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飞航式反舰导弹的发展史 “鹰击”如何蜕变成“航母杀手”?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在高超领域做出贡献的“送人上天”集团的几位大牛的成就。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在光华奖被提名人中的另一位,“送人上西天”集团工程科技专家。

这位专家所从事的,主要是精确制导技术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飞航导弹领域——用大家通常习惯的“翻译腔”技术词汇系统,就是巡航导弹。当然,在我国的技术词汇体系中,“巡航导弹”是专指攻击地面目标的飞航式导弹,而“反舰巡航导弹”应该称为“飞航式反舰导弹”。

首先让我们看今天要介绍这位被提名人的主要成就,我们还是按时间顺序来说。

首先是“主持我国首型防区外空地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研制”。

关于这型导弹,有提到它采用的是涡喷发动机,采用“惯性中制导+捕控指令电视末制导”。

从这些特征,可以判断这里所说的这种导弹,就是我国空军的AKD-63导弹。

AKD-63导弹和载机,轰-6H

该导弹是在“鹰击-6”基础上研制,采用500千克的聚能战斗部,重量约2吨,采用涡喷-11发动机,射程约240公里,中段飞行采用惯性制导,末段通过轰-6机腹的数据链天线进行遥控,能上传电视引导头拍摄的目标信息,并回传到轰炸机上,由轰炸机上的飞行员识别目标,然后引导头自动跟踪目标试试攻击,命中精度2-6米。

这种导弹在2002年左右装备部队,主要由轰-6H轰炸机携带,其主要战术任务是在“爱国者”PAC-2导弹的射程外(最大射程约200公里)发射,并攻击敌方关键目标。

作为我国应对21世纪初台海局面的一件重要应急装备,KD-63导弹公开的还是比较早的,但是关于这种导弹的具体性能还有不少疑惑,尤其是很多人认为这种导弹和我国引进的俄制Kh-59、Kh-29等电视制导导弹一样,需要飞行员直接控制,实施最后阶段的攻击。

不过实际上“空地-63”采用的是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送人上西天”集团就已经在研究的自动跟踪技术,控制员的任务只是从复杂背景中找到目标,导弹就可以开始自动跟踪目标并实施攻击,截获距离约为18公里。只有在导弹飞行中因为目标外轮廓变化较大,失去目标的时候(即使是美国的“标枪”、“斯拉母”导弹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才需要飞行员修正再次截获目标。

轰-6挂载KD-63导弹

轰-6H轰炸机后机身下方的数据链天线

承担“人在回路中”控制任务的轰-6飞机操作员,注意屏幕中绿色的屏幕,操作员就是通过这个屏幕俩控制导弹的

实际上,这一制导模式和美国AGM-84H\K等型号“斯拉母”空地导弹相似,由于导弹能够自行跟踪目标,因此命中精度比飞行员手控更加精确。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曾用“斯拉母”导弹在袭击伊拉克水电站目标的时候,实现前一枚导弹在墙体开洞,次发导弹钻入洞中摧毁目标内部机组的作战。

空地-63因此成为我国第一种真正“防区外打击”武器,尽管其载机是比较笨重庞大的轰-6飞机,自身生存力有限,而导弹的射程也还比较有限,但毕竟是我军第一种此类武器。

当年在我国研制第一代空舰导弹鹰击-6的时候,“送人上西天”集团就曾提出在此基础上研制使用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并命名为“风雷一号”,而空地-63,或许可算“风雷一号”的嫡孙了。

空地-63导弹身大力不亏,比Kh-59等俄制导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操控更简单

当然比较小巧的空地-88咱们也是装备了不少的

小草莓看到这个画面应该要菊花一紧……500公斤的战斗部砸下来啊……

空地-63导弹虽然本身体积庞大,飞行路线比较呆板,实际上容易被现代化防空系统拦截,但再怎么说,总比强-5冒着被敌人各种防空导弹击落的危险去目标头上扔250公斤炸弹或者发射130火箭弹强得多了。而我国真正大批量生产强-5准备应对台海局面,其实是90年代的事情了。KD-63总算是在21世纪初,让中国在巡航导弹这个方面,有了“零的突破”。

回顾科工集团的历史,主要负责飞航导弹的科工集团某院早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小二黑”(也就是后来的鹰击-8导弹)期间,就已经提出了“三步走”,追赶世界先进导弹技术的想法。

当时规划的第一步是在80年代初,完成“小二黑”和第一代超声速反舰导弹“鹰击-1号”(也就是后来推向国际市场的C-101导弹),使中国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缩小到10年。

第二步,到90年代,完善鹰击-8导弹家族,并研制成功空地巡航导弹,让中国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缩小到6-8年;第三步,到21世纪初,完成远程空地巡航导弹和第二代超音速反舰导弹,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这个计划实际上拖延了十年左右,中国真正在飞航式导弹领域全面赶上和超越国际先进水平,是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事情了。

上世纪70年代,类似AMG-86或BGM-109这类的远程巡航导弹,在我国看来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研制成功就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当然了,真正赶上AGM-86的AKD-20比70年代制定的计划晚了快10年才完成

而空地-63,可以说就是这个迟到的“第二步”的代表产品。

这位被提名人第二项重要成果,是“主持制定了我国首型中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总体方案”,而且这是一种“全程超音速反舰导弹”,那么这个所指就很明确了,这就是2015年后才逐渐为大家所认识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了。

关于鹰击-12,网上有很多说法,有些人认为,这导弹是“山寨”俄罗斯3M80“马斯基特”,在尺寸重量比“马弹”缩水的情况下,实现其相当的性能而已。

我们且不说重量缩小一半,对于在多种型号战术飞机上携带有什么意义,光说其射程吧。

笔者之前曾说过一个数字,600公里,很多人不信,认为这是“五毛党”吹牛。实际上,这列火车,可实实在在没脱轨。

鹰击-12首次亮相

而在评奖文件中,则是这么描述的:在国际上首次使该类导弹射程从百余公里提高近4倍,导弹法向机动过载达到巡航导弹中最高水平,能够在航母编队防御圈外发射、有效突破“宙斯盾”系统。导弹总体性能国际领先,成为海军、空军反制航母的杀手锏武器装备。

我们知道,“马斯基特”导弹前后有两种型号,其中随解放军购买的“现代”级后两艘出售的3M80M导弹的射程约为160公里,而“鹰击-12”的射程则达到了它的“近4倍”,也就是600公里左右——怎么样,这列火车没脱轨吧?

当然3M80M导弹如果用类似鹰击-12取得600公里射程所用的高空弹道,也有400公里左右的射程,但这仍然未能实现“航母编队防御圈外发射”的目标——在有F-14的时代,美国航母的防御圈可以达到400-500公里。

因为总体布局接近“马弹”,鹰击-12的性能长期被低估

曾被国人寄予厚望的马弹

所以,鹰击-12其实是以“马弹”约一半的重量,实现比它远一大截的射程(近三分之一)。

即使与俄罗斯的P-800“宝石”导弹相比,后者在重量比鹰击-12重一块(3吨)的前提下,射程相当(俄罗斯自用型“宝石”最大射程600公里,低空或高-低弹道结合为120-300公里,出售给印度“布拉莫斯”限制在300公里内)

可以说,我国的鹰击-12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水平和“宝石”相似,但实际性能比它更好的导弹。

除了射程、威力方面令人满意,鹰击-12的突防性能也是它的一大亮点。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超音速反舰导弹,美国研制了“宙斯盾”系统,将射程外推很远。

当初印度获得“布拉莫斯”导弹,国内军迷们还曾一度羡慕过他们……

因为超音速反舰导弹要追求远射程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在超低空飞行,所以实际上“宙斯盾”系统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标准2”导弹可以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开始拦截来袭的P-700“花岗岩”之类的导弹。

因此到了“马斯基特”导弹上,就采用了高空中段巡航、低空末段突防,在命中目标前还会采取蛇形机动的突防技术。但是,由于标准2导弹射程远,“马弹”在靠近目标到中近距离开始降低高度前,就会受到拦截。而末段的蛇形突防,由于“马弹”的最大机动过载也不过10g,实际上对于“拉姆”之类的先进短程防空导弹,也并非不可拦截。

而在鹰击-12导弹上,对“马弹”的上述机动突防手段进行了强化,文件中这样描述:

纵向“一弹多弹道”,航向“大扇面转弯”的巡航飞行方案,以及纵向“跃起俯冲”、“高空大角度俯冲”和航向“蛇形机动”的末段飞行控制方案。“导弹的法向机动过载达到巡航导弹中最高水平”,实现了高空高速突防、低空灵活机动和变弹道飞行的综合运用。是超声速反舰导弹制导控制和突防技术的系统创新。

可以想象,鹰击-12凭借巨大的射程优势,有很大的余地采取多种机动动作,用来迷惑欺骗和摆脱对方的拦截。尤其是其机动过载达到“巡航导弹中最高水平”,也就是较大幅度超过“马弹”和“宝石”的10g水平,美国“拉姆”导弹的可用过载为20g,后期改进型可能达到40g,拦截弹的过载一般要达到目标机动过载的3倍,才能确保命中,如果鹰击-12的蛇形机动过载超过15个g,那么拦截弹过载需要达到45g,才能有效拦截,也就是说,即使是拉姆等改进型导弹,也难以拦截进行蛇形机动的鹰击-12。

理论上拉姆BLOCK 2还有一定机会拦截鹰击-12

至于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容易被拦截的中段,由于一般采用直线飞行,没有规避动作,很容易被“标准2”导弹击落。但鹰击-12采用的是高空突防+大扇面转弯,标准2导弹系列中,射高最大的标准2-ER 约为24000米,但实际上由于作战斜距有限,最大射高是无法在最大射程,约185千米上实现的。而鹰击-12导弹的巡航高度,可能是在20000-25000米,标准-2 ER在远距离上是无法击中它的,再加上大扇面转弯,更可以有效消耗“标准2”导弹有限的能量,使之更加难以追踪鹰击-12。因此,目前对鹰击-12导弹的拦截,美国海军主要需要依靠“先进海麻雀”和“标准2”导弹在40-50公里距离上实施,而此时鹰击-12已经进入低空飞行阶段,并且可以采用“跃起俯冲”等动作,让这种拦截也变得困难。

也就是说,鹰击-12在飞行的全过程,都具有突防考虑,让“宙斯盾”系统的拦截效率大幅度降低。再加上鹰击-12本身尺寸、重量较小,一架轰-6轰炸机可以携带4枚,歼轰-7B也可以携带2枚(当然此时歼轰-7B机动性能变得非常差,实际使用效果不好,所以最后取消),歼-15、歼-11BH也可以携带2枚,完全可以组织饱和攻击,进一步降低对方的抗击效果。

因此,鹰击-12确实是近期内解放军一种有效的“航母杀手”。

甚至,依托新世纪以来建立的强大三军协同能力,完全可以在鹰击-12导弹发起攻击的同时,配合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组织舰队防空作战,简直就是不可能。

也正是因为鹰击-12、鹰击-18和东风-21D让美国海军新世纪的舰队防空作战空前复杂,美国海军在2016年后就认清现实,不再傻乎乎的用航母编队来直接挑战A2/AD系统,而是强调尽可能增加航母打击距离,让航母能在相对安全的海域,放出舰载机实施攻击。

当然,随着东-26C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新一代高超滑翔舰舰导弹的出现,美军的这个策略落实的时候是否还有用,那是他们在未来10年里要头痛的问题了。

美军当时还不知道,2010年他们躲过了一场浩劫……

顺便说一句,2016年,叙利亚使用“宝石”导弹袭击了ISIS的地面目标,鹰击-12也具有类似的能力。

在评奖文件中也提到,这位被提名人的获奖成就中包括一种主\被动复合制导引导头技术,从时间上来看,可能运用到鹰击-12上,也就是说它可以作为比鹰击-91导弹威力强得多的反辐射导弹。

而鹰击-91导弹,可能也与这位被提名人的贡献有关,他在1997年获奖的一项成果就是“空地反辐射导弹抗目标雷达关机制导技术研究”,运用宽频带被动雷达引导头+惯性测量组合的制导系统。

此外,鹰击-12实际装备的年代,也显然要比这种导弹首次亮相的2015年早得多,这位被提名人在2006年就以”中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总体技术”获奖。

换句话来说,现在回想起2010年的黄海危机——如果当时局势真的恶化到美国海军舰队对中国唇齿相依的邻国发起攻击,他们很可能突然发现自己要面对东风-21D和鹰击-12的联合攻击,而当时美军几乎没有考虑过应对这种威胁的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的美五角大楼先进技术局(DARPA)强调,要加强对中国的情报搜集工作,避免再出现美军遭到“技术奇袭”的情况。

然而,如果美国媒体近年来所透露的情况,多少能反映美军现在对中国军事技术的认识水平——那我得说,下一次“技术珍珠港”,其实已经到来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最近因为全文翻译版在网上出现,而引起热议的美国兰德公司2016年报告《设想不可能的事——与中国的战争》中张嘴就是美国在长期战争中能够战胜中国这类的说法,确实只能用简·奥斯汀的那本小说来形容了:傲慢与偏见

至于这种傲慢与偏见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我想,还是用网络流行的两个字来说吧:呵呵……

明天我们继续介绍这位被提名人的第三项重要贡献:中国第一种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