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自身的岛国属性,让他们总是以欧洲的英国作为发展海军的主要参考。不仅全套照搬了训练和管理制度,也在军官饮食与精气神层面也尽量向对方靠拢。然而,只需要看看二战日军对于护航航母的使用方式,就能明白他们与英国老师的差距到底有多么遥远。
日军的驱逐舰 也主要服务于舰队决战需要
最初的护航航母,起源于1941年的英国。皇家海军为了应付沉重的商运护航任务,发展出这种适合低强度作战的海上航空战武器。而彼时的日军却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他们正日以继夜的推演舰队决战,并磨练自己的夜间突袭技巧。由于将战争模式认定为短促的对决,日军根本不考虑如何处理长期的逆风局面,更不会为本国商船的护航花费多少心思。
战争初期 日军完成处于攻势状态
1942年,太平洋战局迅速发展,又让日本原先的作战计划显得不合时宜。由于掌握着的战场制空权与绝对制海权,帝国很轻松的将整个南洋地区都收入囊中。相应的,无论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还是英属马来亚的橡胶,都必须靠船只进行海运。于是,个别巡弋近海的美国潜艇便屡屡下手,扰的航线不得安宁。但日军的目光依然集中于正面战场,并期望占领中途岛、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从而将整体防线继续往东推进。结果,自然是联通整个东南亚的水面力量,居然无法保护本国的战略运输。
日本帝国的生命线 同样需要依赖本国商船队伍
当然,这并不是日军不知道使用护航航母。事实上,早在1941年后,日军就陆续下水服役了3艘用商船改造的母舰。但她们的任务居然不以保护船只为主,而是要不断担负起飞机运输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为飞行员训练提供模拟场所。因此,当英美两国不断为护航编队提供航空支援能力的同时,日本的护航母舰却完全沦为海军航空兵的搬运工。
长期被当做飞机运输机使用的 大鹰号
限制日本发展强大护航力量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资源与人口匮乏。不用说后来开足马力扩军的美国,就是看上去步入衰败的英军都依然是家大业大。由于可以从整个英联邦世界号召作战人员,皇家海军始终拥有更大基数的兵源规模。大西洋两岸的互通有无,也让自身可以随时按需要改变武装力量结构。所需的舰船也能以最快速度完成赶工。日本则不具备以上的任何优势。轴心国阵营无法为其提供更多军舰,陆军的不断扩编也等于是在压缩海军发展规模。因此,日本海军实际上更看中自身的军舰损耗,生怕因损失而立刻陷入兵力不足。
日军真正的护航母舰 神鹰号
但鉴于英美两国的成功案例,日军也不得不在42-44年之间进行妥协。尤其是在可怕的中途岛战役后,海军立刻将购买的1艘德国商船进行改造,强行升级为护航航母。这就是二战日本海军的唯一护航航母--神鹰号。由于排水量超过17000吨,让其足以携带27架作战飞机。放在漫长的南洋航线上,足以威慑所有心怀不轨的美国潜艇。但等到改装工作完成,已经是日军全面转入守势的1944年中。日军甚至有考虑将其直接纳入决战部队的范畴,却还是因巨大压力而听之任之。
正式服役后的神鹰号护航母舰
1944年7月,神鹰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次本职行动。由于帝国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重创,支撑中太平洋防线的塞班岛也落入美军之手。日军被迫加强菲律宾的驻军实力,应对随时到来的全面反攻。为此,海军组织了Hi-69船队,向南洋战场输送宝贵的作战飞机。神鹰号就成为护航编队的空中支援平台,而主要掩护对象是更早服役的2艘护航母舰--大鹰号与海鹰号。当编队抵达新加坡后,又负责将运输南洋本地物资的Hi-70船队护送会本土卸货。
在南洋地区执行护航任务的日军驱逐舰
这年9月,随着菲律宾战事的临近,神鹰号再次率领护航编队南下新加坡。虽然日本海军努力复制英美两国的护航制度,但始终担心遭到实力大增的美军舰队攻击,所以不敢轻易深入关键性区域。等到战役开始后的11月,才迫于形势而冒险直抵吕宋。
美军登陆菲律宾后 迫使日本加大对南洋的增援力度
这次行动不仅要为当地守军提供飞机增援,还需要1艘油轮和7艘运兵船护航。足有1个师团的陆军部队,需要以这种方式加入发生在菲律宾的鏖战。然而,美军也对日方的增援有所准备。编队离开本土港口不久,就在东海遭遇白鲟号潜艇的伏击。不仅有油轮在被鱼雷击中后受损,还有2艘运兵船因袭击而沉没。
单舰伏击整个日军编队的 美国白鲟号潜艇
至于脆弱的日本护航编队本身,也在美军潜艇的连续攻击下被彻底击溃。在一次夜间的突袭中,作为中流砥柱的神鹰就被4枚鱼雷击中,带着1000多名船员沉入大海。虽然编队里的驱逐舰将白鲟号成功赶走,但后者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已难以估量。
白鲟号在1年内就击沉了80000吨日本舰船
在神鹰号沉没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在努力尝试发展更多的护航母舰队伍。然而,由于战事吃紧而物质匮乏,先后下水的两级母舰都沦为了摆设。除了在本土港口不断遭到美军攻击,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参与战争。
这种窘境的背后,也折射出日本帝国的战争潜力低下,根本不具备美英这类世界性强权的巨大实力。因此,太平洋战争的结局,虽有灿烂偶然但终究拗不过残酷的必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