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中国首次公开潜射鹰击18A,鱼10也获突破,命中两栖登陆舰

在央视《正午新闻》栏目所播出的特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引人瞩目的视频片段,进一步展示了我国潜艇部队的威力和进步。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视频疑似首次公开展示了“鹰击”-18A潜射反舰导弹的掠海飞行场景,海面上划出长长一道白线。

实际上,“鹰击”-18导弹已在各大阅兵式和重要节日上展示过,但此前公开的大多是舰载版,所以,如今这般潜射画面引来不少人注意。

(图解:鹰击-18反舰导弹,技术创新率遥遥领先,达到70%)

大家都知道,中国当初从俄罗斯采购“基洛”级潜艇时,还带回了配套使用的“口径”导弹。因为看中该导弹性能,所以我们基于此展开研发。

不过,“鹰击”-18在2002年立项时,中国军方就明确了高要求:不仅要比从俄罗斯引进的“口径”巡航导弹性能上有所超越,还要实现更轻便、体积更小、射程更远的目标。

历时14年,终于宣告“鹰击”-18面世。据央视报道显示,整个项目中有高达70%的技术是创新性的,这一比例远超所谓的国内外武器系统研发技术创新率(30%到40%)“天花板”。

而且,鹰击18项目还涉及到300多项新专利技术,为中国武器装备的未来升级改造和新型武器的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鹰击”-18A是在“鹰击”-18舰载反舰导弹上,发展出来的潜射版本。它将亚音速和超音速优势融为一体,因而也被誉为能"变速跑"的“马拉松”导弹。

(图解:“鹰击”-18A掠海飞行画面)

单从这一句话中,就能看出“鹰击”-18A具备两大特点:

一个是“变速跑”,也就是能根据战场需求调整飞行速度,另一个则是“马拉松”,射程足够长。

具体来说,初段的亚音速飞行模式能有效增加射程,同时降低被敌方早期探测到的可能性。当接近目标时,它将弃去多余部件,利用火箭发动机的加力进行冲刺,大幅提升速度至数马赫,极大缩短敌方反应时间,从而提高突防成功率。

外界通常将这一过程称为“快慢结合”,使得原本“无法触及”的目标变得“唾手可得”。

而且,这样“变速”还带来其他好处,那就是能用最经济的方式消耗燃料,以最大程度延伸射程。

在此过程中,“鹰击”-18A主要是贴近水面进行高速飞行,足以在较低的能见度接近目标,而不必担心过早被敌方雷达探测到。

等进入最后阶段时,“鹰击”-18A会突然加速,这种末端高速冲刺,配合其弹道机动和S型飞行轨迹,极大程度上挑战了雷达防区内传统反导和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

(图解:央视报道截图,鱼-10掀翻074两栖登陆舰靶舰)

需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目标”,其实更多是指高度防御的航母战斗群。

通常,航母编队拥有层层防御,难以突破。而“鹰击”-18A一亮相,显然对周边出现的“自由航行”的军舰,构成威胁。

说到这里,不少人才反应过来,难怪在“鹰击”-18A潜射画面出现前,北部战区某潜艇支队会说“鱼雷攻击、导弹攻击的海上验证都得到了‘历史性突破’”这句话。

而新的问题产生了,这里“导弹攻击”是指“鹰击”-18A,“鱼雷攻击”是指谁呢?

仔细回顾央视播放的画面可以发现,这似乎是鱼-10重型鱼雷,其精准命中074两栖登陆舰靶舰。过程中,鱼-10应用的“尾流自导”模式让不少人惊叹。

很简单,所谓“尾流自导”就是指鱼雷能够依据水面舰艇特征,而精准锁定舰船尾流,从而在正常飞行途中,突然做出“大转向”,转而加速冲向舰船艉部,进而近期掀离海面。

正因如此,有人称,看来,美海军前段时间刻意在中国面前上演“击沉4万吨两栖攻击舰”,妄想“上一课”的图谋要打水漂了。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