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归因及舞动治疗干预研究.doc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归因及舞动治疗干预研究一、网络成瘾心理归因及损害(一)网络成瘾认知归因及认知损害李宁等研究者通过《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测验剖析了网络成瘾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非适应性认知基础,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认知原因。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之间在社会性满足、孤独、消沉、减少冲动控制、逃避与退缩四方面及总体水平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非适应性认知在网络成瘾者身上表现极为突出。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心理基础是对上网形成非适应性认知,非适应性认知又进一步强化了其上网行为,验证了戴维斯病态网络使用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假设(李宁,2007)。罗庆华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认知功能较非网络成瘾者在认知方面有明显损害。体现在智力方面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存在逻辑记忆与视觉记忆损害,较非网络成瘾者言语流畅性测验成绩差,网络成瘾者注意集中、持续注意、抗干扰、视觉注意等注意各方面均有损害(罗庆华,2007)。(二)网络成瘾非认知归因及非认知损害 ,上网行为与人格有密切关系。李秀敏、阴国恩等研究发现:高频上网大学生与低频上网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差异。高频上网大学生与低频上网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独立性与自律性差异非常显著。

具有不同人格特点大学生对互联网内容有不同偏好,且人格特征差异对网络成瘾具有很强预测性(李秀敏等,2004)。同时,研究也证实,大多数对互联网有依赖倾向人,常常已经患有其他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忧郁症与焦虑症(,2000)。 (),是指个体对多变、新异、复杂、强烈感觉与体验寻求,以及通过采取生理、社会、法律与经济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愿望(,1998)。对于青少年来讲,当其感觉寻求需求无法通过积极冒险行为(高冒险体育运动或娱乐活动)得到合理满足时,就有可能转向从事各种消极冒险行为(吸烟、酗酒、网络成瘾、偷窃等)(张明,陈丽娜,2003)。许多高感觉寻求水平大学生对网络游戏趋之若鹜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网络游戏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刺激水平,他们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比低感觉寻求者保持着更高唤醒水平,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杨文娇,周治金,2005)。 、主观幸福感量表与社交焦虑量表对近千名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主观幸福感与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之间差异显著,影响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总体主观幸福感变量也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得出网络行为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程度影响结论(严标宾,郑雪,2006)。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突破现象性定性剖析,从主观幸福感、社会回避与苦恼、无序感、攻击性等方面出发,在定量剖析基础上提供了全面合理网络成瘾心理机制与干预依据: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成瘾青少年在社会交往,如社会退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网络使用时间、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攻击性、无序感、自我与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崔丽娟,赵鑫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