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已经几天了,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当下的生活和一个月以来纽约访学的日子做比照,偶尔离开熟悉的圈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感受另一种生活方式,真是特别的经历呀。
原相机随手拍街头晚霞!
校园
这次项目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虽然之前已经了解到是一所世界顶尖学府,但随着课程的进展,我还是感受到了名校不同凡响的压力和魅力。与上次访学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相比,无论是课程的难度还是整个课堂乃至校园的风气,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的所有学生按照之前在网上进行的英文测试被分成2-9八个等级,我既幸运又不幸地被分到了第八级,很幸运的是可以和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同班的同学有东京大学毕业的政府公派生Ayu,一个已有五年工作经验、不论什么时候都温柔地微笑着倾听他人讲话的小姐姐;有马德里大学大二物理系学生,不但能十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而且待人谦逊而友善;有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律系毕业的Denis,一个充满沙雕气质却会几国语言的荷兰小哥;颜值超高的德国高中生Nils;在中国人中也有大学英语老师和来自西工大、成电、广大等优秀院校的学生,和这些同学在一起上课,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感受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和成熟而独特的思维模式,自己也会提升得更快,这着实是令人开心的事情;而不幸之处就在于由于学业压力我已经很久没碰过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都下降到了十分惊人的水平,起初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一头雾水,后来渐渐适应了上课节奏和老师的语速,倒也可以大部分接受下来。
课后的essay作业交给老师,发回来的纸上满满的红笔批改几乎让人想到《藤野先生》里相似的情节,所有的拼写、语法错误、不合适的用词、不通顺的文意和不清晰不严谨的表达方式都被仔仔细细地标注修改出来;此外,每天的作业老师也都详细而及时地传到网站上,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地细化出来,看得出老师和学生都在规范一种详细准备、大胆发挥、深度消化的学习模式。有几次小组展示之前,我一个人在校园空旷处练习讲稿,或是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感到国内学校和哥大校园环境的优美与舒适实在无法媲美,在这样的校园里,早上捧一杯咖啡和老师同学们愉快地打个招呼,在金色的晨光里开启一天的学习,中午哪怕是一个人在长椅上吃餐车事物也不觉得被孤立,不必看任何人脸色、生活由自己掌控、为自己而学习的那种由内而外的充实自信的感觉,在这里体会得特别强烈。
生活
同样和前两次的访学经历相比,在剑桥的宿舍每天有人清扫,早午饭有食堂,平时不能自己开火;在温哥华的寄宿家庭里更是每天都吃住家准备好的食物,每周一次的洗衣日;而这次宿舍楼下有自助洗衣机,宿舍套间有厨房,无疑是生活化程度最高、自主性最强的配置了。
早餐吃了一周的面包麦片之后,几乎什么饭也不会做的我看着厨艺高超的朋友晒出的精美照片不禁心动了,买来鸡蛋火腿蘑菇青菜挂面自己开火,从第一次的战战兢兢到后来渐渐熟练,我发现做饭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由于工具不足,在锅里切菜、一只碗打完鸡蛋赶快刷一下好乘面、微波炉煮鸡蛋都是常规操作,比较惨的是一次心血来潮煎红薯的时候忘了开抽油烟机,虽然看不见油烟但香味飘满了整个厨房,然后烟雾报警器就被触发了……好在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也没有造成恐慌,不过这件事还是给我做饭的热情造成了一定打击。【幼小、柔弱、但喜欢做饭.jpg】
此处强烈赞美美国的麦片、面包、酸奶、牛奶、巧克力奶!我可以一直把这些当早餐吃,完全不会不适应!特别是巧克力奶的味道完全惊艳到我,醇厚得像融化的冰淇凌但又不会甜得过头,满分!!
几乎每天都去食品店买面包、奶制品、水果、蔬菜、小蛋糕、半成品的鸡肉鱼肉饭,真的是回国以后最怀念的事情之一了。
有几天早上到河边公园晨跑,路过普遍大型的猎犬、不怕人的松鼠和麻雀、滑滑板的少年和拎着书包送小孩子上学的家长,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河水安静,对面是一无所知的新泽西州,不由自主地会觉得这一刻,可真好呀。
观览
纽约对我这样热爱博物馆的观光客可真是太友好了,在三个周末里我去参观了六个博物馆、一个动物园、看了一次歌剧去了一次浸没式体验戏剧(突然有点佩服自己)。一句话总结的话——
(去布朗克斯动物园,一个人的好天气~)
大都会博物馆可能因为只参观了一层的原因当时并没有觉得何其震撼;
古根海姆艺术馆白色螺旋的外型十分别致,内部的现代艺术展品依旧是难以理解的“迷惑大赏”,不过确实使我产生了许多关于艺术的浅显思考;
惠特尼艺术博物馆是我逛过最舒服的博物馆,不仅在于有些作品可以大概看得懂,有些楼层半开放的设计也很别致,一小部分展品被放在室外的平台上,吹着哈德逊河边的清风晒着太阳,看着浓墨重彩的雕塑和姿态各异的游人,无疑是种悠闲的享受;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和白鲸都太震撼了,保留的许多动物标本和土著人的音乐、器皿今天看起来都生气勃勃,比起庄严肃穆的大都会更能吸引我,甚至让我萌生了想去当管理员的想法;
华人博物馆是逛街的意外发现,不起眼的门面内部却是一个内容非常不错的展示,看到华人们只能以开洗衣店和饭店卫生,女人们每天要提着我拎都拎不动的铁熨斗工作十几个小时,再看到金光灿灿的那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时候,真的有种别样的滋味;
廉租移民博物馆是相当特别的体验,在大众点评上发现了这个相对小众的博物馆,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房子里面的故事,它不是采取游客自由参观的形式,而是每十名左右的游客组成一队由一位知晓其中故事的导游——由各种职业的人组成——带领着,逐个房间进行讲解——像是这家主人对于学校的看法是怎样的,家里的孩子们每天吃什么之类——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和感想,并且将房主的移民证明等身份资料展示给游客,如同真的是去拜访这一家人而非单纯地走走看看,当然能够零距离接触上世纪移民纽约的犹太、意大利、中国家庭的房间、家具真是太快乐了!
从博物馆门店出来的那个下午,明朗的阳光照在古旧的房子上,楼体外斜置的一架架梯子如同侦探片里的道具,又因颜色的多样化带着精致的气息与时间的积淀,那个时刻是我真真正正第一次喜欢上美国跟纽约,不为别的,就为它容纳了太多的移民,有太浓的人情在这里滋养,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一座只有潮牌、地标与摩天大楼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只有它内在的迁徙、动乱、融合,才能赋予城市独特的气息与性格,换言之,只有历史才能成就现在,时间才是真正的造物主。
手札
1 走在纽约的大道上,看着千奇百怪的人们并从中发现千姿百态的美,会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对自己的肯定,焕发着由内而外自信的人,即使外表不是标准的美,也有一种动人的气度。
为什么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以瘦为美?主流审美又是如何被界定的呢?当身材可以被量化,美的精神是细化了,还是模糊了呢?
2 和同伴交流了一下,发现亚洲人,尤其是年轻女孩相较同龄的欧美女孩来说,群体意识普遍更强。小到一起上厕所、一起吃饭,被同一个大热色号种草,大到相似并且可量化的人生理想,总体来说个性相对均齐,思维更加务实,有时不免受限,可能没法对自己的生活有特别深刻的探索和更加独立的掌控。
3 不论是黑人白人,蚂蚁老虎,本质上不都是独立的个体吗,而不论至亲好友还是陌生路人,在人类这个社群性的范畴之中,所有个体终究无法避免相互羁绊。这一点看似矛盾,实则早已熔铸进每个人的先天思维之中,多心的人多虑,也无怪自寻烦恼了。
最后,对于纽约这个城市,我努力去观察、去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融入,却始终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纽约的光,在观光客眼中是华尔街铜牛的气势如虹、时代广场的人潮如水、第五大道的挥金如土、帝国大厦的高耸入云,在当地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时代广场的街舞青年围观人群背后便是食不果腹的乞丐,地下铁里弥漫着轻微难闻的气味,许多街道上到处是垃圾,红灯对于行人仿佛是摆设,陌生人对话里自然流露的善意、几乎成为日常背景音的火警急救、奥巴马说自己十分怀念能在中央公园待上一天看着人来人往的时光。大家活在同一片澄澈的蓝天下,却像活在钱包的不同夹层里,等一个扒手得逞便全员遭殃。对于待在这里不长不短一个月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令人愉快的,却并不舒服的城市。无论怎样,依然感谢一个月来这座城市留给我的所有回忆。
那么,感谢您的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