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孙尚香”是个啥样人?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这是政治需要,也是面对强敌曹操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个决策既是诸葛亮《隆中对》“外结好孙权”的体现,又是鲁肃为孙权谋划的大政方针。要想表示和刘备永久结盟的诚意,联姻这一步必不可少。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和曹操已经联姻了。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侄女,跟刘备娶孙夫人的辈分关系一样乱。如果刘备不跟着赶潮流,早晚疏不间亲,被队友出卖的风险也会非常大。

《三国志 二主妃子传》中只介绍了刘备的两位夫人,一位是刘备在小沛娶的甘夫人,应该在孙刘联姻之前就去世了;另一位是陈留人穆夫人。在孙权妹妹抛弃刘备回娘家后,穆夫人就在法正等群臣的倡议下嫁给了刘备。而愿意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妾的人,史书记载有两位,一位是糜竺,另一位就是孙权。关于糜竺和孙权的妹妹,也就是刘备续娶的,糜夫人和孙夫人,史书上并无专门的人物传记留下。《三国演义》把糜夫人的形象设计的很伟大,为了保全赵云和刘禅,投井自杀。而关于孙夫人的故事除了《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从《三国志》其他人物的传记和裴松之注引的史料中也能找到一些。

刘备和孙夫人的婚姻,是《三国演义》用“草蛇灰线”法铺垫好的。书中写得很清楚,早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十月,孙权的亲生母亲吴太夫人就去世了,临终前专门嘱咐孙权说:“吾死之后,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当恩养,择佳婿以嫁之。”这段遗言正是用来铺垫两年后刘备与孙夫人婚姻的,也设定了吴国太话语权大于孙权的基本条件,让孙权在“嫁妹”一事中丑态百出。其实早在孙坚藏匿传国玉玺、被刘表截击打败的时候,书中就交代了孙夫人的名字——孙仁。不过这是张冠李戴,跟历史记载有出入。据《志林》记载,孙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正妻吴太夫人所生的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和妾室所生的孙朗。孙朗的母亲就是《三国演义》中吴国太的原型。孙仁是孙朗的另一个名字,并不是孙夫人的名字。孙夫人在正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究竟是不是孙朗的母亲所生,也是存疑的。因为据《三国志 吴书 嫔妃传》记载,孙坚的原配夫人吴氏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至于这个女儿是不是后来嫁给刘备的,不得而知,但有这种可能。

所以,历史上的孙权很有可能就是把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嫁给了刘备。这一点从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这部作品中,周瑜提出把孙权的妹妹远嫁刘备,然后让这位夫人暗杀刘备。负责沟通的中间人是鲁肃,并且之前跟夫人的母亲打过招呼。书中称夫人的母亲为“太夫人”,之前也并没有写孙权的亲生母亲去世,所以可以肯定《三国志平话》中的孙权只有一位母亲、一个妹妹。至少在《三国演义》问事前,民间的三国故事还是会把孙权和其妹设定为同父同母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把孙权和妹妹的关系变成同父异母呢?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三国演义》尊重史实,已经把孙权的亲生母亲吴夫人写死了。如果孙权嫁妹的情节少了家长,那就真的没什么意思,连矛盾冲突都没有了。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安排一个跟孙权亲母有同样话语权的角色来震慑全场。作者在孙坚妾室身上做文章,把她设定为吴夫人的亲妹妹,也姓吴,又有吴夫人临终的权威发言护持,能完全管住孙权,也就起到了震慑作用,让孙权处处受制于人,出尽洋相。但这样一改,自然而然为孙夫人换了母亲。如果不把这位吴国太设定为孙夫人亲母,那么她替孙权做主嫁女的合理性就会削弱。所以,只有把孙夫人和孙权设定为同父异母,剧情的铺垫才不违和,矛盾冲突才够激烈,情节才够好看。

第二,书中孙权各种算计妹妹,为了政治利益不顾亲情的操作太多了,后来居然动了杀心。如果是亲兄妹,那孙权的做法无疑是灭绝人性的,比曹操还恶。书中大反派的位置是留给曹操的,孙权不能抢戏,所以这个被孙权各种算计的妹妹绝不能和他同父同母,否则影响观感。

第三,孙夫人这个角色受刘备主角光环影响,在前期和最后都是刘备的忠实拥护者,标准的夫唱妇随,跟孙权之间则表现不出多少亲情,甚至公然辱骂孙权手下将领。正因为孙权跟孙夫人不同母,所以孙夫人拥护刘备的做法才显得有情有义。倘若她跟孙权同母,则有不顾亲情之嫌。毕竟孙坚去世得太早,兄妹关系不可能靠父亲维持,而母亲又不是同一个,兄妹感情基础不好也能理解,互相算计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孙夫人在历史上很有可能就是孙权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孙权为了维系跟刘备的同盟关系也是下了血本。孙夫人的真实姓名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但民间艺人还是为她取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孙尚香。

那么,史书中的“孙尚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三国志 法正传》记载,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是个女汉子性格,连身边的一百多侍女都是佩刀的,以至于身经百战的刘备进她房间的时候还是会提心吊胆。连诸葛亮都说这位孙夫人是刘备的近忧,跟北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一起对刘备构成威胁。可见这位夫人是有公主病的,行为任性,不好哄,而且跟刘备阵营不是一条心。据《云别传》记载,孙夫人骄纵霸道,常常领着自己从娘家带来的班底到处做不法的事。刘备认为赵云做事严谨、态度端正,认为他能摆平这些事,就让赵云当了内务部长。后来刘备要向西讨伐刘璋,孙权听说后就安排人驾船迎接孙夫人回娘家。这位孙夫人回娘家之前,还想连刘备的儿子一起带走,幸亏赵云和张飞带兵截住水路,才把孩子抢回来。据《汉晋春秋》记载,这次保护少主的行动是诸葛亮预先策划好的。

所以,正史上的孙夫人是政治联姻的失败典型,刁蛮任性,缺乏大局观,且品行不端,别说用联姻的方式搞外交,就算嫁给年貌相当的普通人好好过日子也是做不到的。孙权把亲妹妹嫁给刘备,看似牺牲很大,实则诚意不足,挑了一位毫无大局观的女强人,完全就是破坏外交。虽说孙夫人嫁给了一个跟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看似很亏,但其实刘备更亏。刘备为了维持孙、刘之间的表面和谐,对孙夫人可以说各种纵容包庇,对她的任性行为甚至恶行忍气吞声、视而不见,只是让赵云主持内务工作当和事佬。连诸葛亮都对孙夫人的不端品行心知肚明,只是管不了,这和他出于大局考虑而纵容法正这种有才无德的人如出一辙。即使刘备阵营忍气吞声、一再让步,孙夫人也依然得寸进尺,甚至想拐跑刘备集团的唯一接班人。如果不是诸葛亮、赵云等一班得力干将披肝沥胆,刘备将完全受制于孙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国志》中没有关于孙夫人的专门记载,因为影响太恶劣。

到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孙夫人的形象被美化了很多。虽然书中标题把她称作“吴夫人”,但正文里还是姓孙。《三国志平话》已经有周瑜设计美人计的情节了,不过他的安排是让孙夫人远嫁荆州,待机暗杀刘备。这件事太夫人是知道的,也是同意女儿谋杀亲夫的。负责说媒的人是鲁肃。刘备第一时间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认为可以应亲。于是鲁肃带着五千军队、二十员将领跟随吴夫人远赴荆州,企图发动事变。但刘备方面派张飞来接主母,不放鲁肃等人通过,成功粉碎了周瑜的第一套方案。

孙夫人先后见了张飞、赵云、诸葛亮,又跟随刘备拜了汉朝二十四帝的神像,逐渐被洗脑,心甘情愿嫁给了刘备。婚宴之日,鲁肃想趁机杀刘备,但孙夫人发现刘备胸前有金蛇盘旋,不忍下手,于是连鲁肃的行动也被迫停止了。

后来孙夫人提出让刘备随自己回门,刘备不敢去。诸葛亮命关羽、张飞带五万军队,用连环战船驻扎江岸,形成威慑力。刘备这才跟随孙夫人动身。孙权因为荆州归属权的纠纷想杀刘备,被母亲劝住。太夫人提出要看看刘备的为人,再决定杀与不杀。结果刘备一到建康府,不但太夫人看好,连孙权都称赞他是个当皇帝的料,款待了刘备夫妇二十多天,然后送他们回荆州。

周瑜听说自己的六条计划全部被反水的孙夫人破坏,就派甘宁领三百人追杀,结果被孙夫人骂回。周瑜亲自出马追击,追上了孙夫人,但刘备早已不在车中,而是先一步走了。周瑜被气得吐血倒地。孙夫人则跟随刘备回了荆州。

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中的孙夫人前期想杀刘备,后期却完全跟刘备统一战线。《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情节都借鉴了《三国志平话》的设计。

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形象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前后人设不统一。比如她刚刚嫁给刘备的时候是一个唯刘备马首是瞻的形象,为了刘备可以骗母亲,可以跟哥哥反目成仇,甚至跟刘备一起面对生死绝境。当然,其中也有刘备体贴的成分,他继承了中国男人悄悄给媳妇下跪的优良传统。可是在后面的情节里,孙夫人突然像是变了一个人,完全不考虑刘备的利益,非要带着刘禅回娘家,赵云苦劝不住,只好跟张飞一起抢孩子。而孙夫人回到娘家之后,似乎完全忘了孙权之前要杀自己,也完全不追究孙权编造母亲病重的谎言骗自己回来,而是一味地拱火告状,在孙权和刘备之间加剧矛盾,观感极差。最后却突然正面形象回归,以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死了,自杀徇夫。人设和立场变来变去,非常突兀。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历史事实和民间演义本来就是两个体系,虽然《三国演义》尽量做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但细节上仍旧难以掌控。

历史上的孙夫人并非正面形象,而是一位给刘备惹来许多麻烦的女强人,一个不知道顾全大局的危险女人。但后世对刘备形象的美化是大势所趋。所谓爱屋及乌,孙夫人的民间形象也越累越好,民间杜撰了不少二人之间的浪漫故事,甚至还根据故事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服务于当时乃至当代的旅游业。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传播,又能推动经济发展,还能弘扬正能量,何乐而不为?但民间所认同的文化与官方史学之间则由此形成了差距甚至鸿沟。《三国演义》最大的功绩就要在于:它实现了上层史学与民间文学的有机结合,创作了一部打破上下层文化界线的文学巨作,也为普罗大众了解上层文化、提升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为古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推动力。虽然这种融合并不完美,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足够惊艳。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