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初春季节,乍暖还寒。这个季节的候鸟们,早已春意萌动,开始酝酿今年的繁殖任务了。尤其是那些选择在黄河谷地越冬的禽类,正在振羽飞翔,养精蓄锐。
精灵们在青海的这段日子,正是我们拍摄鸟类的最佳时机。
2017年2月12日,我和本报责编王国强与著名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驱车前往距离西宁90公里的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拜访大美青海的“神秘使者”——白尾海雕。
说其神秘,是因为它太罕见了。
路上,葛老师介绍说,白尾海雕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它只生活在有鱼的地方,尤其在冬季不但需要湿地环境,还需要一定的湖水面积,又要避免人类的干扰。其习性,喜欢独居,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出现,属罕见鸟种。白尾海雕在青海贵德县黄河岸边出现,说明这里是它理想的越冬栖息之地,更说明青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当黄河谷地的丹霞地貌在朝阳的淋浴中呈现出七彩斑斓的迷人景色时,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驶上前往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黄河岸边的陡峭的山崖公路。透过车窗,清清黄河自脚下由西向东穿峡而过,河面上不时飞起几只鸬鹚和红嘴海鸥。此时,心底油然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着波涛翻滚直奔东海的黄河之水,不再回流。不免让人生出“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待迂回曲折的临河山路豁然开朗,眼前便为之一亮。一大片开阔的河谷盆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这里就是如世外桃源般神秘的松巴村。远远望去,两位摄友早已守候在黄河边。
举目远眺,四面高山环绕,河面开阔,因河道自然冲刷形成的宽阔水湾,与山色互映成趣,宛如仙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这里是白尾海雕最理想的觅食和栖息港湾。
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两位摄友已经在此守候3个多小时了。一边同摄友聊天,一边支起三角架。
在等待白尾海雕出现的空隙,为了更多地了解它,我迅速打开手机,百度键入“白尾海雕”词条。
白尾海雕(学名: )是大型猛禽,体长84-91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白尾海雕是波兰的国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白尾海雕在中国境内较为罕见,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新疆有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至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
……
“这么罕见,我们能见到吗?”心里犯着嘀咕,我们耐心地等待着“使者”的出现。
“快看!对面的山垭口,有一只飞过来了。”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不知是谁,激动地打破了河岸的宁静。
不远处的山顶之上,在霞光的衬映之中,一个黑色的影子向我们飞来。就在大家透过目镜,捕捉它的身影时,白尾海雕早已来到河面的上方。
哒、哒、哒……
高速连拍的快门声如同一梭子弹喷射而出。
“哎,没打着。”
“我拍着了。”
“有点远。”
“我的还行!后期裁一下,能用。”
摄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忙着审看自己的作品。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战争片中,用高射机枪打敌人飞机的场面。一瞄准;二跟焦;三射击。着实过了一把射击瘾。这要在战争年代,相信我们一定也是优秀的神枪手。
“那边还有两只,快、快、快!”
白尾海雕似乎知道我们此行的初衷,它们舒畅地展露着优美的身姿,让自己尽情地融入山色之中,勾画出一幅幅精美的瞬间,我们的相机就在这瞬息万变的自然造化中捕捉灵感,定格美丽。
一阵儿,白尾海雕翱翔天宇,用它那犀利的眼睛扫过河面,掠过碧波。
一阵儿,又快如闪电、俯冲直下,用它那利爪捕获美食,激起阵阵涟漪。
……
飞走了,大家就耐心等待,拍拍红嘴海鸥、秋沙鸭和鸬鹚等水鸟。
在这里,你能更深一层体味到摄影人的良知。
在这里,你能更深一层触感到高原精灵的呼唤。
海鸥,是怎样用它的一对柔软的翅膀,一扇一扇地,从波涛万顷的海洋,穿山过河,飞到这地球之巅的昆仑山?人,不也想得到这种勇气和这种韧性吗?
高原精灵迷人的舞姿,让摄友们陪伴着太阳一起落下西山。
“今天,我们真幸运!”一位摄友说。
“我拍到白尾海雕飞行版了。”
“要是能拍到抓鱼的就更好了!”
……
“与其说偶然,不如说是必然。”我心里思忖着。鸟类是环境的监测器,白尾海雕做客大美青海,正是国家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保护的投入与力度,青海努力修复与保护好迁徙的候鸟栖息地,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推进的最有力的证明。
回城的路上,我和葛玉修老师迫不及待地欣赏着一张张白尾海雕灵动的照片,同时发出由衷的感慨:
它搏击长空,飞向蓝天,把生命力极强的品质撒向高原。
它那桨叶似的阔翅,让太阳失色。
它忘我而矫健,勇往而直前。
当它敛翅坠地,连砂石也要退避三舍。
它,是据理力争的勇士!
它,是江源净土的使者!
2017年2月21日 夜0:1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