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七月!七个馆|晋地宝藏 . 山西博物馆之旅

七月

红色

七月,

七个馆,

我们展开红色之旅。

一件件红色文物,

一个个红色故事,

既浓缩着共同的历史记忆,

也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

行程千里,不忘初心;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从晋北的大同红色记忆馆,

到太原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再到晋西的刘胡兰纪念馆,

晋东的百团大战纪念馆,

我们一路走来。

它们,是山西的宝藏。

它们,是中国的宝藏。

第一站|山西博物院:三晋大地的硬核“网红”

第二站|大同市博物馆:“双城记”中旋转的火山和龙

第三站|临汾市博物馆:“日月同辉”中触摸最早中国

第四站|运城博物馆:以星云之势 托起厚重河东

第五站|山西地质博物馆:穿越浩瀚发现山西大美

第六站|云冈博物馆:一眼千年 穿越时空看古今云冈

第七站|介休博物馆: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贤故里落彩虹

第八站|平遥文涛坊古兵器馆:古兵器定格“手上功夫”

第九站|晋中市博物馆:六大珍奇汇成一部历史教科书

第十站|阳泉市博物馆:关山烟云间的博物馆

第十一站|这是一个生龙活虎、风云际会的博物馆

第十二站|进击!称霸!到这里看晋国叱咤春秋600年

第十三站|晋祠博物馆: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融

第十四站|烁烁吉金辉映古典园林

第十五站|龙山蒙山,光照晋阳

第十六、十七站:巧雕青砖传古韵 闹市红尘隐洞天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三晋革命摇篮地 培育文武治世才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自建馆以来,国师纪念馆馆藏文物数量逐年增加,每一件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接下来,由国师纪念馆馆长万晓明为大家推荐该馆的特色文物。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会徽

在国师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会徽,年代为1936年,质地为铜制,圆形图案,直径为2.5cm,厚度为0.9cm,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会徽背景为天蓝色的地球,中间是中国的雄鸡形版图,整个版图为绿色,但东三省却是红色,寓意东北三省正在流血,祖国大地需要我们去保卫她。

一件延安生产的大衣

这是一件藏青色粗织毛呢大衣,衣长126cm,是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抗日革命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在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导下生产的,由毛泽东主席亲自赠送给赵宗复同志。

赵宗复,山西五台县人,是一名优秀的地下党员,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颇得阎锡山的赏识。1943年,国民党又猖狂地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遭到了国际上进步舆论的谴责。为了弄清真相,以正视听,中外记者除参观国民党统治地区之外,一定要到延安参观。阎锡山选派赵宗复及其姐夫徐士珙陪同记者团前往延安。

中外记者团到达延安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赵宗复是地下党员,这次回“家”特别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还亲自将这件陕甘宁边区人民自己生产的藏青色粗织毛呢大衣送给他,让他披着回去,并嘱咐道:“外面风大,不要受凉”,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之间崇高的友谊和革命领袖对同志的爱护之情。

1991年9月18日,赵宗复的爱人赵熙赫同志将这件大衣捐献给国师纪念馆,1995年由国家文物局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燃山西革命星火 翻山西革命新页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在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人们不断从革命精神的源头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动力。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该馆馆长杨士彪的带领下,通过红色革命文物,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两块残匾

山西革命“红船”启航的地方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两块刻有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名的残匾是见证。

一块残匾长59厘米,宽37厘米,厚14厘米,上有半个“学”字;另一块残匾长72厘米,宽68厘米,厚14厘米,上有“立第”二字。2017年,“中共太原支部历史陈列”开展时,两块残匾与世人见面。这两块残匾同纪念馆所有的展品一起,形成一部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彭真使用过的书箱

1924年,彭真带了一箱子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赴晋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彭真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走社会主义的初步尝试。从此以后,他养成了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带上书,始终没有放松过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担任了几项领导职务,需要经常到外地进行调查研究。每逢离京外出时,他总是带上必需的书籍和中央有关文件等。有一段时间,还是用解放前的老办法,把衣服和书籍混放在一个箱子里。后来书越带越多,主要是增加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的书,就专门用一个皮箱装书。他的老警卫员李志玉看到用老办法带书,难以满足首长的需要,就找木工师傅商量,做成了一个木质的便携式书箱。书箱长61.8厘米,宽41.5厘米,合起来像一只大箱子,打开立起来,就是一个小书架,虽然搬动时比较重,使用起来却很方便。彭真不管外出访问还是视察,都要用这只箱子带上满满的一箱书,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看书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

2002年10月,该书箱由彭真的长女傅彦捐赠给纪念馆。

红军东征纪念馆

75天转战50余县 播下抗日火种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红军东征纪念馆中藏有见证红军东征史实的大量珍贵实物资料。红军东征纪念馆副馆长刘剑为您推荐该馆的部分重点文物。

红军东征时用过的羊皮浮筒

羊皮浮筒是晋陕黄河两岸老百姓用山羊皮制作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渡河工具。

1936年东征渡河部队共达一万三千人,还有大量的行李、粮食、马匹等,每只船只能乘30来人,渡河来往一次需近一个半小时,最后经过军民的共同赶制,也只备齐了百余只木船,船只的短缺非常严重。紧急时刻,陕北沿黄百姓雪中送炭,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羊皮浮筒,援助红军东征,东渡黄河的难题就这样得到了及时解决。

1936年红军赔偿给老乡的瓷碗

1936年红军东征行至灵石县西庄村(后改为交口县西庄村)时,一位战士借用老乡的粗瓷碗后,不小心打碎,之后红军赔给老乡一个细瓷碗。这个瓷碗,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它真实地记载了当年东征红军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再现了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红军东征时使用过的军号

展厅中有一把1936年红军东征时使用过的军号。残破斑驳的号身上,似乎依旧留有战争硝烟的痕迹,依旧激励着我们迈步奋进。

大同红色记忆馆

信仰之光源于此 前行之路有目标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大同市红色记忆馆里,有一个专属展厅,珍藏着白求恩同志曾经用过的12件医疗器械,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就让我们在大同市博物馆馆长王利民的带领下看看吧。

1987年,大同市博物馆收到雁北文物工作站转交的一个箱子,里面收藏着12件医疗器械。打开箱子,文物工作者惊喜地发现,鉴定证明上清楚地记录着,这些医疗器械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从美国带来并曾在大同灵丘抗战前线使用过的珍贵文物。

白求恩曾在灵丘的抗日前线开展过医疗救护工作。这组珍贵的医疗器械是由大同市浑源县王庄堡村退伍老兵宫福祥老人于1984年捐赠给雁北文物工作站的。文物工作站工作人员还专程到北京找到曾担任白求恩助手的离退休干部王道建进行核实鉴定。王道建欣喜地确认,这些器械确是白求恩生前遗物。这组文物分别是:一件注射器、六把止血钳、一件卷棉子、一件镊子、一把手术刀、两把剪刀。

宫福祥曾在一分区(杨成武部队所辖)卫生部当卫生员,同时又协助白求恩等军医在野战医院做手术。宫福祥老人回忆,1939年10月下旬,他随白求恩大夫上前线战地救护,手术室设在涞源西北部的孙家店村,阵地上炮声连天,敌机不时在村子上空盘旋,寻找轰炸目标。白求恩大夫镇定地做完最后一个手术后把一些器械交给了他。宫福祥仔细清洁后准备把器械放入手术箱中,白求恩大夫摇摇头,翻译告诉他:“白求恩大夫不久就要回国了,他很喜欢你这个小助手,这些东西是送给你做纪念的。”分手后宫福祥就再也未见白求恩大夫。他视若珍宝般地收藏着白求恩赠与他的医疗器械,直到1984年12月初将珍藏了四十多年的12件医疗器械和一册《临症秘典》捐出。

2019年6月,省文物局专家们对这组文物进行了鉴定,认为其流转路径清晰可靠,属于历史名人的代表性物品,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历史价值,达到国家一级文物标准,遂将这12件医疗器械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胡兰纪念馆

中华女儿存正气 怕死不当共产党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在刘胡兰史迹陈列馆中,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接下来,刘胡兰纪念馆馆长任应福为大家精选了几件该馆的重点文物进行介绍。

指环、手绢、万金油盒

这三件物品是刘胡兰被抓捕前交给妈妈的物品。1947年1月12日早,来不及转移的刘胡兰为了不连累乡亲们,毅然向庙前广场走去。即将被抓时,刘胡兰轻轻地脱下指环,掏出手绢和一个万金油盒,把身上仅有的三件东西交给了妈妈留作最后的纪念。

杀害刘胡兰的铡刀

1947年1月12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干部家属石世辉、刘树山、陈树荣六名同志用乱棍打昏之后,拖到铡刀下一个个杀害了。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遗体,继续威胁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暴行,刘胡兰毫无畏惧,她以一句“我咋个死法”宣告了敌人阴谋的彻底失败。她理了理两鬓的头发,整了整衣襟,踏着烈士的鲜血,跨过战友的遗体向铡刀走去。刘胡兰壮烈牺牲时年仅15岁。

鸡蛋篮子

1946年秋东庄的一次战斗中,我军十二团三营三连连长王本固身负重伤,秘密转送到云周西村疗伤。刘胡兰用自己平时拾麦穗攒下的钱买了鸡蛋,并以全村人的名义送给伤员。伤员在精心照顾下,恢复健康,重返前线。当时送鸡蛋的篮子,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百团大战纪念馆

百团集结破交通 英勇合击反“扫荡”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百团大战中,成千上万的八路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顽强抗争,血战到底,赢得了最后胜利。据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陆茜介绍,在这个留存历史,留存共产党辉煌战绩的纪念馆里,展陈着当年八路军士兵在百团大战中使用过的物件,以及追缴的日军武器,每一件都在回望历史。

正太铁路的“窄轨”

正太铁路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全长242公里,横贯太行山脉,是华北地区连接山西、河北、山东三个地区的重要交通线。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破击战”,打击重点就是正太铁路。

在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截铁轨,这是破击正太铁路时撬毁的铁轨。当时被撬毁的铁轨大多会运往黄崖洞兵工厂,用于生产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山西境内的铁轨普遍为法国型1米的“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的宽轨,所以这截铁轨颇具山西特色。

四一式山炮

在百团大战纪念馆里,展陈着一件“大家伙”,这是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缴获日军的四一式山炮。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使用的装备都是“小米加步枪”,背上也总会扛着一把大砍刀,日本敌军的装备很先进,就拿四一式山炮来说,它的特点是重量比较轻,只有540公斤,只要2个士兵就可以推着移动,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最大射程6000m。面对敌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八路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必胜的决心,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这门山炮,见证了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太行精神耀千秋 革命史诗代代传

▲山西晚报7月29日报道版面

★ 馆长推荐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完整呈现了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光辉业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不仅体现了革命征程的艰辛岁月,也展现了革命人坚定的革命力量。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该馆馆长史永平的带领下,通过革命文物来感知那段有温度的红色岁月。

英雄司号员崔振芳使用过的军号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第四展厅展柜内,摆放着一支呈喇叭花状、手柄弯曲为耳形、残缺不全、有点变形的军号。这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司号员崔振芳在黄崖洞保卫战中用过的军号。1998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武乡县左会村申会保家中征集到了这把军号,2002年6月经山西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叶成焕穿过的草鞋

这双草鞋是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772团团长叶成焕生前穿过的。叶成焕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他凭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由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是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麾下一名年轻有为的战将,也是陈赓旅长的得力助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这是全师上下对772团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战士们对叶成焕团长的爱戴。

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文物、外景图|由各纪念馆提供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王辰翔 李慧辰 赵曼迪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