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水浒传》到底反不反皇帝 施耐庵以梁山战争给出答案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长期以来,对《水浒传》最核心或者最切中的评价。尤其是把《征四寇》作为《水浒传》来读,这八个字的评点应当是非常到位的。宋江未上梁山之时,就赞同武松的招安想法,告诫武行者撺掇二龙山好汉投降招安。上了梁山,更加坚定的坚持“替天行道”的招安道路,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好汉全伙招安。

续书《征四寇》则不惜笔墨,以相当大的篇幅,把宋江彻底丑化成了投降派。因为有续书的添油加醋和刻意反转,不仅宋江尽墨,《水浒传》也遭遇了此前从来没有的境遇,成了另类反面教材。

实际上,这部伟大的著作从成书之时起,就被判为反面教材了。因为其隐射了大明王朝,把朱元璋写成了朱武、洪太尉,因而遭到禁毁。但是,大概是因为梁山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为使《水浒传》得以流传,便腰斩了施耐庵的原著,只保留了梁山聚义而删掉了后面的故事。为了反转施耐庵的创作本意,一些文人(或为御用)不断续书,直至清初,把《征四寇》完整的装订在《水浒传》之后,重新取书名为《忠义水浒全传》或《水浒全传》。

这样,梁山好汉便向皇帝跪求招安,施耐庵前七十回书所确立的主题,所预设的伏线悉数被腰斩。以金圣叹的话说,就是罗贯中狗尾续貂,宋江摇尾乞怜,形象十分丑陋。

续书这一反转,一笔抹杀了施耐庵反皇帝的创作思想,完全颠覆了《水浒传》的主题。

本头条号曾经从不同的侧面,解读过施耐庵的创作的主题,认为这部书的本意是反皇帝的。在此,再从《水浒传》的几场战争,进一步探析施耐庵的隐藏在书中的真实思想。

三打祝家庄,反官府的第一仗

宋江未上梁山前,吴用曾经指挥过三场战斗,分别是石碣村击退何涛的追捕、梁山上抗击黄安的佂剿、江州劫法场救宋江。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不难看出,这三场战斗是逐渐升级的。第一战是被动的逃跑,第二战是主动的迎击,第三战则是被动的出击。这三场战斗都是吴用的设计,步步将晁盖逼到与官府对立的境地。否则,晁盖得了一笔财富便继续做他的东溪村保正。上得梁山,又开始要做个好强盗,不愿意妄杀一人,更不愿意主动出击,造大声势,彻底与官府乃至朝廷对抗。

江州一战,宋江不得已上了梁山。但是,宋江并不甘心像晁盖那样做个草寇,而是要做大山寨,引起朝廷的重视而达成招安的愿望。于是,宋江主动出击,《水浒传》的战争由此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宋江头一仗打的是祝家庄。为何要选择这个地方开展呢?书中给出的理由是:

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请李应上山入伙。

却说蓟州城两牢节级杨雄,与义弟石秀在翠屏山杀了红杏出墙的潘巧云,打算去投奔梁山。恰好,鼓上蚤时迁撞见了此事,也一同上路,直奔水泊。途中,时迁在祝家店偷了店家的报晓雄鸡,放火烧掉了祝家店。没想到,祝家庄势力很大,时迁被庄丁捉拿。杨雄、石秀逃得性命,便求助扑天雕李应救人。李应救人不成,反倒中了祝彪一箭。杨雄、石秀无奈,只得到梁山搬兵。

晁盖、宋江见两个好汉来投,心中高兴。但听到杨雄、石秀说起祝家店偷鸡,然后火烧祝家店,时迁被捉这个经过时,晁盖大怒,喝叫斩杀此二人。

晁盖发怒理所当然,也与他做好强盗有关,此等偷鸡摸狗的毛贼,焉能败坏梁山名声?但是,晁盖显得矫情了。山寨之中有几个良善之辈?所以,吴用、戴宗等都反对晁盖杀杨雄、石秀,称是“自斩手足”、“绝了贤路”。梁山好汉之“贤”,大抵如此。

宋江的意见却比吴用、戴宗高明,讲了上述四条理由,便率领人马下山,对祝家庄开战。

这是梁山第一次主动出击,虽然打的只是一个村坊,但却是宋江实施招安计划的奠基之战。更是打响了彻底与官府对抗的第一仗。

独龙冈有三家村坊,以祝家庄势力最大,李家庄、扈家庄则是其盟友。这三家村坊总共拥有兵力三千余人,李应、祝氏三杰、扈成、扈三娘武艺不错,实力不容小觑。那么,这三家村坊为何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私人武装呢?这是北宋时期的军事体制造成的局面,私家武装在熙宁新法后,得以迅速壮大。北宋军队由禁军、厢军、乡兵、番兵构成,祝家庄的武装便属于乡兵。

乡兵平时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地方官府也可征调参与相关军事行动。而且,还可从乡兵中抽调精壮,充作禁军或厢军。可以说,祝家庄这类的乡兵,是北宋最基础的国防力量。

因而,如祝家庄这类的私家武装是合法的,遇到紧急情况,官府也会予以支援。《水浒传》中特别写到,宋江两次攻打祝家庄都遭到了失败,于是,便专门写了第三次攻打。三打祝家庄,靠的是登州兵马提辖孙立做卧底,里应外合打下了这个庄子。

孙立之所以能够顺利打进祝家庄,正是北宋军事体制使然。施耐庵把宋江上梁山后的第一仗写得如此曲折,寓意就是要引出官府,点明此时的梁山开始主动的向官府宣战,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可谓真正的扯旗了反旗。

攻打高唐州,竖起了反贪官的旗帜

如果说打祝家庄是间接的与官府作对,那么,高唐州之战,寓意很深,是梁山直接挑战官府的第一仗。

沧州道上的柴进,极其不满赵宋王朝对柴家的待遇,仰仗誓书鉄券,明里暗里结交作奸犯科、上山落草的江湖好汉,谋反之心昭然若揭。但是,从文本来读,似乎看不出柴进对赵宋的不满,反倒是这个王朝对柴家还很不错。

实际上,柴进本当是“郭进”。书中明言,柴进乃后周皇帝柴世宗的嫡派子孙,是金枝玉叶。但是,稍微了解一下五代历史,就能发现,赵匡胤厚待柴家,原本就是一场虚假的骗局。为什么呢?

后周是郭威(郭雀儿)灭掉后汉创立的王朝,因其无后,所以,收柴荣为义子。后来,郭威把皇位传给了柴荣。既然如此,柴荣应当早就改名叫“郭威”了,否则,后周岂不是改姓了?

赵匡胤得国不正,欺负义兄年幼的儿子,篡夺了皇位。这种不仁不义之举,令赵匡胤非常不安,便想出了恢复郭荣本姓的绝招,剥夺了周世宗皇帝的合法性。这样,后周是郭氏王朝,柴荣能坐皇位,咱们同是外姓之人,我赵匡胤何尝不能坐这个皇帝御座?

因为这个缘故,柴进在沧州道上只富不贵,徒有皇室身份。但是,柴进虽然不满,私蓄反心,却不敢大弄,干些发泄怨愤的勾当而已。施耐庵以绰号“小旋风”名之,便是这个含义。施耐庵通过柴进这个人物,为梁山攻打高唐州做了铺垫:柴大官人就是赵宋的对立面。

柴进的叔叔叫做柴皇城,柴进还说柴皇城的庄园“这里是禁城”。在规制严格的封建王朝,谁又敢把自己叫做“皇城”呢?你是皇城,让赵家人去哪儿?柴家人依然生活在皇家的梦想之中,心有不甘但却无能为力。

施耐庵又脑洞大开,再一次让历史重演了一回,柴家的皇城再度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倾覆。不过,这一回捣毁柴家皇城的不是为了争夺皇位之人,而是一个恶霸。

高唐州的太守高廉,乃朝廷权臣,殿帅府太尉高俅的叔伯兄弟。而导致梁山出兵攻打高唐州之人,则是高廉的妻弟。这样,高唐州就与朝廷权臣挂上了钩。

却说殷天锡为了霸占柴皇城的花园,将皇城气得卧床不起。小旋风柴进待着黑旋风李逵赶到高唐州,探视叔叔。此时,殷天锡带着一帮打手,前来催逼柴皇城让出花园。柴进以誓书鉄券为挡箭牌,企图将殷天锡吓退。然而,柴进走得匆忙,誓书鉄券并没有带在身上。柴家誓书鉄券这件事传播得很广,殷天锡明知他家有这个宝贝,但就是逼柴进拿出来。

殷天锡无礼纠缠,要打柴进。这厮的歹行激怒了藏在门缝里观看的黑旋风,跳将出来,打死了殷天锡。柴进一见闯了大祸,赶紧让李逵逃回梁山,自己却被捉进高唐州,下到了枯井里。

宋江得知柴大官人遭了难,便立即率领梁山人马杀奔高唐州救人。又是经过一番折腾,宋江得胜,斩杀了高俅的堂兄弟高廉。

这场战斗直接震怒了高俅,立即向枢密院请求兵发梁山,与高廉报仇。于是,便引出了呼延灼大摆连环马,攻打梁山泊的故事。梁山正式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向朝廷贪官发起了强势挑战,《水浒传》反贪官的主题昭然若揭。

攻打高唐州,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戴宗、李逵前往蓟州二仙山搬取公孙胜。经过一番折腾,罗真人答应公孙胜前往高唐州帮助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

公孙胜临行之时,罗真人授予他“五雷天罡正法”,并以此来制服高廉。这个细节一般不为读者所重视,只把它看作是公孙胜学了本事,能够凭借法术打败高廉。实际上,“五雷天罡正法”乃道家最高法术,是来自雷部的核心法宝。《水浒传》有谁来自雷部呢?赵匡胤!

高廉也是道家中人,学得道家法术,本来与公孙胜不相上下。但是,雷部授权公孙胜以最高法术制服高廉,正是“替天行道”之举。施耐庵借用这个情节,表达了徽宗时期的官府失道,引起“上天”的不满,必将遭到“五雷轰顶”的报应。

这是非常鲜明的反官府立场,施耐庵如此隐写,意义非凡,锋芒开始直指北宋王朝。

打破青州城,战火烧到宋徽宗卧榻之侧

高唐州被打破,高廉死于五雷天罡正法。梁山泊的这场战斗,直接激怒了高俅。于是,高太尉在枢密院的同意下,调汝宁郡都统制呼延灼率朝廷官兵攻打梁山。面对朝廷佂剿,梁山毫不惧怕,展开了一场与朝廷官军面对面的较量。

呼延灼从梁山大败而逃,万余兵马及韩韬、彭玘、凌振都做了梁山好汉。那么,呼延灼孤身一人逃亡哪里呢?

呼延灼打马朝青州城奔逃,途经桃花山附近,宋徽宗御赐的踢雪乌骓被李忠、周通的喽啰兵盗走。于是,引发了三山聚义打青州的故事。

别看桃花山这么个小小的去处,却敢撩拨朝廷大将。盗得御马后,整日在山上饮酒庆贺,丝毫不担忧后果。当探马来报,说呼延灼领兵前来洗荡山寨,周通毫不犹豫的点起一百喽啰下山迎战。遗憾的是,周通武功不济,被呼延灼六七个回合杀败。小霸王逃回山寨,与李忠商量,决定去二龙山搬取救兵。

二龙山的三个大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接到桃花山的告急求救,便留下张青、孙二娘等人守山寨,带着五百喽啰去打呼延灼。鲁智深、杨志各自与呼延灼大战四五十个回合,未分胜败。呼延灼见这两人武艺高强,不敢再战,拔寨而起,去对付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了。

孔明孔亮因为杀了于他们争执的财主一家,上山做了草寇。而他们的叔叔孔宾,却在青州城中做事,被慕容知府扣留,投入了监牢。为救叔叔,兄弟二人便点起白虎山喽啰,前去攻打青州城。呼延灼从桃花山回兵,恰好遇见白虎山人马,孔明出战。双方打过二十个回合,呼延灼要在知府面前显摆本事,便把孔明活捉了。

哥哥被捉,孔亮仓皇败逃,在不远的林子里,遇到了很有些交情的武松。武行者听了孔亮的哭诉,便把他带上了二龙山。至此,三山会合,商议着打青州救人的事情。杨志说:

若要打青州,须用大队军马,方可得济。俺知梁山泊宋公明大名,江湖上都唤他做及时雨宋江 ,更兼呼延灼是他那里仇人。俺们弟兄和孔家弟兄的人马,都并做一处;洒家这里,再等桃花山人马齐备,一面且去攻打青州。孔亮兄弟,你却亲身星夜去梁山泊请下宋公明来并力攻城,此为上计。

杨志说完,三山人等一齐赞同。孔亮亲赴梁山,宋江立即调兵遣将,总共二十个头领,马步军兵三千人马,分作五队,陆续抵达青州。

对于青州,宋江再熟悉不过。施耐庵也特别照应前文,派花荣、秦明、燕顺、王矮虎打头阵。这种笔法不仅是文字上的高妙,而且是特别暗示读者,宋江打青州并非只为义气救人。

原来,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乃是皇亲国戚,他的妹妹是宋徽宗的贵妃。当年,宋江在清风寨的时候,就与青州知府交过手,把他手下的三员战将全部策反,赢得了第一回合的大胜。

宋江知道慕容彦达的来历,早就在老虎须上捋了一把。此番,再战慕容彦达,让与之有杀妻之仇的霹雳火打头阵,是决心要把这个国舅爷置于死地。

慕容彦达的妹妹能够成为贵妃,距母仪天下的皇后只有一步之遥,这种显赫的地位非同小可。宋江无所谓慕容彦达,是把慕容贵妃不放在眼里,也就等于招惹了宋徽宗。

果然,宋江在吴用以及众将的同心勠力下,很快擒获了呼延灼,御赐宝马收归梁山。吴用设计,呼延灼赚开城门,梁山人马一齐涌进青州城。霹雳火秦明一马当先,正迎着慕容彦达,狼牙棒落处,国舅爷翻身落马,死于非命。

施耐庵以呼延灼的踢雪乌骓,引出宋江打青州,矛头十分明确,就是要把造反的战火烧到宋徽宗身边,甚至要烧到他的卧榻之侧。呼延灼出征梁山之前,宋徽宗特别御赐了一匹战马。梁山接连击败呼延灼,杀死国舅,都是在宋徽宗头上动土。施耐庵这样写,难道还不反皇帝吗?

扫荡曾头市,打响梁山抗金前哨战

前面几场大战,隐藏着步步升级的奥妙。宋江从间接向官府发起挑战,逐级把战火蔓延至禁城皇宫,宋徽宗当早就能够感觉到梁山的存在了。试想,慕容贵妃得知哥哥被梁山杀害,岂能善罢甘休,怂恿皇帝老子出兵佂剿梁山,简直易如反掌。

但是,宋徽宗却一直没有下诏剿贼。皇帝不急,梁山却没闲着。为救鲁智深、史进,宋江打开了西岳华州,斩杀了蔡京的门人贺太守。这一仗按说可以不打,少华山人马在鲁智深武松的邀请下直接上梁山便可省去诸多笔墨。然而,这一仗打下了,意义非同小可。

少华山朱武徒有虚名,在史进、鲁智深先后被华州府贺太守擒拿后无计可施。好在吴用时刻掌握着动态,及时赶到了少华山。

宋江、吴用率领梁山人马赶到后,先查看了华州城池,吴用感觉只可智取不能强攻。恰在吴用冥思苦想计策的时候,山下报来消息,说是“如今朝廷差个殿司太尉,将领御赐“金铃吊挂”来西岳降香,从黄河入渭河而来。”

于是,梁山好汉以武力将宿元景挟持到少华山,然后,假扮朝廷钦差,以金玲吊挂赚出贺太守,一举打开华州城。

宿元景乃宋徽宗所派钦差大臣,带着御赐的金玲吊挂前来西岳降香。宋江大胆拘禁皇帝钦差,劫持皇帝御用物品,可谓明目张胆的要向宋徽宗叫板。

施耐庵通过这几场战争,鲜明的站在了反贪官反皇帝的立场,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锋芒直抵宋徽宗。既然如此,施耐庵为何要反复强调宋江招安呢?这个疑问,可以通过宋江夜夺曾头市这一战来解读。

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宋江持反对意见。因为此时的曾头市,不过一个金国人私营的集市,宋江试图通过这个渠道,解决梁山战马问题。

从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开始,《水浒传》便一直围绕战马展开故事。呼延灼的踢雪乌骓,是宋徽宗御赐,被曾头市夺去的照夜玉狮子,则是金国王子的坐骑。这两匹象征着宋金两国战斗力的战马,照夜玉狮子明显要优于踢雪乌骓。为什么?

书中讲得很明白,照夜玉狮子是段景住从北地枪杆岭盗来的金国王子的坐骑。后来,灭掉北宋的就是金国王子,这个王子便是斡离不(完颜宗望)。以战马喻人、喻国力、喻历史,这种大手笔才是《水浒传》的精髓所在,而不仅仅只是文本上的热闹。

晁盖攻打曾头市一年之后,宋江果断倾梁山之力,率领近三万人马,坚决荡平这个集市。为何两次攻打曾头市,宋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如此反差巨大呢?

原因之一,便是曾头市此时已经悄然升格为金国官方集市,“曾长者”摇身一变,成为“曾长官”。这个变化说明,曾头市的性质变了,由民间私营上升为敌国榷场,倘若再与他们进行私下交易,宋江岂不是成了汉奸?所以,要确保梁山战马来源,就必须打掉曾头市。

宋江在晁盖死后,做了临时寨主,便效仿宋真宗成立群牧司故事,组成了北地战马采购团,由杨林、石勇、段景住负责,专门解决梁山战马问题。而曾头市升格为金国榷场,曾弄做了这个榷场提辖之后,加强了马匹缉私,缉私队长险道神郁保四一次就查禁梁山二百余匹战马。到了这个份上,还能通过曾头市干走私马匹的买卖吗?这是原因之二。

原因之三,则是宋江得到了玉麒麟。金圣叹在点评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夹批:“ 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

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再怎么名贵,也只是凡品。而玉麒麟则是神仙坐骑,是“天王”的宝马良驹(事见“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这也是以马喻人的一种笔法,寓意梁山在招安朝廷后,将与金国王子相战于北地,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玉麒麟也将再度在抗金疆场上并驾驰骋。

因而,宋江夜夺曾头市,是梁山好汉抗金的前哨战。宋江招安的目的,原本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历史的真实不容施耐庵造假写神剧,小小的梁山起义的确被张叔夜擒获,然后招安了。但是,施耐庵必然会按照历史的真实,大书特书梁山好汉抗金。

因而,攻打曾头市的故事,将为后文伏笔,这是梁山好汉抗金的前哨战。

陷入两难,施耐庵独怆然而涕下

曾头市之战,不仅是对金国的挑战,更将梁山好汉上升到“保境安民”的高度,施耐庵予以了极其肯定的笔墨,描写了这场战争。其中的寓意,与梁山泊的“内战”大不相同。施耐庵笔下的梁山战争,步步升级,终至“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曾头市由私营集市,跃升为金国官方榷场,与北宋官府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因而,在攻打曾头市之前,宋江特意派关胜、林冲打破了凌州,这样,就等于解决了青州、凌州两大劲敌,基本上斩断了曾头市的强援。曾头市得知凌州被攻击,便准备起兵为凌州报仇。

那么,曾头市既然是金国的榷场,何以与北宋官府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这里,隐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

重和元年二月庚午,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宣和二年,二月乙亥,遣赵良嗣使金国。……九月壬寅,金人遣勃堇等来。……三年四月丙午,金人再遣曷鲁等来。

《宋史·徽宗本纪》如此频繁的记载与金国的往来,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这件事就是北宋与金国于宣和二年订立“宋金海上之盟”,相约夹攻辽国,实现大宋“复燕”伟业。这是一次导致北宋亡国的外交,靖康之耻与此有直接的关联。

在曾头市,有两个北宋人史文恭和苏定,帮助曾家整治梁山。这二人为虎作伥,为曾头市迅速提升了武力,恐怕暗中还充当了曾头市与青州、凌州之间的使者。书中说,险道神郁保四是青州强人。在三山聚义打青州之后,强人都去了梁山。而且,从强人段景住口中说出的强人,那就是反话了。郁保四其实是曾头市的人,代表金国榷场坐镇青州,查禁马匹走私。这便是史文恭隐喻宋使,暗通金国的故事。

却说宣和四年正月,“金人破辽中京,辽主北走。”于是,宋徽宗迫不及待的让刚刚打完方腊的童贯率兵北上,攻占燕京。宣和三年四月,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准备应金国之约对辽国发起攻击。

宣和四年四月,童贯至雄州,令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癸未,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丁亥,辛兴宗败于范村。六月己丑,种师道退保雄州,辽人追击至城下。

《宋使·徽宗本纪》的这段记载,一定会让读者联想到鲁智深、王进、史进。没错,梁山好汉在打完方腊后,跟随大军北上,首先加入到灭辽的战斗中。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便是梁山队伍的直接长官。

但是,北宋灭辽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非常失败的。宣和四年四月、六月,种师道两次攻打,都被辽国击败,甚至还被辽军反杀、追击,宋军狼狈逃回雄州。那么,这场佂辽大战,梁山好汉参加了没有呢?

《三朝北盟会编》中说:“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在劳。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

这其中的杨志,是不是就是《水浒传》的青面兽呢?

《三朝北盟会编》中还记载了这个杨志后来继续在种师中手下为选锋首,参与抗金战斗:“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伏笔,早早的让种师道、种师中暗出场,我想,施先生是不会把这两个神秘人物写丢的。那么,这个“招安巨寇”杨志,大概就可以确定为梁山青面兽无疑了。

宣和四年正月,辽国在金兵的攻打下,中京失陷,辽主逃往北方。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童贯挥师北上,竟然连遭败绩。宣和四年九月,宋徽宗便命赵良嗣“报聘于金国”,请金国出兵攻打幽州。金国迅速攻占幽州后,宋徽宗不断派使臣“报聘”,从金国手中重金收购。宣和五年四月,“童贯、蔡攸入燕,时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先为金人尽掠而去。”

宋徽宗得了一座空城,但却在“万岁山”刻石以表“复燕”之功,童贯也因此被封为广阳郡王。

续书《征四寇》反转《水浒传》,把这场屈辱之战写成了梁山军灭辽,表面上是张扬梁山忠勇,实际上是为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涂脂抹粉。如此颠倒施耐庵本义,也难怪金圣叹火冒三丈,挥刀斩掉了《征四寇》。

北宋联合金国打掉辽国,首先失去了盟友屏障,国门洞开。其次,金兵见识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南下牧马的野心陡然升起。经过一年时间的休整,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人斡离不、粘罕分两道入攻”。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人胁帝北行”,四月,“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

这就是我们在前七十回书中读到的,宋江不断向朝廷挑战,向宋徽宗叫板,但却不断的挂念招安的矛盾文字。这是历史的真实,施耐庵的反抗精神难以施展,《水浒传》陷入两难的矛盾之中。宋江确实是与北宋王朝为敌,不断把战火向至高宝座蔓延。但是,历史不容篡改,宋江起义最终战败投降,北宋也在靖康之乱中覆灭。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故事,并以这个故事,寄托了自己 “独怆然而涕下”的怀古幽情。如果七十回后的故事没被容与堂本腰斩,施耐庵将继续抨击北宋王朝,继续描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然后,照应“还道村受三卷天书”、“鲁智深单打二龙山”,等等伏笔,还将写到北宋灭亡的最后一幕,让后来者记住靖康之耻。

遗憾的是,施耐庵这种反抗精神被大明王朝腰斩,续书作者别有用心,托名罗贯中,继续维护“皇帝”的颜面。而施耐庵在“楔子”中预言的朱元璋放走妖魔,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也不幸被历史验证。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大明历史,就不难发现这样惊人的巧合:

北宋、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庙号都是“神宗”,这两代君主隔空导演了一场空前的党争之祸。大明王朝实亡于万历,也有史学家认为,北宋从神宗朝开始走下坡路。

北宋被金国(女真)灭掉,大明被女真之一部取代。

读《水浒传》每读至此,便不由得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这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