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后半部分是迪克晚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常规意义上的想象力明显衰退,场景也趋于单一化(以被毁灭或战争频发的社会为主)。迪克以放弃逻辑和科学性为代价,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但是PKD似乎并不擅长于此。因此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就略显“无聊”了(只是科幻点子没有早期那么惊艳而已)。在我看来,萨义德的《论晚期风格》中的观点对于PKD也同样适用。(“充斥着深刻的冲突和一种难以理解的复杂性”)
作为用来给整本书冠名的一篇,《全面回忆》点子不错,但细节上比较粗糙。 PKD在这本书中的许多篇目融入了更多的温情,爱情元素,但总感觉是按照着一种固定模板在写(用现在的话说,爹味太浓?)。一些比较突出的女性角色包括《父辈的信仰》中的泰雅,《电子蚂蚁》中的莎拉,《卡德伯里,河狸》中的三个女性角色,《计算机先生》中的琼辛普森等等,都缺少某种立体性。
“人之将老,其言也善”。本书中的作品很少再有具有冲击力的悲剧性的结尾了,而这几乎是PKD早期短篇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尾摆脱了悲观,作者抛弃了“被吃”,“毁灭”,“死亡”,而是以一种开放性或软化甚至戏谑的结尾来代替。(《父辈的信仰》结尾的缠绵,《外星人,心难测》结尾的一柜子猫粮,《未成人》结尾的哽咽与沉默)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深远,更具有思考性的悲剧写法。
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是《珍贵制品》和《父辈的信仰》。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不按常理出牌和融入哲学思考。 《珍贵制品》讲了一个星系战争后幸存的地球工程师的故事。他在回到地球后,识破了外星人对地球的第一层伪装,抱着宠物猫开始了艰难而有希冀的生活。然而,所谓的宠物猫只不过是另一层伪装,更高明,更个性化。作者这里探讨了帕特里夏-沃里夏教授关于“机械神经学”的探讨,从作者的补记来看,他似乎和我一样,没有得出什么确定性结论。
严格来说,《父辈的信仰》说不上是科幻小说。初读《父辈的信仰》时,我很自然想到了《1984》和《我们》这两篇反乌托邦小说。并且自然而然的把主人公和泰雅带入到了温斯顿和茱莉亚的身上。事实证明真是大错特错。在这部作品中充当幕后黑手的家伙出乎我的意料——上帝。当迪克让男主人公向上帝发誓要摧毁上帝的时候,不止滑稽,而且有趣。从后记看,迪克想通过这篇文章探索迷药对宗教和知识分子的影响,我倒是想提出这么一个不合主旨的问题:当结尾史恩带着发现真相的苦痛和泰雅缠绵于榻上时,他是否能和临刑前的温斯顿产生些许相似的共鸣。
其余有《电子蚂蚁》和《西比尔之眼》这几篇比较新颖。 前者探索主人公发现自己是机器人后该怎么做。烂俗的科幻小说一般以主人公发现自己是机器人为结尾。迪克反其道而行之,探索主人公发现自己的机器属性后的所作所为。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发达社会,而主人公也做到了公司老总的位置,虽说没有摆脱机器人身份,但完全没有受到现实意义上的欺压。这一设定使得本故事比《黑客帝国》那种缸中之脑故事有了一种更有趣的思考路径。
后者把架空历史和半自传结合起来,坦白说,我记忆中没有类似的科幻作品。在这篇作品中,迪克是古罗马祭司的转世。他在加州上小学时写了一篇女同学跳艳舞的作文,先是被老师批评,修改后受到表扬,于是有了当科幻作家的理想。后来,迪克的前世记忆逐渐清晰,写下这篇小说。此文作于1974,文风迷离,联系到现实中的作者晚年有严重的精神错乱,确实曾经幻想自己是罗马人,而且写了很多古罗马相关的文章和论述,本文的形成就不奇怪了。作者结尾将称为凛冬,恶事横行。这是我从此文中看出的唯一一点主旨,可能其他读者会有更精妙的解读分析。
总的来说,《全面回忆》一书的后半部分,作为PKD的晚期写作,几乎离不开精神病,迷幻剂与哲学。在本书的开头,菲利普迪克提出了“怎么做,才能写出正直之书和真相之书”的疑问。或许,“精神病 迷幻剂和哲学”,就是迪克给出的解答。这个解答可能冒进,可能剑走偏锋,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个解答本身,就极具科幻精神。
评论(0)