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行李”原本指人 何时开始指物

春节假期结束,很多人带着行李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提到“行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随身携带的物品。其实,“行李”一词,最初是指“人”,后来才逐渐变成“物”。

“行李”一词在春秋时代就有记载。比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还有:“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这两处的“行李”,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这样注释:“行李,使人也。”意思是说“行李”是指行使之人。行人为何叫“行李”呢?唐人李济翁的《资暇集》认为“李”是“使”的讹误,“行李”本来应该写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也就是说,“李”字和“吏”有渊源,“行李”指人就不难理解了。

到汉代,“行李”还被引申为“行旅”之意,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这里的“行李”就是“行旅”之意。可见,“行李”一词在春秋至两汉时代,其含义几乎都指“人”而没有涉及“物”。

从唐代开始,“行李”一词有指人和指物的双重用法。一方面,它被用来指称官府的导从之人。《旧唐书·温造传》有这样的记载:“左拾遗舒元褒等上疏论之曰:臣闻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敇曰:宪官之职,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自大。”可见那时对官员使用“行李”(导从人数)是有规定的,对于讲排场、摆威风而滥用“行李”者是要追查的。

另一方面,“行李”在唐代开始用来指出行时所带的衣装。比如,白居易在“题赠李卢二中丞”一诗中这样写:“闻君每来去,矻矻事行李。”“行李”所指的便是衣物,这也是“行李”一词从“行人”过渡到“行装”的开端。

宋代基本上因袭唐代的“双重”用法,但似乎更倾向于用来指称行装。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写道:“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也提到:“早晚即行,试遣人往求之,时行李已出房。”尽管宋代时,将行李解释为行装已很普遍,但在当时对这个说法仍存在争议。宋代马永卿说:“今人以行李为随行之物,失之远矣。”他对行李指行装抱有成见。而宋人方勺则持反对意见,他在《泊宅编》中说:“盖人将有行,必先治装……今以行李名装,何为不可?”这一说法支撑了“行李”词义向指物发展。

宋代之后,“行李”还有指称人的。元代傅若金《送张秀才北上将赴海》一诗这样写:“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问京华。”这里的“行李”还是指人。不过,明代开始,“行李”演变为专指出门旅行所携带的东西,这个含义也逐渐固定下来。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