哪怕找到(想到)一个比较有力的理由,也能及时终止你的冲动之举。因为从墨菲定律的角度讲,凡事都有一种“不”的可能性,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如此。
〇智者是清醒的,智者往往又是迟钝的
在清醒和迟钝之间,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任何的情绪、感觉、冲动、理性其实都是需要一个度的。虽然冲动是大概率的不对,但也并不是说理性就一定是对的。要成为一个智者,需要的是适当的钝感力,它可以让一个人在还没有被完全被击垮的时候暂时麻痹一下自己,积蓄力量,整装待发,也可以让一个人在还没有贸然行动前,想想不确定的因素,变得理性一些。
渡边纯一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说:
“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的游戏,所以必须要拥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拥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前两年有一部电影《血战钢锯岭》,里面的故事就涉及钝感力。
道斯是一名美军医护兵,他既想当兵又不想开枪杀人,甚至入伍后拒绝持枪。这是他的信仰,拒绝暴力。由此他在军营中受尽凌辱,军官怒斥他不喜欢暴力就不要来当兵,对他百般刁难,战友们也觉得他是疯子、神经病,想办法撵他走。
可以说,这样的士兵不是军队喜欢的人。但到了战场上,道斯却有如神助,或者说,这位反对暴力的医护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绞肉机”式的钢锯岭上,他依然保持着不持枪不杀人的信仰,赤手空拳地走上火线,以一人之力,在一夜之间拯救了75位战友的性命。你说他是傻瓜,他却制造了奇迹。和他相比,到底谁更聪明、谁是智者?
最后,他成为美国二战期间唯一在战场上一枪不发,却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国会勋章的战士。在道斯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钝感的表现。这样的人,其心智是属于最高境界的,可以不战而胜。
例如:
军营中,面对战友的奚落,他选择的是沉默和顺从,从不反击;
遭受到战友的殴打,他依然不发一声,宁可撒谎说自己睡觉不老实,也不控告战友而使其付出代价;
被关了禁闭,无法与爱人成婚,他很愤怒,但也只是以拳捶墙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在军事法庭上,面对高压,他虽然发声捍卫自己的观点,也不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带有一丝的伪饰;
他追求女友的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一上来就接吻,根本不问她是否同意,直接而又真诚。
生活中我非常欣赏和珍惜那些看似反应迟钝的人,他们是公认的“笨人”,其实有着难得的智慧。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心智,锻炼自己的智商,就应该向这样的人学习,而不是向那些事事抢在前,动辄讲一堆的道理家伙。
真正的智者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能够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语,毅然决然地采取既定的行动,不受任何诱惑或相反建议的影响。即使听到了他人的讽刺,或者某些打击,也会反应淡漠,步伐坚定地勇往直前。这种极致的钝感力,正是一个人突破复杂环境、跳出现有层级的强大驱动力,是一个人成熟和成长所必备的能力。
如果你不贪婪,99%的骗术都对你无效
我的一位朋友去某城市旅游,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羽绒服,标价899元。她很犹豫,就问店员能不能便宜一些。店员说:“今天六折,是价格最便宜的一天,过时不候,等明天就恢复原价了。”然后就让她到试衣间试一下。
朋友试完出来,觉得不太合身,就想着把衣服退回去。这时,她无意间发现羽绒服的衣兜里竟然有一部手机,心中顿时一阵窃喜,立马刷卡买下了羽绒服,赶紧离开。
朋友觉得占了大便宜,一口气走出五百米,拐过街角才掏出羽绒服衣兜里的手机。然后她大呼上当,因为那只是个手机模型,连10块钱也不值。
这就是贪婪心的作用原理和效果。当你被贪婪控制时,就是吃亏受骗的开始。
〇受骗者的心理动力学
骗子行骗的动机不外乎是获取金钱收益,而受骗人的动机主要是贪婪,和骗子一样想占得金钱的便宜。这就是受骗者的心理动力学。
我讲一个例子。朱先生神情沮丧地走进派出所。民警上前询问其需要办理的具体事项,朱先生却支支吾吾地羞于启齿。他上当的经过十分简单,看到路边有人摆了一副象棋残局,就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参与进去,然后被骗走了一万元。
这种街头象棋残局骗局一点都不新鲜,始终是原来的模式,可依旧有人上当受骗。受骗者十分愤怒,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原理,为何换汤不换药的骗局依然能引人上钩呢,人的智商出了什么问题?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必须做好两点:
1.你要真正了解什么是“无欲则刚”
有一点要时刻牢记,我们在外面每踏出一步,兴许就会踩到铺满鲜花的陷阱,因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要被内心的欲望牵引,不要因欲望而失去理智。人们平时上当受骗,除了狡猾可恶的骗子是始作俑者外,往往还因为受骗者内心的贪婪在推波助澜,成为骗子突破智商防火墙的内应。
所谓的“无欲而刚”,本质上不是克制欲望,而是对欲望进行分类。分清楚什么是占小便宜和贪得无厌的欲望,什么是正常的需求与合情合理的欲望。
2.你需要设立“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机制
当你不幸遇到了骗子,要用理智与机敏来防范。一方面,肃清贪念之源;另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为自己确立一条抵制各种诱惑的原则。
比如,在出门购物之前,首先对支出做一个合理的预估:“我买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我们对平时购买的东西都是有价格常识的,不会太高但也不会太低,这就是“不变”。以一种“不变”的心态对待突如其来的变化,你就明白一个道理:“事出有常必有妖。”价格突然变得过低,或者突然变得过高,都意味着有一个隐藏的陷阱。有了这个事先的预防心理,上当的概率就降低了。
〇去除赌徒心态,把贪婪锁进笼子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骗子,至少洞悉了人性的某一方面弱点;每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最终都是败于自己的贪婪。”
的确如此,骗子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人性弱点,才能突破受骗人心智的层层防备,行骗成功。那些营销大师也是看到了人们在心智上的种种薄弱之处,知道很多人都有投机取巧、博取小利的心态,才以此制定出巧妙的营销策略。
受骗者最终因赌徒心态——也许我是幸运儿——而越陷越深。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么99%的骗术都对你无效。但要去除这种心态,就得拥有一种平和淡定的生活观和利益观。
1.如果某种东西的成本低得超出想象,也就意味着风险同样是无法预料的;
2.凡是会让自己产生侥幸心理的事物都不可靠,哪怕它唾手可得;
3.平和的状态所带来的幸福、知足感,应该让它变成生活的常态;
4.所有可以称之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毫不犹豫地写进骗局的清单。
不再认为自己智力超人,能借机获益,这是第一步;不再因头脑发热做出冲动之举,这是第二步;不再因生活缺少刺激而试图投机取巧,这是第三步;不再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而盼望免费的午餐,这是第四步。正如老话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中的“可恨”首先在于自己,如果你拥有强大的心智防火墙,就不会轻易被外界的陷阱洗脑。对人的成长和成熟而言,内因永远是决定性的。
附录:让你不再缴纳智商税的忠告
不要刻意地炫耀和掩饰。不要去炫耀你所拥有的东西,否则别人就能凭此看出你内心的缺失;也不要刻意掩饰令你自卑的东西,因为越掩饰就越明显。对别有用心者来说,这两者都是可利用的软肋。
不要把梯子放错墙。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一个称职的人未必就是业务能力最强、技术最好的那一个,也未必是最聪明的那一个。想把事情做好,就不要把梯子放错墙。选对了方向,才能得正果。
学会分辨弦外之音。说话不仅是一门技巧,而且是心智水平的体现。学会说话,更要学会“听话”。有些人说的“玩笑话”,可能是真心话;有些人说的“真心话”,可能是玩笑话;有些人说的“私密话”,可能真真假假;有些人说的假话,可能半真半假。要听出对方的真实意图。
是不是真理,首先取决于是否对你有利。你对别人说了一句普适的真理,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不是对方无知,是你无知。如果有一句真理伤害到了你的切身利益,你还相信它是真理吗?说话之前先动一动脑子:一个道理是否正确,人们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对自己有利”。
贪婪比贫穷和懒惰还要可怕。有些人贫穷未必是懒惰所致,而是贪婪。不信,你去赌场和股市看一看。贪婪让人付出的代价远比懒惰可怕。
不要同傻瓜争论。如果你还在同傻瓜争论,那么你就是傻瓜。让他赢吧,反正你又没有真正输掉什么,他又没真正赢得什么。我的意思是,把和傻瓜争论的时间节省出来,做点有正收益的事。
警惕没有任何异议的观点。当所有人都斩钉截铁地站到一边,而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的时候,愚蠢和无知就要发生了。
少关注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果有人恭维你,听听就罢了,他们多数是哄你的;如果有人批评你,不要生气,那估计是真的。少去关注别人对你的评价,反正你也不可能讨到每个人的欢心。
用心看事,用心品人。对于人和事,瞪着双眼去看,容易看花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看,容易看走眼;要用心去看,才能看准,用心去品,才能洞察其本质。
关注答案,而不是问题。你要关注的是问题的答案和结果,问题是什么并不重要。
不要纠结于对错,要冷静地分析如何才能解决。对于已经发生的坏结果,不要再去纠结孰对孰错,不如将宝贵的时间省下来,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要怎么解决。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要让每分每秒都活出价值。
不要自我怜悯,否则你会看不清自己。如果你总是被欺负,就不要再做无用的“自我怜悯”,你该反观下自身:为什么他们不去欺负别人,偏偏喜欢欺负你?谁也帮不了你,或者帮不了你一辈子,多修炼点本事防身吧,看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没有任何修饰地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如果你只是为了对自己忠诚而不加修饰地对另外一个人坦白,结果一定很伤人。对方可能并不感激你的诚实,反而会责怪于你。要学会修饰自己的语言,先观察对方的反应,判断对方的想法。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功。
不要差别化地对待别人。你差别化地对待别人之后,也会被别人差别化对待。
不要为了面子而做没有意义的事。许多人被忽悠、被利用都是因为面子。被强者击败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你为了找回面子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没有钱也不丢人,丢人的是透支未来购买那些并不必需的奢侈品。
所有的骗局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当别人以“为你好”为由,劝你改变主意去做一些你自己讨厌但对方很喜欢的事时,你要好好想清楚,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对方。
真正的感情都和利益无关。比起将希望寄托在与你有利益关系的伙伴身上,不如关注一下你用眼泪和关怀投资出来的感情上。经历岁月的沉浸,你会发现存留下来的感情都是和利益无关的,凡是以利相结的关系都靠不住,也经不起困难的考验。
尽量别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以为自己的智慧强大到了可为天下先的地步。不管做什么,如果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要慎重考虑,尤其是投资。这个世界上有想法有眼光的人很多,你肯定不是最特别的那个,别人放弃它也一定有特别的理由。不要将大家都认同的观点视为真理,但也不要把大家共同的行为妖魔化,要辩证地看待。
当你怨天尤人时,眉头上写着“我很愚蠢”。上天只庇护智者,而不是照顾蠢材。在怨天尤人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愚昧。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才能避免一种观点带来的缺陷和偏颇。一旦你的脑海中有了先入为主的定义,先放一放,站到别的立场上看一看再下结论。你最好主动采取不同的视角,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世上没有不可能,只有不行动。聪明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只有“我愿意试一试”。不要相信“不可能”的问题,亲自验证了才能下结论。
不要居高临下地否定别人。处处展示智力上的优越感是最愚蠢的行为,不要随便剥夺别人的希望,不要蔑视别人的判断。同样的,也不要相信任何人对你说的“你不行”,而要在自信与谦恭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永远不要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有些人惹你生气是故意的,他们就想激怒你,惩罚你,让你失去理智,看不清真相。如果你恰如对方希望的那样,就上当了。
不要轻信三种人。酒鬼、瘾君子和投机者,任何时候,都不要轻信这三种人说的话。
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你最想听的,你要小心。提供对方最想听的东西。高明的骗子都擅长此道。
提高你的观察能力。观察力的缺失是导致我们心智被蒙蔽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防止商家对你洗脑,首先得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越是扑朔迷离,越要有主见。知道如何让别人看重你吗?你要表现得有主见,哪怕你的这个观点是错的。相反的,即使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答案,你在讨论时小心犹豫,别人也未必认可你是正确的。这与观点无关,而在于你所展示出来的魅力是否足够折服对方。你越自信,越能赢得更多;越没有主见,就越容易掉进陷阱。
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你要多学一点逻辑学的知识,用怀疑的态度审视对方的逻辑,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发现对方话语中存在的逻辑漏洞,从而防止被迷惑,被诱导。
规避思维盲点。我们的思考方式有“偏好设置”,比如多数人喜欢循序渐进的推理方式,因此常常出现思考的盲点。你会发现,你的直觉喜欢把相伴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推论,先发生的事情被归因成后发生事情的起因;在评价他人和评价自我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双重标准”。这些思考谬误产生于人类最原始的人性,所以一直保持脑子清醒是很难的。要时刻注意自己思维中的盲点,对已经形成结论、或大家公认的东西也要适时进行二次思考,谨慎得出结论。
保留发脾气的权利。励志大师告诉你:“面对他人的指责,我们没有任何动气的理由。如果你是对的,发脾气就失去了必要性;如果你是错的,那你就失去了发脾气的资格。”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中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漏洞,我们发脾气并不是为了追究对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心灵鸡汤最擅长的就是把问题极端化,建立非黑即白的假设,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可实际利用的价值。
学会用辩证法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偏好于某一种观点或者思考的角度。
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未必就是好人,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也未必就是坏人。人的形态是多面体,而不是平面镜,谁都没有资格主张自己是正义的化身。那么对于一件事情也是如此,从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尊重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但不一定听从他们。可能正是他们的反对之声将你从错误中拉了回来,你可以借助相左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思考。
保持冷静,看清事物背后的东西。很多事情仔细分析下来就会发现,内中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非常具有欺骗性。因此,面对具有轰动效应的热点新闻时,保持冷静的头脑,你看到的那部分也许只是冰山一角,看不到的水下部分才是真实的内容。
不要习惯性地赞同别人。你总是习惯赞成别人的想法?这意味着你的大脑常常不受自我的控制,而总是被外来的信号牵引。不论对方说得多么动听,都要多问一问“真的是这样吗”,以免被带入逻辑的圈套。
明确地拒绝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在拒绝别人时一定要明确,而不是“我考虑考虑”。如果你不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同意,别人会对你存有一定的希望。到头来他会怪你:“你既然不愿意为什么不早点拒绝我,浪费我的时间?”你憋了一身内伤还很纳闷:“我明明拒绝了呀!是你自己没听明白。”同理,如果你求别人做事,对方没明确表示愿意做,而是用了婉转的语言拒绝,那么你就要有自知之明,别再对其抱有什么希望。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这个世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你越谦虚,犯错的概率就越小;你越膨胀,就越容易栽跟头。例如,在庞氏骗局中上当的人大部分都是平时自以为很聪明的家伙。他们心态膨胀,不听规劝,结果损失惨重。
不要自作聪明。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你将看不到危险的所在。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又没有充足的佐证,十有八九你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
开放式思考,设想任何可能性。封闭式思考会让人陷入片面和保守,因此了解问题要全面,渠道要广,要有想象力。就是说,要采用开放式思考,因为不同的信息会带来不同的思路。看得越多,就越能避免盲从的现象。
放弃经验思维。要小心那些总拿经验对你说事的人,很多常识性的错误都是经验主义者带来的。要想实现突破性成长,就要放弃“经验思维”。经验可帮我们少走弯路,也可带我们走进死胡同。
人数的多少和观点的正确性并不成正比。进入集体以后,你要谨慎地对待“群体意见”。人们在进入群体后,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他们并不关心意见本身的正确性,只关心群体的人数。但支持一个观点的人数的多少,和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并不是相等的。要就事论事,而不是站在人多的一方。
控制欲望,恢复理性。你的很多冲动行为都来自欲望层面的焦虑,因此,控制住欲望,才能彻底堵上心智漏洞。
诱惑越大,陷阱越深。要远离那些诱惑力极大的打折促销信息,一旦你急不可耐地采取行动,就中了商家的营销套路。如果你无法抑制购物冲动,那就把这件商品介绍给几位不在现场的朋友,他们会给你至少一个不能掏钱的理由。
关注自身的真实需求。你的目标要来源于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外界强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如果有人以此批评你,这就是道德绑架。你没必要感到自责内疚,对方未必是为你好,只是不愿意自己的意见被反驳罢了。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被别人推着走。当你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人们会觉得你需要一个家庭;当你有了一座房子,人们认为你还要有一辆车;当你做到了一定的位置,人们又认为你该有自己的事业……你并非自己渴望那些东西,而在被环境和他人的意见推着走。问题是,你能停下来辨认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吗?
不要因别人的反对而乱了心神。很多人活在别人的想法中,害怕有人否定自己。如果每做出一件事你都关注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有什么意见,相信我,你的心神已经被扰乱了。
不要着急表态,任何谎言都有破绽。现实中碰到有人忽悠你时,应该怎么办?别着急表态,静静地听着,只要是谎言,就会有破绽。
不要相信单一的信息来源。所有洗脑模式都遵循三部曲:信息控制,行动干预和摧毁人格。其中,信息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前提。所以不要相信单一来源的信息,不要采用被别人筛选过的证据,也不要不加分辨地收集资料。
不要让自己成为“某某迷”。如果你不小心成为什么“迷”,我们丝毫不怀疑,你的心智漏洞已经暴露并且极有可能被利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