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空间”游戏机宣传广告
当年诺兰·布什诺尔和特德·达布尼将历史上第一台商用电子游戏机“电脑空间”投放市场的时候,恐怕还想不到电子游戏在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是这么的红火,还频频与电影眉来眼去。同为综合艺术,电子游戏在草创之初和蓬勃发展的时代也经常从电影汲取灵感。初期的电子游戏由于机能所限,尚无大规模电影化叙事的内容出现,但在很多要素——特别是视觉元素方面,便常向电影问道取经。
《魂斗罗》宣传海报中的兰斯、比尔和妖卵埃格隆,当然您要叫他们史泰龙、施瓦辛格和异形蛋,也没问题……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魂斗罗》吧。
这个游戏,算是1980年代前中期美国硬汉大片儿的应景之作,虽说这类青筋暴露浑身油彩的筋肉硬汉端着各类兵器突突突一路轰杀百十来号人的套路如今市场不算火,但在当时的日本还挺受欢迎。初期的两名角色兰斯与比尔明显是取自1985年8月在日本公映的《兰博2》中史泰龙和1986年2月上映的《独闯龙潭》中阿诺·施瓦辛格的造型。而到了1986年8月,游戏还在开发之时,詹姆斯·卡梅隆又携《异形2》强势登陆日本,迅速引起科乐美的注意,据说《魂斗罗》的全体开发人员都去影院看了《异形2》。于是剧情中便加入了异形军团,兰博+阿诺串烧加上异形乱斗,一部生猛大杂烩就此上演。甚至有不少玩家与异形的第一次相遇并非发生在影院里,而是在《魂斗罗》的最后一关,我是其中之一。
来而不往非礼也,电子游戏反哺电影市场自然也是迟早的事儿。毕竟,早在1973年的敌托邦影片《绿色食品》中,“电脑空间”游戏机就已经亮过相啦。
今年的游戏改编电影也不少,下面就盘点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过往作品。当然也只是一些适合我自己口味的片子,可能有雷。
《超级马里奥兄弟》(1993)
1993年,华特迪士尼旗下的好莱坞影业推出了这部以日本任天堂公司看家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为蓝本的同名改编电影。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普通制作,而是投注近五千万美元预算的大手笔,编剧写了一个背景宏大的新故事,游戏原作中的不少名角——马里奥、路易吉、黛西公主、库巴大王和耀西等也尽数上场。不过,影片的商业成绩无比凄惨,仅收二千万美元出头,可谓超级票房炸弹。不仅当时的观众不待见,连饰演主角马里奥的鲍勃·霍斯金斯(这个角色原本想请丹尼·德维托来演)也对本片极为不满,称之为“生涯最烂作品”。
2007年,《卫报》记者在采访霍斯金斯的时候问起有什么事情值得吃后悔药,结果他连报三次本片片名。
问你怕未……不得不说,鲍勃·霍斯金斯的扮相实在有些像那位“军事狂人海珊”
然而马里奥兄弟也不是浪得虚名,它毕竟是一款全球销量超过四千万套的怪物级游戏。因此,尽管改编电影票房不佳,却有一众铁杆拥趸。这部影片也因此并未被时光长河淹没,而是逐渐化为一部邪典,还在2014年发行了蓝光。
片子虽然很雷,但挺有意思的其实……
虽然不知道究竟在讲些什么。
马里奥之父、日本传奇游戏制作人宫本茂亦评价本片“虽然与我们制作的游戏截然不同,但具有独特的作家性,非常耐人寻味”。
《街头霸王》(1994)
尚格·云顿主打,改编自公司于1991年推出的格斗游戏名作《街头霸王II》——曾几何时,这款游戏在国内各大街机厅无处不见,无数大人小孩手中的零花变为游戏币,就为操纵那些“白疯子”、“红疯子”、“警察”或者“美国上校”互相厮杀。尚格·云顿在片中饰演的古烈没了标志性的扫把头,可对头大反派的形象倒还原得不错,更不消说还有温明娜的春丽……影片以三千五百万美元预算赚得近亿票房,坐实史上游戏改编电影的首个成功案例。
邪恶帝王拜森(日版的维加)由波多黎各国民演员保罗·胡利亚饰演,十分出彩!
虽说很雷,但我很喜欢,不要看剧情,只要看囧点就值回票价!
《真人快打》(1995)
改编自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同名格斗游戏。影片人物造型还原相当好(当然原本游戏的卖点之一就是真人扮演的角色形象)。尽管演技特别浮夸,也没有原本游戏中残暴血腥的终结技,但布景设计还是下了一番功夫,而且特效在当时来看也很不错,那动感十足、燥到飞起的主题曲" "更是让人忍不住要挥舞折叠椅暴打身边老大爷,最后居然还有个开放式结尾。
结果,这部投资不到二千万美元的影片连霸三周票房榜首,在美国捞进七千万美元票房,全球票房达一亿二千万美元,还催生出一部不太成功的续集和网络电视剧。
片子特别雷,各种老外想象中的奇怪功夫满天飞。但就是好看,囧!燥!不多废话,抄起家伙就是干!
不为别的,光为那洗脑歌,隔几天就得刷一遍。
《银河飞将》(1999)
相信不少国内玩家都是从III代开始接触《银河飞将》系列作品的,当时这款游戏已开始使用大段大段真人实拍影像交代剧情,不但需要多张光盘存储内容,在那个光驱娇嫩昂贵的年代也令不少玩家叫苦不迭,乃是与《银翼杀手》齐名的光驱杀手。
就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这部游戏推上大银幕。影片内容中规中矩,特效效果无功无过,但却不失为一部青春气息洋溢的软科幻娱乐作品。无奈的是,票房惨败令本作自此沉寂。
演员个个长得欠揍。
《古墓丽影》(2001)
进入新千年,游戏改编电影接连迎来两部佳作。开头炮的便是《古墓丽影》,这款以现在标准看来难到爆棚的动作解谜游戏当时已推出五部系列作品,主角劳拉·克罗夫特也成为无数玩家的梦中情人,甚至还催生出古墓裸影这类不上台面的糟糕补丁。由安吉丽娜·朱莉担纲主演的同名影片则再度引爆玩家们的大脑,片中的劳拉不再是游戏中面目模糊的多边形人物,而是热辣喷火的惊天御姐;加之剧组挖掘劳拉与其父克罗夫特勋爵的亲情往事,并揉入《夺宝奇兵》式的劲爆动作要素与大众喜闻乐见的阴谋论调调,也吸引了一众非玩家影迷掏钱入场。这部投资过亿美元的大作虽然在游戏评论界不怎么受待见,票房成绩却不错,在游戏改编电影票房榜冠军宝座稳坐十年之久。
本片不仅在大银幕上引出一部续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2013年开始重启的两部《古墓丽影》游戏作品。
可惜CG太烂,还不如请哈里豪森老爷子指导些定格动画镜头。
《生化危机》(2002)
装备越好、越爱装X,就死得越是难看——这部《生化危机》改编电影,倒是很好地继承了早期同名游戏的Flag传统。曾执导《真人快打》的保罗·安德森再度上阵,又一次成就中低预算(三千五百万美元)狂捞票房(一亿美元)的伟业。如果您是一个受够了开门读盘慢悠悠式场景转换设计的玩家,那么至少这部片子的节奏能让你觉得舒畅许多。对于游戏迷来说,游戏里的关键要素应有尽有——权倾一时的超级企业、危险病毒造就的僵尸军团、老朋友僵尸犬、最后打个酱油的舔食者……普通观众自然也能找到诸多看点,估计那拉风的红色礼服和切成丁的队长大哥,大家也都还记得吧?
不过呢,片商的剥削需求也不比差,一个开放式结尾在之后的十年间扯出一秃噜续作,只可惜一部更比一部催眠。
太装了,而且推门都不读盘,没法多看,一年看两三回差不多了。
《毁灭战士》(2005)
作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惊世名作,由id软件研发的《毁灭战士》(1993)及其续作(《毁灭战士II:人间地狱》(1994))不仅是无数FPS爱好者的永恒记忆,还因其无比血腥的设定而在国内引起过不小的风波——某位作家愤怒撰文,声称要毁灭这款“缺乏爱”的游戏,却并不愿谈谈为什么她年幼的儿子会玩到这种M级限制的作品。而这部同名改编电影,虽然平心而论质量尚可,对这个游戏的粉丝来说却仍欠些火候,敌人从原作中的地狱恶魔被改成变异人类也是其致命伤之一。可以看得出,剧组已经在很努力地讨好玩家,特别是影片后半段手持经典的一段第一人称射击镜头很是出彩怀旧,但角色们拙劣浮夸的表演仍不免让屏幕外的观众急着想按下IDDQD……而本片的商业成绩,不用说,那是相当不咋地啊。
不够雷,我不喜欢。
《寂静岭》(2006)
相比前一年的《毁灭战士》,这部《寂静岭》的口碑就要好得多。在流用原作表里世界设定的基础上,改换主角性别为更易体现母女亲情的女性、对荒弃死镇和异端审问这类对欧美观众而言较接地气的元素予以强化,也是剧组的聪明之举。加上三角头、黑暗护士这类游戏中的经典要素也得以保留,足够让游戏迷也甘心买账。凭借优秀的票房收入和爆发式的DVD销售成绩,《寂静岭》至今仍在游戏改编电影收入榜单上名列第九。
但太正经了,我不喜欢。
《波斯王子:时之砂》(2010)
2010年代的游戏改编电影开幕之作,看演员表就知道迪士尼这次可是野心勃勃,誓要把育碧软件手中这个曾经风光一时、但当时已被《刺客信条》抢尽风头的过气IP打造成第二个《加勒比海盗》,只可惜如意算盘终究没打响。《时之砂》确是一部佳作,单是开场破城的一场戏份和几个城市全景的转场镜头,就可值回票价,选角和角色设定也都还不赖。不过,把这些元素搭配到一起,问题就来了,尽管王子和公主一直在尽力模仿游戏中二人插科打诨的桥段,却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相较之下,那个成天高呼避税口号的奸商配角倒是更出彩哩。而由于电影表现手法的限制,作为游戏核心卖点的时之砂在全片中也没能用上几回,纵然跑酷内容做得不错,也没能把这个IP的强项完全发挥出来。结果就是平庸的票房和影评人的吐沫星子,反倒让育碧搭车卖了一把和电影剧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游戏《波斯王子:遗忘之砂》。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波斯王子》才没能和《加勒比海盗》一样成为剥削对象而炮制出一部又一部令人掩面瞌睡的糟烂续作。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
槽点太少,不耐看。演员长得欠揍。
《暴雨》是一款值得推荐的互动式游戏杰作,盒封封绘令人联想起《银翼杀手》
尽管《波斯王子:时之砂》不愧为一部大制作,但尴尬的现实是:在2010年代的前五年里,游戏改编的真人电影相对沉寂(能看的估计也只有《极品飞车》和《杀手47》)。就是说,在2000年代的后五年,也并没有多少片厂在认真投拍游戏改编电影。
这大概与当时电子游戏本身的发展有关。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硬件技术和网络环境发展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特别是那些为PC和各代次世代主机开发的角色扮演游戏越来越强调互动表现,这个时代的很多游戏大作都建立在一套非常复杂缜密的世界观基础上。这就意味着,要想让玩家移情并深度体验游戏内容,需要投入相当长的游戏时间(动辄十几小时甚至更长),否则连剧情都看不明白,一旦时隔几天重新拿起手柄,连村里张大爷的腌菜都找不到,想迈步都不知该按哪个键。
啊,还是武天老师世界第一的时代好哇……
想将这样的游戏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因删减或改动而激怒游戏玩家,或让没玩过游戏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但是电影又不可能像游戏那样花上十几个小时,因此删改又势在必行,实在两难。
史克威尔你够了
而在游戏IP电影陷入尴尬的这段时期,那些重视叙事的电子游戏反倒呈现出电影化倾向:借助强大的开发引擎功能与动作捕捉等新式工具,加上滚雪球般不断增长的市场投资,3A级游戏的研发工作与流程已与好莱坞大片无异——从初期的艺术概念设计与剧本创作,到电影化的叙事手法、拍摄机位等技术层面的解决手法,在2010年前后催生出一大批令人心旌摇曳的互动游戏大作,如《暴雨》(2010)、《心灵杀手》(2010)和《奇异人生》(2015)。而聘请影视演员“出演”的游戏佳作也层出不穷,比如2013年的《超凡双生》和2015年的《直到黎明》。而去年刚发行的《量子破碎》,甚至还套拍一部电视剧,当真是财大气粗。
《量子破碎》
在电影与游戏表现手法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当下,“游戏改编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会成为一个逐渐淡化的话题。可以预见的是,对那些3A级游戏大作的开发者和发行方来说,改编电影将越来越像补充或拓展游戏内容与世界观的途径。
《魔兽》(2016)
这一部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作为暴雪娱乐经营二十多年的拳头品牌,《魔兽争霸》系列不仅催生出如今红透半边天的MOBA游戏,其网游版也在鼎盛时期坐拥一千五百万用户,在游戏界是不折不扣的现象级怪物产品。对于很多从即时战略版与早期《魔兽世界》一路走来的忠实玩家来说,《魔兽》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而是生命中难以割舍的记忆、是一个只属于他们的世界、甚至被一些狂热玩家视作信仰。也正是由于这样惊人的群众基础,《魔兽》电影自2006年公布概念以来也一直受到玩家们的瞩目。十年后,这部影片终于上映,虽然在欧美票房与口碑都是平平,但在我国的票房却如同井喷一般。上映当晚,午夜场就破五千万,最终收获超十四亿人民币。
虽然本片改编自1994年的初代作品《魔兽争霸:兽人与人类》与2001年的官方小说《最后的守护者》,但由于这些早期内容早已被通过各种形式用心整合到《魔兽世界》中,因此玩家即便没有体验过初代游戏和小说,观影也完全没有障碍。更不消说剧组精心安排的小彩蛋,也是将到场玩家服侍得无比舒服——已经在游戏中绝版的“鸡腿杖”、联盟玩家几乎天天造访的暴风城狮鹫栖木、赤脊山的塔楼、操着著名水生语的鱼人、奥格瑞姆手中的毁灭之锤、杜隆坦身披的风牙皮毛、宏伟的黑暗之门……哪个不是玩家们耳熟能详的要素?当然,要把三年间发生的故事浓缩在一部电影里,剧组也不得不大刀阔斧地改动与添加原创要素,而这也都在大部分玩家的接受范围之内,亦方便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品味全片。
而《魔兽世界》游戏本身也与电影良性互动,在影片上映期间上线的玩家,都能在游戏中得到精美的虚拟物品;而在影片中,玩家也能一瞥当时从未在游戏中真正露过面的燃烧军团魁首萨格拉斯尊容。
还可以定格看鱼人……
啊当年打纳克萨玛斯我为啥只攒了两块鸡腿碎片?
《刺客信条》(2016)
育碧软件如今的扛鼎品牌,这次也在大银幕上千呼万唤始出来。电影忠实再现了游戏“戏中戏”的概念,并且按育碧打造《刺客信条》系列品牌的惯例,将所要展现的基因序列放到系列中从未涉及的时代——十五世纪末的西班牙异端审判时期。毕竟初代《刺客信条》的主要舞台是十二世纪末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第二作便将时代推进到十六世纪初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因此,除《大革命》序幕雅克·德·莫莱被捕那一段戏码以外,育碧还从未讲述过刺客组织与圣殿骑士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轶事,看来这一次他们想用电影先行予以补足,一如之前用小说、短片和平台游戏补充拓展主机游戏所涉史实的做法。
读库目前也在陆续引进出版《刺客信条》系列的设定资料,其中就有这部电影的幕后特集《深入阿尼姆斯》,要是想入,点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哈。
将来肯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游戏IP被搬上大银幕,除了总算收尾的《生化危机》系列外,索尼旗下顽皮狗工作室的寻宝大作《秘境探险》也已有电影计划(也就是民间译为《神秘海域》的作品)。育碧软件更是不甘落后,准备将手里的《看门狗》和正在大红大紫的《汤姆·克兰西:全境封锁》拍成电影。可想而知,游戏电影的市场,也将迎来一个硝烟弥漫的未来。
·························
徐辰,读库编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