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战鼓行》看中国古典舞“武舞”表演的阳刚之气马 军(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北京 )【内容提要】专业舞蹈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的舞蹈表演人才,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剧目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培养具有较强风格性表演能力的舞蹈演员,这也是当前艺术院团改革带来的客观需求。中国古典舞作品《战鼓行》,试图从中国古代舞蹈史中的“武舞”与中国戏曲中的“武舞”中寻出一条脉络,注重培养表演者的“武舞”表演能力与阳刚气质。本文以此出发,对中专教学中的关于中国古典舞表演、创作实践的成功经验与不足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关键词】舞蹈表演;武舞;阳刚之气;舞蹈语言【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8(2014)增刊-0090-03【作者简介】马军,男,MFA(艺术硕士),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舞教学与表演。众所周知,北京舞蹈学院是“舞蹈家摇篮”,其主要目标就是为艺术院团培养专业的舞蹈表演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剧目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培养具有较强风格表演能力的舞蹈演员,这也是当前艺术院团改革带来的客观需求。
创作、表演具有代表性、风格性的舞蹈作品,是培养优秀舞蹈表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创作、表演中对提升教师与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领悟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的要求。《战鼓行》正是这样一个作品,在古代“武舞”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凸显了中国古典舞的“阳刚”之美。一、“武舞”文化探源武舞的产生与原始战争和宗教活动紧密相连。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性和血亲复仇的战争。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它们反映在古文献及传说中,也反映在遗存的古崖画中,甚至反映在民间遗存的这类舞蹈中,生动地展现了原始武舞的真实形象。这种战舞可以说是武舞的原初形态。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作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记载尧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1]124 “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干是盾,属防御性武器,用以抵御敌人的进攻。戚如长把斧,属攻击性武器,用以砍杀敌人。人们为了灵活地运用这些武器,必须进行操练,在操练和实战的过程中,形成了运用这些武器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干戚舞的生活来源 [2] 。
执干戚等武器而舞的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武舞不但是一种武艺表演,更起到“发扬蹈厉以示勇”的作用。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四功”中的“打”就是武打,武打在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表演战斗场面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中的武打,本是由民间武术与杂技发展变化而来的,只是更富于舞蹈的美感和表现感情的能力,其动作具有艰深复杂的技巧和高度的准确性,有时是急如旋风、使人眼花缭乱的对击对舞,有时是有如雕塑一样沉毅、健美的亮相,有时是势均力敌的对杀对打,有时又是踉斗翻飞群起而舞(武)的惊险场面。今天作为戏曲演员形体训练的毯子功、把子功,有许多是舞蹈化了的武术、杂技。在中国古典舞创立和发展过程,充分借鉴了武术套路的表演功能,特别是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精、气、力、功”,以及“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色。“舞”与“武”相互交融,舞中有武、舞中0 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