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家校研究综述: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班主任学

教学对象:中小学班主任

授课老师:秦望

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秦望

家校合作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高度关注的领域,我国家校合作研究近几年亦是蓬勃发展。用“家校合作”“家校沟通”“家校联系”“家校互动”等关键词去搜索,仅《中国知网》就可以搜到3000多篇文章。

一、家校合作的历史考察

当下,家庭、学校、网络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三个世界。人类文明早期,教育在农耕、渔猎等社会实践中相授,没有从事孩子教育的专门场所和专职人员。工业革命前,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肩负主要教育责任,对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化是家庭附属的基本功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前后,西方国家建立了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中去,学校成为孩子教育的主导机构。家校分离关系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教育机会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平权运动,强调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和家庭的教育机会的关注,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1967年英国的《普劳顿报告》提出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要求家庭与学校在孩子学业水平方面应该肩负一样重要的角色,父母是潜在的教育效益的主要来源,学校有义务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

(一)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

发达国家家校合作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美、英、法、德、澳、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与家校合作相关的思想萌芽和个别教育法案,英国洛克和安德鲁·贝尔、兰开斯特牧师、法国卢梭、美国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德国康德都曾提了合作教育思想。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出现了家校合作思想萌芽。1872年澳大利亚《教育法案》指出:“每所学校应设有家长和市民代表的建议委员会,而且该委员会必须有终止教师错误指导的权力。”这一法案体现了家校合作教育思想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是家校合作研究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第一个民间家校合作组织“女子公立学校联合会”到20世纪全美教师家长协会成立。发达国家出台了数十个政策和法律文件。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家校合作进入成熟阶段。代表性的政策有1994年美国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将家长参与学校法制化,2000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美国还制定了“家校合作国家标准”。同期,英、德、韩亦有相关法案出台。

综观欧美发达国家家校合作政策主要包括家长教育权利、家长参与学校、家长培训或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家校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家校合作政策和法律

我国家校合作政策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清朝末期至1949年为萌芽期。从清末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到民国政府1945年《家

庭教育试验区设施办法》明确了家庭教育在近代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废待兴,家校合作尚未做为主要议题引起全社

会重视,家校合作整体停滞。《小学暂行规程》成为包含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的唯一政策。港台地区开放较早,与国外交流频繁。台湾1950年发布《台湾省各级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办法》。台湾各中小学全面设立学生家长会,后来通过《优质家长会标准》。香港引进美国家校合作理论,80年代初开展教育评估,90年代发布文件,成立“学校家庭合作事宜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为发展期。许多政策包含了家校合作思想,主要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各省市也纷纷成立各级组织,出台家校合作文件,相关文件达到上百个。

(三)国外家校合作理论探究

国外家校合作理论有家校分离理论、家庭缺失论与教育机构岐视论、社会资本理论。影

响较大的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核心是家庭、学校、社区三方伙伴关系模式下,吸引、指导、激励、激发学生自己取得成功。他总结了6种家校合作活动模式: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与社区协作。

该理论被世界多国引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部分省份引进,大面积实验。

有关指导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是层出不穷,代表性的有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虽然出版已时隔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轻父母们的教育子女的首选书籍。英国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身体、德行和智力训练,并把身体训练放在首位。美国斯波克的《斯波克育儿经》,被誉为“育儿之父”的斯波克医生为0~18岁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的育儿技巧,强调父母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贯穿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美国海姆·G·吉诺特著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还有家庭教育个案,一手打造出6个博士的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私家教育全记录《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儿子18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十岁考入大学,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妈妈,韩国陈惠庆著《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系列。

(四)我国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成果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古有《颜氏家训》,近有《曾国藩家书》。民国时期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堪称经典。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北师大赵忠心教授率先出版了《家庭教育》,开启当代家教研究先河。《发现母亲》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原创家教力作之一,本书是王东华教授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发现母亲礼盒(套装共8册)》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继理论探索之后、作者又精选数十个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仔细“复盘”并配以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孙云晓著的《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扮演领航灯塔的形象,而不是一言不发的缺席者。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蔡笑晚的《我的事业是父亲》,本书是一部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生动教育方法的长篇纪实作品,也是一部写给天下父母的励志书,更是一部以“父亲”的名义发出的棒喝。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指导家庭养成教育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学习习惯难培养》《智能发展不均衡》《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兴趣太枯燥》《学习方法太死板》六本专著针对孩子不同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实操性方案。

随之,家庭教育研究扩展到家长教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等领域。东北师大赵刚教授主编《家长教育学》,苏州大学马忠虎出版了《家校合作》,华东师大黄河清教授编著《家校合作导论》。北师大博士、东北师大家校合作研究中心教授张国超2012年编著《现代家长教育学》2014年编写《家校合作教育学》2016年编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导》,并主编了“广东省家校合作教育学丛书”十几本。这些著作对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

北京大学博士、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领导的团队译介编著了《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等六本著作。可贵的是,2011年开始,学术团队与江西省教育厅合作,规划了江西省家校合作10年研究计划“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跟踪研究”,以爱普斯坦的理论为指导,根据“科研引领、行政推动、学校实践”的行动路径,搜集本土实证案例和数据,概括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校合作理论和行动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书中对学校如何行动做了指导,研制的家校合作各类调查表、评价表很有实用价值。

华东师大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项目组,与全国多所基层学校合作,与大学、出版社建立研究共同体。李家成教授主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书中呈现家校合作开展方向、路径、方法、评估,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提供直接的参照,其中的模型构建,创生着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中国经验。

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数千所实验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践。影响力巨大的新教育年会,第十七届南京会议上朱老师的报告《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对新教育家校合作做了理论梳理。并联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新教育研究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由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共同主编了《这样爱你刚刚好》系列20本家教指导书,这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向不同年龄孩子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讨论结晶,具备完整、科学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班主任之友》杂志社汇编提炼一线班主任经验,编写《做一个家长喜欢的班主任》。殷飞主编《班主任的家校沟通》、郑学志著《与学生家长“过招”》对家校沟通的方式、家长学校、家委会以及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做了梳理。何贤桂的《高效能的家校沟通》主要从指导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建立融洽的亲师关系视角写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线班主任关于家校方面的著作很少,仅举几例。许丹红的《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道》王怀玉的《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提供了小学班主任家校合作方案,中学班主任梅洪建的《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以自己带两个不同班级家校沟通的经历提炼出家校沟通的“三经四纬”说。广东的刘习洪、山东的戴荔、张玉芝等在班级家校合作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实践。

二、家校合作的内涵阐释

首先厘清几个概念,家校联系,是指家校间的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家校沟

通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而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家校合作,狭义指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广义指家庭、学校、班级、社区、政府和社会坚持尊重、科学、民主和合作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和内容促进所有儿童获得发展的活动。家校联系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家校沟通是家校联系的深入。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以及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间因学生的成长建立的高级连接态式。家校合作是家校共育的基础,家校合作的目标是家校共育。

本文以广义家校合作来阐释,它切合国际成熟的家校合作理论,体现我国家校合作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校、班级、家庭、社区、政府、社会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命运共同体。为行文方便,简称“家校合作”。

提炼合并相关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家校合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综合我国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家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成绩起点、生活习惯、道德纪律、优点缺点、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家庭的经济文化、家规家风、婚姻职业、事务劳动、父母教育、亲子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教师素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校园文化、家长指导、社团建设、重大活动、办学成果;班级的管理理念、教师结构、生源结构、班级活动、孩子成绩、家庭情况。

沟通形式应采用组织沟通和个体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横向(不同类别家长和老师)沟通,如不同性格特质、不同教子类型、不同家庭类型和纵向(双方交往的不同阶段)沟通,如初建班,情感磨合期;发展期,工作让渡;成熟期,共营班级。

(二)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微观上,包括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教会如何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与特点,了解社区的教育资源等内容。

宏观上,包括我国家长教育研究。应建立从政府组织到民间组织,从正式组织到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组织体系以及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家长教育到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内容体系。这就需要政府在奖励表彰、研究经费、研究组织等方面提供保障。

家长教育政策与法律指导;家长教育和培训组织体系的指导,构建家长教育组织结构体系和规范体系;家长教育和培训的实务指导,包括家长教育的理念、任务、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

尤其要发挥我国独特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班主任和班集体的家长教育功能。因为班级与孩子的成长直接相关,指导家庭教育具有利益攸关的特性。

(三)家长参与学校(班级)各类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及班级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活动、学校(班级)决策、问题处理、日常管理。

(四)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互助协作

学校(班级)与家庭、社区、政府及社会是新型的伙伴关系,在互助协作过程中,几种力

量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共同承担孩子成长的责任。

三、家校合作的形式途径

家委会,是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班级教育和管理、行使教育监督权的一种群众性组织,是密切家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家委会前,教师要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家委会的职能和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家长对建立家委会的想法,然后通过毛遂自荐、工作要求等初步确定人选,选举确定家委会成员,然后通过全体大会选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外联员、财务委员,及各活动小组组长。组建后,指导分工、按能设岗、制定章程、开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家委会意见,同时要有主导意识,避免家委会“越权”,使家委会成为整合全班及社会力量服务孩子成长的得力助手。

家长志愿者,有的地方称为家长义工,家长根据学校和班级活动内容的不同组成不同的志愿者小组。如护学组,专门维持上学放学校门口安全;活动组,运动会、春秋游、研学旅行等自发帮助学校班级工作;餐饮组,通过查看食堂、试吃等活动,帮助学校发现解决餐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管理组,有的薄弱生集中的班级,家长值班协助管理。等等。

家长督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形式。家长听评课,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家长参与学校政策制定。

家长教师,家长参与班会授课、问题学生教育、作业批改、班级常规管理等。

借助媒体,电话、校讯通、微信、QQ群、博客、网站、晓黑板等。手机里存上所有家长号码,重要信息,跟家长第一时间取得联系。新媒体平台,让信息群发成为日常。班级网页可以存储班级信息,方便家长随时查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款手机APP“晓黑板”,它把家校沟通分四大类,单向通知(不需要家长回复意见)调查类(需要家长回复选项回答意见)讨论类(家长积极参与讨论)私信类(班主任与家长私人沟通)进行设置,避免刷屏和家长间矛盾的产生,也婉拒了家长对教师的随时干扰。它的“晓成绩”还能对班级成绩进行处理分析。它的“名师圈”还有各类班主任和家长及孩子需要的同步资料。最近,我又发现它的新功能,能帮我自动生成班级史册。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免费的。

家访,是进行家庭教育个别指导,交流思想、介绍经验、沟通情感、了解学情、宣传学校的常用且古老的方式,也是一种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也无法取代的一种亲临孩子生活现场的“目睹”方式。无论是初接班的“普访”,特殊情况下的“随访”都是做好准备工作,灵活使用家访形式,运用好家访成果,解决家访中了解的孩子特殊问题。

家长会,是一种既传统又普遍的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家长及教师的交流形式。老式家长会,一般是各种讲话、老师分析成绩、指出学生问题。时间久了,家长唯恐避之不及。家长会具有汇报展示、交流沟通、教育影响功能。主题要鲜明,形式要创新,这样才能被家长喜闻乐见。有位小学老师列出了每学年家长会的不同主题,如一年级:家校共携手,养成好习惯;二年级: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三年级:创建书香家庭;四年级:让孩子爱上运动;五年级: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六年级:静心学习,优秀毕业。形式上,寓教于乐,如演有关家庭教育小品的环节;分专题,如学生才艺展示、家长验交流、班级教师推荐、教育问题咨询;分层次。如学困生,尖子生;刘家长唱主角,让家长讲述自己的故事。

家长学校,顾名思义,培养家长,进行家长教育的学校,可以通过阅读印发材料书籍、听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家长轮流介绍亲子教育经验等形式进行。

家校手册,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与合作的互信、互助载体。手册是一个汇编本,里面可以编入学校或班级需要家长知道的有关学校的一切。内容应向家长传递家长是受欢迎的、本校是怎样的机构、我们怎样开展工作、我们期待家长做什么等。具体包括校长寄语、教育机构(本地与学校相关的)学校简介、家校合作、学校管理、师资介绍、学生活动、社区简介、办学成绩等。

告家长书,是一种灵活的阶段性的交流形式,目的是使告知家长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特色、班级的管理要求等,使家长更好了解学校班级,合理安排时间参与学校班级活动,重视、理解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更新家长某些教育观念。

家长信,通过写信与家长持续沟通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老师对孩子和家长细致而微的要求和观念引导,在一封封信中得以承载。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读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年当中老师给家长写的21封信,帮助家长协助老师完成孩子幼儿园到一年级的过渡。新教育实验校也特别重视家长信。

约谈家长,主要面向家长个体的交流形式。家长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几位。约谈内容,主要针对个别现象商讨策略。约谈可以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方法。约谈方法,包括主题式约谈,如“如何改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庭育儿方法“PK会”;个性化问题“面对面”等。

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某一天或一周,向家长展示学校的生活环境、课堂教学、办学成绩等。

家长讨论营,是“互联网+”形势下“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创新形式。在微信群、QQ群或晓黑板里均可进行。准备阶段,确定讨论时间和时长,做好议题和素材准备;讨论阶段,适时生成讨论群规,教师适时“出手”拨正讨论方向,把粗讨化引向精讨论,形成系统总结;总结收尾,效用延续。

亲子作业,它是作业辅导的创新发展,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在家长帮助下,用孩子的表达方式完成的作业。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见证孩子的表现,言传身教并促成孩子的发展。如,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孩子教家长唱英语儿歌等。

家长社群,是家长在教师引导下或自发组织的亲子教育互助合作组织。让年龄相近的孩子家长联合起来,几家一组,定期组织活动,这样可以解决家长由于工作忙而无法单独教育孩子的问题。

社区融合,学校、家庭本身位于社区中,父母、教师和孩子本身也是社区的重要成员,社区各种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甚至银行、企业、部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团委、妇联、旅游局等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评价反馈,通过家校合作调查问卷、小范围座谈、评选各类优秀家长、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推动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领域,是现代学校和班级制度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本土家校合作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对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政策的诠释、对国外经验零散介绍、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德育功能等单项研究上。期待在相关行政部门支持下,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学校教师紧密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家校合作体系而努力。

附:主要参考资料

理论书籍: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吴重涵等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李家成等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导》张国超等

指导家长:

《高效能家校沟通》何贤桂

《这样爱你刚刚好》(0至20岁)系列20本,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刘称莲

家庭教育:

《发现母亲》系列,王东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好妈妈学校》陈庆惠

《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孙云晓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

《早期教育与天才》木村久一

《斯波克育儿经》斯波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吉诺特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家庭教育》陈鹤琴

《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班主任专著:

《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之道》许丹红

《小学家校沟通艺术》王怀玉

《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梅洪建

论文:

《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罗传娟

《“家长讨论营”四步走》殷振洋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朱永新

(本文发表于2018年《新班主任》”名师专栏”——“秦望专栏”)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