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珍贵党史文献因这位北仑人而留存!一起追寻“党章守护者”的传奇故事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有请发言人》推出特别节目——《追寻最绚丽的红》。5月22日晚9点30分播出第一期,在宁波北仑讲述“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

本期节目请来了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银绍、《寻访张人亚》书籍作者彭素虹。

节目现场,主持人收集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向陈银绍、彭素虹进行了提问。

问:张人亚是宁波北仑本地人吗?

彭素虹:

张人亚是宁波北仑霞浦的霞南村人。他16岁的时候去上海银楼做学徒,在夜校的学习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他就带领上海全市银楼工人举行了长达28天的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张人亚

自此往后,张人亚就从一名银楼工人成长为了一名工人运动领袖。他在1922年4月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名字从张静泉改为了张人亚,这其中有“霞浦”和“银匠”的谐音。他在1927年大革命低潮时期,把首部党章等珍贵文献送往老家保存,因此后人就尊称他为“党章守护者”。

问:张人亚当时送到宁波北仑的除了党章,还有很多很珍贵的文献。能介绍一下他当时送回来了哪些文献吗?

陈银绍:

国家一级文物有20件,二级文物有4件,三级文物有20件。其中有两件是孤本,非常珍贵。

党的二大在1922年7月份召开,在当时那种严肃或者说是残酷的环境下,要保存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另外,这些文件之所以珍贵,也是由党的二大重要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二大中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同时也制定了党的第一部党章。在这次会议上,既确定了党的纲领、制定了党的章程,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确定了路线,由此可见,二大本身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特别特殊的重要地位。

张人亚的父亲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式保存文献:制造了一座衣冠冢,对外宣称儿子在外面已经过世,实际上衣冠冢中保存了珍贵的文献。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方式,这些珍贵文献才能够保留至今。

问:后来这些文献是怎么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彭素虹:

解放后直到1951年,张爵谦老人才请人打开了儿子张人亚的空坟,把这些珍贵的文献取出,交给张人亚的弟弟张静茂代为捐赠给国家。张静茂觉得哥哥保存的这些文献很珍贵,就在文献上面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密藏”的印章,老父亲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只在墓碑上刻了张泉二字,可见当时为了保存共产党文件书报安全的良苦用心。

问:文件最后保存下来并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但是张人亚去了哪里?

彭素虹:

寻访中得知:1930年,党中央把张人亚派往芜湖开办了一家金铺,为党筹集经费。他严于律己,不动用一分钱公款,后来他又临危受命去芜湖做了中心县委书记,那个时候芜湖全城被水淹了,他还要翻山越岭去组建党的基层组织。

1932年张人亚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他克服油墨、人手、纸张严重短缺困难,主持出版《红色中华》报纸,用一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因积劳成疾,他最终病倒在前往福建长汀视察工作的路途中,年仅34岁。

当这些珍贵的文物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张人亚已经牺牲17年了。他把年仅34岁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并坚定的革命事业,在那个风烟迷离号角连营的时代书写了他们一代人的青春纪念册。

节目现场也来到了很多青年观众,他们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陈银绍、彭素虹为大家一一解答。

问:听了张人亚的故事,想到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张人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入了党,在当时非常严峻的社会环境下,这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还需要有巨大的勇气,是什么使他坚定不移地做出这个选择?

陈银绍:

张人亚到上海去银楼里面当学徒工的时候,年纪不大。在银楼里当学徒,他也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利用各种时间,特别是晚上,学习了很多东西,当时在上海比较流行的一些进步刊物,像《劳动界》《新青年》等。通过在夜校里面的学习和平时对进步刊物的阅读,张人亚对人生信仰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所以他自己就讲到“我的入党不是偶然的”。

张人亚视党的一切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一张纸、一个文字,他都觉得非常珍贵。所以他可以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些送到家乡,这就是对党、对组织的一种赤胆忠心。

张人亚后来受党的指派,到芜湖为党筹集经费,后来又在苏区工农检察部工作,又任中央印刷局的局长等职务。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工作,但是他任劳任怨,做到极致,这种任劳任怨的干劲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以金铺老板的身份为掩护,为党筹集了大量经费。有一次经手了2700多块的银元,要转交给组织,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没有占任何一分便宜。这种无私无我的廉洁奉公的形象特别突出。

问:在走访张人亚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非常深刻的?

彭素虹:

去瑞金寻访的时候,看到在张人亚工作过的房间前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枚没有炸响的哑炮,也就是说他在工作时,炮弹随时可能从天而降。包括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当天,福建长汀的假会场就被炮弹轰炸了,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实行了几次围剿,张人亚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他不为所动,依然日夜辛劳地主持出版《红色中华》报纸,来加强老百姓的阶级意识。寻访到这里,我们被革命先驱这种不畏艰险勇挑重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心中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激荡。

“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事迹传播开来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自发来到党章学堂参观学习。

近年来,宁波通过党员活动、报告文学、红色话剧等多种形式,打造张人亚红色品牌,掀起党史学习热潮,让张人亚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人亚精神”像一颗燎原的星火,点亮了宁波这座英雄之城。如今的宁波,在红色根脉的滋养下,努力锻造硬核力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演绎出一段段向东是大海的开放篇章。

问: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也在宁波,百年党史的历程中,宁波这片大地上,还有哪些应该要去了解的红色故事?

陈银绍:

宁波市有革命遗址遗迹507处,其中,省级15处,市级72处。

宁波是党史资源的大市。1927年3月,宁波有共产党员1200多名,而这时全国的党员是57967名,宁波所占比例超2%。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结束以后,国民党发布了通缉令,通缉中国共产党当时最有影响的一批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彭湃等。名单一共是197名,里面包括宁波的7名共产党员,这个比例占到了3.55%。这说明宁波的共产党员不仅是在宁波,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

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这种残酷的屠杀所吓倒。1927年11月,宁波发生浙东暴动;浙东暴动失败后,12月又发动奉化暴动;1928年5月,发生亭旁暴动,亭旁现在是在台州的三门,以前属于宁波宁海;1930年8月,又发生姚北暴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宁波的共产党员并没有被彻底打垮,反而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进行抗争。

宁波1941年4月20日被日军占领。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900人左右的浦东部队南渡杭州湾到了宁波。4年以后,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双十协定”以后北撤,新四军让出南方8个区,北撤的时候撤出去15000人。从900人南下,4年以后撤出去的武装力量和地方干部有15000人。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人前仆后继地加入到革命的行列。

问:宁波的红色资源有很多,怎么样把这些资源利用好,让红色资源推动宁波继续发展?

陈银绍:

2014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宁波市革命遗址的保护规定,前一阶段正在对规定变成立法进行前期的调研和评估,每年都会拨出专用经费进行保护。

要把这些遗址串起来。宁波市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一些红色线路,串点成线,有半天、一天、两天的线路等,对助力农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很现实的作用。

让革命遗迹活起来。这些革命遗迹都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像张人亚故居一样,但是里面又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我们把它整理、挖掘出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它讲好,让革命事迹、革命遗址遗迹能够活起来。

问:张人亚的故事发生在将近百年之前,但现在依然源源不断地给予北仑的发展以力量。在整个宁波,红色基因如何为宁波的发展提供能量?具体体现在哪里?

陈银绍: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梁弄镇有个横坎头村,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曾去视察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示范镇、样板镇、样板村。经过15年的努力,横坎头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也是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示范村,以红色为底色,山清水秀,群众安居乐业。

梁弄镇横坎头村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还有一个例子:宁波市北仑区,以前这里的港口叫北仑港,是个小港,现在已经成为宁波舟山港。去年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港口的吞吐量达到了11.72亿吨,连续12年保持全世界第一。

宁波舟山港 黄友平 摄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宁波舟山港,肯定宁波舟山港是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这不由让人想起,1960年3月16日,毛泽东同志到宁波视察市容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宁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到2020年,刚好60年。60年一甲子,今天宁波在锻造硬核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进程中,有信心和决心像前辈们一样,向党递交上一份高分的答卷。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张人亚等革命前辈的事迹,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前行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一个个红色故事

像是历史的足迹

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

要往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

希望可以从中汲取到

前进的力量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