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长坂桥之吼奏效的心理溯源

三国演义》有一场精彩的戏——张飞在长板桥以“三吼”喝退曹操大军。看似虎将神威,惊天动地,其实这三吼也有极大的风险,能够成功出于主客观多种原因,更像是命运的注定。

其一,张飞的计策。

张飞善用小聪明,初至长板桥时察觉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心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然后独自横矛立马于桥上,给敌人造成虚虚实实难辨真假的疑虑。此计并非对魏国所有将领都奏效,像胆烈如惇渊兄弟、憨直如许褚,若作为大军统帅,由他们抉择进退,肯定不顾一切与张飞硬拼。但遇到曹操、司马懿此等慎重又多疑之人,就会反复考虑博弈的后果,或为名声,或为大局,决不会让三军将士随意冒险。

其二,用计的时机。

此计除了地利优点,还有天时之助。不久前,诸葛孔明在博望坡、新野连用疑兵打败了大将夏侯惇、曹仁,给曹操造成一种错误,认为刘备有了孔明之后,临军对阵都会采用同样的方法作战,所以当“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长坂桥”时,刻板效应生效,诸人认为又是诸葛孔明之计,故而不敢轻易近前。对峙之时,曹军甚至不在乎桥那头的人是张飞还是糜芳,他们畏惧的是诸葛亮的智谋。

其三,曹操的猜测。

罗贯中写这一段时,列出了魏国的几乎所有名将:夏侯惇、夏侯渊、许褚、乐进是归为猛烈粗莽一类,曹仁、张辽、张郃、李典则是精细多谋一类,两类将领对此局面有不同的应敌之策,意见相左,无法决断,故派人飞马告知丞相,让大统帅前来决策。曹操接到汇报之时,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心理负担:这么多名将在场竟然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肯定十分棘手,所以急忙策马赶至。这使张飞原本草率的疑兵之计又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其四,吼叫的气势。

曹操未至之前,张飞冷静沉默,以一种平静的态势造成魏军心理上的压抑恐慌,让人感觉桥的那头不可捉摸。当这种心理施压产生效果后,曹操也已赶至,张飞开始下一步计划,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闻之,尽皆股栗。张飞本就嗓门大,愤怒时怒目圆睁,凶神恶煞,这一吼非同常人,极具威慑,此地又处于空旷的山林水岸,喊声到处,回音不绝,罗贯中诗曰:一声好似轰雷震。

其五,曹军的疲惫。

虽然张飞堪称神吼,但人类的吼叫声不可能震断木桥、山崩地裂,曹军的恐慌还有着自身疲惫的客观因素。曹军南下荆州长途奔袭,在新野城又中了埋伏,再加上大量百姓随刘备渡江,形成刘军后盾,曹军追击的路上其实是在和荆州的老弱妇孺纠缠,这比兵锋相对更加棘手:要知道,无论哪个阵营,士兵都有父母妻儿,他们并不想杀害无辜百姓。此处的“疲惫”包含身心多方面因素。张飞这一吼有种庭审法官的正义与神圣,使这些“受审者”无不感到巨大的压力。

其六,关羽的铺垫。

关羽斩颜良后,曹操惊叹其勇,然而关公却自谦道:“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其实曹操见过张飞几次,虎牢关大战吕布时,曹操密切关注关羽动向,不会见不到张飞的勇猛,然而曹操的注意力全在关羽身上,张飞未曾受其重视。但曹操对关羽的崇拜之情,使其深记关羽所说的每一句话,故而曹操回顾左右:“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并令众人将“张飞”二字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我每读此段都大有英式幽默之感,为了铭记张飞之勇,居然让“左右”将张飞之名写于衣袍襟底(很像手机的备忘录),真是可笑又可爱的行为。这里的“左右”可以理解为曹操的亲信,记下来给曹操自己备忘的,也可以理解为张辽、徐晃等将,写下来让诸将深深牢记的(从长板桥之上曹操“回顾左右”来看,曹操当时应该是和将领们说的)。但不管怎样,关羽无心插柳的一句话,却让“长坂桥之吼”有了跨越时空的震撼力。曹操在张飞的怒吼下想起了关羽之言和衣襟之字,赫然两个“张飞”大字具有梦魇般的心理威慑,让曹操及诸将把这个“符号记忆”无限放大。史书本无关羽夸赞张飞之说,罗贯中在白马之战百忙之中写此闲笔,初读让人不解,看至长板桥才知此为艺术家精心埋下的巧妙伏线。

其七,三吼的技巧。

张飞在长坂坡惜字如金,并不似平时心直口快、啰里啰嗦,先来一段沉闷的开场,给敌军带来心理疑虑与恐慌,接着曹操到来,张飞只吼了三次,每一次都有细微之别,细细品来极具技巧。第一次是张飞“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之后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一次声如巨雷,气势最猛,目的是让曹操产生幻觉,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正如诸将所说,此乃诸葛故布疑阵也。”因为疑兵之计并非天衣无缝,张飞害怕曹操用心观察发现破绽,于是先声夺人,把曹操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猛”上,而忘却“智”的缺陷。第二次是曹操回顾左右之后,张飞在曹操“言未已”时再次大喝,其实他也听不到这回顾之语,只是见曹操 “令去其伞盖又回顾说话”的动作,知道曹操必有布置安排,所以故意打断曹操说话,乱其思维,并强调“谁”敢来决死战?(这个我在下一点详述。)第三次是在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之时,张飞没有减弱吼叫的嗓音,却改了问话方式内容,他不再自报姓名,也没问谁来决一死战,而是说“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张飞如果生在现代,完全可以胜任刑警或律师,他很擅长打心理战,这么问明摆地就是“诱供”,张飞见后军有撤退的想法,于是抓住时机,让曹军做出了想而却又未做的事——“撤退”。要知道,曹军本来只有撤退的想法并未实施,一来众将都不知道何去何从,二来千军万马被单人一骑喝退有失名声,三来大家还在等待曹操的决策。所以张飞问的“退又不退”不是疑问,反而变成了“果断的命令”,把犹豫不决的曹军给“解救”了,为了不成为比进攻、撤退更加可笑的笑柄(耗着),曹军终于有了行动。

其八,从众的效应。

张飞前两次反复问了“谁”敢来决一死战,而无人应声,这是张飞抓住了曹军人多势众带来的负面效果:从众效应。换作对面只有一名武将(或张辽,或徐晃,或许褚等等),也许还会在那座陡峭的木桥上与张飞一决高下,分个胜负,毕竟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打过谁也不知输赢。但因为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诸多名将都在,这些人论武勇没一个弱鸟,反而造成了反力学效果,并不是以力的相加来算总和,而产生了力的相离相斥。张飞的挑衅是在逼问这些人,到底谁出战与张飞单挑?而诸将并非被张飞的勇猛吓得不自信,而是没人愿意当出头鸟,都遵循着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效应,观察着别人的反应。诸将害怕在此关键时刻若是轻敌中计,会给曹军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魏军凡是有大批名将共同出阵的,曹操必定执掌中军进行指挥,如果他授意可以出战,那么将领们抛颅洒血在所不辞,但由于曹操刚刚赶至,又督促将领不可妄动,才有了诸将的沉默反应。

其九,作战的首例。

史书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以一人对抗万人的战例,在古今军事史上都属罕见,而像张飞这样的“万人敌”气势,在此之前仅项籍一人耳。魏军诸将虽然戎马多年,却首次遇到如此战局,加上长坂桥的地势环境:狭长、封闭、潮湿、浓雾、杂丛,更是十分陌生。若是普通的追击战也还好,比如说张郃等将在长坂坡追杀赵云时,赵云也是单枪匹马,但毕竟赵云是“被动”和“移动”的,张郃、曹洪等人不用担心赵云设陷阱或施诡计,而张飞却是“主动”等候并“静止”的,所以使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的魏将产生疑虑恐慌。正所谓以静制动,以少胜多,张飞这种“送死的状态”很像空城计,让魏军反而不明所以,搞不懂张飞到底在谋划什么。

其十,意外的惊喜。

张飞第三次喝叫之后,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这是个意外惊喜,张飞自己都始料未及。夏侯杰因为离张飞最近,不仅近距离接触“案发现场”,而且被张飞的计策、气势、心理战及曹操的回顾之语、“张飞”二字的“符号记忆”来回反复地惊吓回震,再加上自己本身胆小或身体不适,造成了吓死的惨景。这使得离他最近的曹操产生“近距离震撼”,认为“我离得最近,他会死,我也有死的可能……”而远离曹操的其他将兵则产生“远距离疑惑”,认为“前方究竟发生何事??为何夏侯杰会死??”突如其来的己方将领之死,给曹军带来不详的预感,而且无论远近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震撼和疑惑,害怕厄运接下来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所以综合以上九条再加上这一意外惊喜,造成“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也是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是我初步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张飞的长坂桥之吼何以能够奏效的原因。其中“张飞的计策、用计的时机、吼叫的气势、三吼的技巧”是用计方的主观因素,“曹操的猜测、曹军的疲惫、从众的效应、作战的首例”是敌方的客观因素,而“关羽的铺垫”是神来之笔,“意外的惊喜”是决胜一击。正因为这么多必然和偶然,才使张飞的长坂桥神话流传至今。

附:蜀国人物喜爱度排名:

1赵云2诸葛亮3马超4姜维5刘备6关羽

7关平8张飞 9徐庶10庞统11法正12魏延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